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内向者咖啡馆工作区指南(An Introvert's Guide to the Coffeehouse Workspace)

原作者:Stuart Vyse

文章来源:Medium

翻译:Joyce Cheng


译文仅供个人学习,不用于任何形式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原作者、文章来源、翻译作者及链接,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



题图

对于在电脑屏幕前工作的我们中的大多数而言,工作日是一个可移动的节日。有人有办公室;有人没有。不管是哪种情况,我们不再被禁锢在办公桌前,即使是最内向的人有时都有可能冲进那狂野的世界冒险。

通常来说,在电脑上工作是一件舒服的事情。免去了进行面对面交谈的需求。幸好没有人再使用电话了,而电邮、聊天应用以及短消息比实时聊天造成的打扰要小得多。

不幸的是,在办公室里,随时有可能需要聊天。你老板会过来串门告诉你一些本该轻松放进电邮里说的内容。同事们会跳出来跟你聊即将到来的医疗进展,他们家小孩最近的体育成绩,他们亲家的没礼貌行径、他们家的装修噩梦、他们对选举的看法、最近的办公室八卦、他们昨晚吃的马莎拉酒炖鸡、或者最近的部门管理上的糗事。你一直在想,不管你有多么喜欢你的老板或者你的同事,不管你可能对他们说的话多么感兴趣,你真正想做的事情是赶紧回去把Excel中画的图发出去。

这种即兴的讲话一开始,就很难逃脱了。如果部门结构使得你比你的来访者至少高一点点层级,你可以礼貌地维护自己的权威然后把他们赶走。“不好意思,威尔逊。我这儿正在赶一个死线呢。”但是如果,情况通常是这样,你跟你的来访者平级或层级更低,那么就没有简单的方法可以让你在不违反办公室政治的情况下让他们离开。最坏的情况下,你的访客——他们好像拥有全世界的时间——慢慢变成了一种缓慢而漫长的独白,你知道午餐时间之前他是不会结束的,你开始感觉到面部和四肢的血液都流走了,仿若进入到一个雾蒙蒙的时间扭曲中。你的电脑进入了深度休眠,风滚草从你的办公室吹过。

所以,对办公室工作者而言,离开办公桌是避免打扰的受欢迎的解脱。与之相反,在家里工作的人有时候希望外界的刺激更多而不是更少。除非白天家里有人,否则家是内向者的避难所,但是时间久了最舒服的家庭办公室也会变得索然无味。我们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在诞生之初我们是除了摄食,制造噪声以及散发臭味儿之外啥都不会的一团颤肉。我们需要花费许多年来完全掌握自理自立的技能。于是,即使是我们这些内向者也曾渴求与其他人的亲密感。在工作时间内,最理想的环境是模拟发展心理学家们所谓的平行游戏:有其他人在场,但是他们忙于自己的事务并且对你没有社交要求。

值得庆幸的是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个几乎完美的办公地点:咖啡馆。你也可以去别处,比如说,公共图书馆。图书馆整洁、安静,通常有免费WiFi,但是它们缺乏长时间工作所需要的食物和饮品选择。再说,图书馆中的氛围对一个现代工作者而言太过宁静。不错的咖啡馆是更优的选择。

穿过社交图景

对于内向者而言,社交环境是很重要的,当你打算在同一个地方呆上好几个小时的时候,咖啡馆中你周围那些人的行为举止就显得至关重要。理想情况下咖啡馆里应该都是跟你一样的人——礼貌、安静、繁忙。但是,如果不是这种情况,你需要用到一些简单的技巧来保证自己得到愉快的外出办公体验。

店员

店员是那里的服务员,所以他们很少会发起你所不希望的互动。然而,如果客人不多,店员无所事事,那他们找你聊天的风险就会增加。如果你经常来这儿被他们视为“常客”的话,那这种风险更高。这样一来,你可能就不经意地在咖啡馆复制了一种跟办公室环境类似的东西。店员可能会把你当作一个准同事,那些更爱交际的店员甚至会过来问你工作进展怎么样。等你反应过来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正在聆听咖啡馆服务生就为何爱是一种残酷的折磨以及为何尽管两人深爱彼此却无法即刻走进婚姻发表长篇大论。我的一个朋友不得不离开了他喜欢的离家办公地点,因为店主一直跑去他桌边搞得他什么都做不成。

就我的经验而言,与咖啡馆店员发生不必要的互动是很少见的,但是为了最小化这个问题,你需要挑选一个生意兴隆的咖啡馆并且坐得离柜台越远越好。

顾客

跟咖啡馆里的其他顾客进行交流要比跟店员进行交流更常见。与内向的工作者不同,很多人是出于社交目的去咖啡馆的。他们与朋友一起来边喝咖啡边聊天;他们与家人一起来吃饭;他们来进行个别指导、商务会晤以及约会。这一切都可能危及咖啡馆工作者。结队而来的人们虽然不太可能会骚扰你,但是他们通常比独坐的顾客制造出更大的噪音。例如,当你正在苦思一个漂亮的措辞时,邻桌的某个家伙开始大讲特讲他的配偶最近的不忠或是他的一位密友的缓慢并逐渐恶化的离世,这种干扰是很大的。这就是为什么耳塞是咖啡馆内向工作者的标配。音乐既能够阻挡噪音,又可以创造一种积极的气氛。耳机可以有力地对抗咖啡馆经理坚持不懈播出的“80年代播放列表”。

