《认知天性》笔记

关于怎样掌握一门技能或学好一门知识,我们之前听过“一万小时理论”,其理论的核心主要是大量的“练习”;还有“刻意练习”理论,其核心是用3F原则(专注,反馈,修正)去进行大量的练习,直到形成长期记忆。”而这本《认知天性》,则在刻意练习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巩固”和“检索”,被称为“刻意练习”的升级版。个人认为是目前最为科学的练习方法。

一门技能或学问,我们练习的目标是形成并强化心理表征,最终在需要的时候就像条件反射一样,随时调用,这样才算真正学会了这门技能或知识。在《认知天性》中,作者把一个完整的练习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编码

所谓编码,就是对一个新的知识点,在脑中形成初步的心理表征。在这个阶段,会接触到大量的“术语”,这些对你来说都很新鲜,可以试着回忆自己学开车,学五子棋,学乒乓球等等。这些术语其实可以统称为“概念”,在这个阶段,需要做到概念的清晰、准确和必要。知道哪些是最关键的概念,哪些是“最少必要知识”。

2.巩固

所谓巩固,就是强化心理表征,向长期记忆中存储新知识的过程,主要手段就是刻意练习。本书作者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单纯的重复练习,对于形成长期记忆效率并不是最高的,在练习的过程中加入适当的时间间隔和内容间隔,效果反倒更好。

时间间隔之所以有效,是因为短时记忆形成长期记忆是需要一个巩固的过程,给大脑一个消化新知识的过程。时间可能是数小时,也可能是数天。(个人认为,结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时间来练习效果会更好)而不断的重复练习,是在不断的调取短时记忆,只是看似记住了。比如小孩子背诵古诗,可能十几分钟,就能背诵出来,但是再过几天他可能就忘的差不多了。

内容间隔,就是在练习的过程中穿插不同的内容。同一个内容大量的重复练习,会使练习进入无意识的状态。就像普通汽车司机和专业赛车手的区别,普通司机一般是纯粹按照自己的驾驶习惯在开车,而专业赛车手,对每一个动作都是进行过刻意训练的,绝不会让自己进入无意识的状态。

3.检索

检索就是从记忆中再次调取所学的知识或技能。检索越困难,记忆也就越牢固。而往往人们都止步于“努力回忆”。

为什么拼命做笔记,一遍一遍地反复阅读效果并不好?因为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学习手段,只是看似很努力,产生一种已经记住的假象,这就是著名的谷歌效应(人们不愿意去记那些很容易就得到的东西)。人的天性就是这样,能不动脑就不动脑,所以才会不自觉的选择那些最不费脑力的方法。但是,“学习越轻松,效果越不好”,学习本来就是需要挑战天性的。

其实,最常见的检索的机会就是测试,有孩子的话可以把这个原理告诉他,相信会改变孩子对于考试的态度。把每次测试都视作调动自己长期记忆的一次机会,就相当于在记忆的绳子上又打了一个结。所以对于孩子的学习,多做平时的测试,对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另外,我们平时读过书,马上就做笔记,记忆的效果也不是最好的。可以参考这个原理,试着隔一天再回忆书中的内容,再来做读书笔记效果也许会更好。

这本书让我对学习技能或知识有了新的理解:

有时间间隔的练习更有助于巩固并形成长期记忆。
在练习内容上可以穿插一些其他内容,给练习加上一些良性干扰,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
最应该下功夫的环节,其实是“努力回忆”,回忆越困难,记忆越牢固。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知天性》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