许多内向者——包括我自己——认为那种大号的头戴式耳机是一种过分浮夸的时尚宣言,尽管它们音质超棒。你绝不希望一些路过的时髦家伙跑来评价你的音响设备吧。

结队而来的人是噪音之源,但是他们来直接跟你搭讪的威胁较小。你要警惕那些独来独往的人。做一个满足的内向者的最大好处之一就是你几乎从不孤独。独处是一件乐事。

对外向者来说可就不是了。如果你在咖啡馆待得足够久,总有一天你会遇到这种人,他认为跟陌生人攀谈是一项无私的社会服务。不管怎么开场,这种人会询问你在做什么或者对你的衣服发表评价,“嘿,我喜欢你这条围巾!”这就是为什么最佳的咖啡馆着装是那些毫无个性地极大融入环境的衣服。避免穿风格鲜明或不同寻常的衣服,以防招人议论。笔记本电脑工作者穿着的灰色法兰绒外套是这些天来每个人都会穿的衣服。

一些简单的策略能够帮助你避免与社交爱好者发生互动。首先,一贯如此,你必须控制眼神接触。试着将目光专注在你的工作上,或者,如果你需要离开屏幕休息一下,请将目光投向远方。任何时候都要留给别人一种你沉浸在自己的事情里的印象,就好像你的思绪远离了你的周遭事物。想要抬眼看看走过你桌边的人是一种很自然的反应,但是请不惜一切代价避免这种冲动。眼神接触会提供给那些健谈的外向者足够的鼓励来找你搭话。

眼看着要发生一场不期而至的社交攀谈时,一个好方法是戴上耳机,并确保别人能看见。大号的头戴式耳机能够制造最有效的社交壁垒,但白色耳塞白色软线的耳机效果也不错。大多数人是不会来找你攀谈的,如果他们觉得你听不见他们的话。

独自工作会带来一部分问题。如果你一个人在那里,有些人会产生一种错误的印象,觉得你是别无选择而落单的,他们就会出自好意但是错误地认为,如果他们跟你讲话将会点亮你的一整天。然而,外向者不太可能去接近两个人以上的小群体。于是,另一个有效的策略是带上你的一个工作伙伴一起去咖啡馆充数。如果你确信你的伙伴跟你一样内向且专注于工作,你可以与他适度交流使得其他人认为你们是朋友(事实上可能也恰好如此),因而放弃来找你讲话。这就好像是带上了你自己的平行游戏伙伴。

请求

如果你独自一人且工作了任意长的时间,你最终将面临一个咖啡馆工作者普遍遇到的问题:请求,即请求某个人帮你看东西,你需要去趟洗手间。这是一个棘手的策略问题——尤其对内向者更是如此。

一方面,内向者在解决这个问题方面是有优势的。当内向者外出时,他们会谨慎地观察其他人。典型的情况是,他们希望最小化与陌生人的互动,因而他们睁大了眼睛。于是,内向者能够较好地执行挑选请求对象这一任务。但是这一时刻总还是让人觉得不舒服。

你最基本的目标是在去洗手间的时候保持情绪的平静。你可不希望从洗手间回来的时候发现桌子上的电脑消失了。所以试着寻找一个信得过的看守是很重要的。

不幸的是,这一请求会给内向者带来额外的窘境。要发出请求就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小小的交谈,“嘿,能不能麻烦你帮我看一下东西?”内向者绝不希望这个交流会带来更多的东西。向错误的咖啡馆邻座发出这一请求将很容易给人一种你在寻找朋友的错觉。一旦你从洗手间回来,你的邻座可能会认为你欠他们一个人情——这其实还好啦,如果他们只是要求你回报他同样的服务的话。但是在最坏的情况下,你的邻座会认为你偿还人情的方式应当是跟他们聊天。所以,对于想要完成工作的内向者而言,最好的请求对象应当是另一个内向者。他们看起来值得信任并可以接近,但是非常惬意于自己的独处。

作为社交缩影的咖啡馆

所有这一切表达得很清楚了,那就是内向者们并不是真的不爱社交。看呐。我们来了。我们来到咖啡馆专心地在一群人中用我们的笔记本电脑。

不爱社交,是一个有意思的表述。当用它来形容智人的时候,会有点儿矛盾。除非你有社交恐惧症,很害怕与其他人交流,否则你很难是真正的不爱社交的人。我们都需要从朋友处获得小小帮助。真正的内向者的社交技巧跟其他人一样。他们能够小范围聊天,也不害怕公众演讲。但是他们选择了独来独往。在这种选择下,我们比外向者花更多时间来独处。这种态度并不是不爱什么,而只是一种不同的存在方式。

现代的咖啡馆之美在于它创造了一个舒适小世界,只要每个人都遵守一些社交规范,我们都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内向者指南 系列:

[译]内向者创业成功指南(The Introvert's Guide to Success In Business)

[译]内向者外出饮食指南(An Introvert's Guide to Eating and Drinking Out)

[译]内向者咖啡馆工作区指南(An Introvert's Guide to the Coffeehouse Workspace)

[译]内向者寒暄破冰指南(An Introvert's Guide to Greeting Strangers, Vague Acquaintances, and Friends)

你可能感兴趣的:([译]内向者咖啡馆工作区指南(An Introvert's Guide to the Coffeehouse Work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