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长春-长大爷的过去现在

提到东北三省,大家比较熟悉哈尔滨和沈阳,知道长春的人并不太多。虽然它总能在“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中勇刷存在感,不过恐怕连本地人都有点迷糊,长春到底哪儿显得那么幸福呢?

论时髦论风情不如哈尔滨吧?论现代化不如沈阳吧?

的确,它是东三省里比较平淡和安逸的。拟人形象接近一个饱经沧桑的东北老大爷:他往田间地头一蹲,边掰苞米,边冲你嘿嘿一笑说:吃了么?到我家尝尝你大娘炖的酸菜?

长大爷的过去

按道理,只有两百年历史的长春,与大爷这种辈份扯不上边。但它天生命运多舛,从大清、日俄、伪满、国民政府,好不容易熬到新中国的好日子,能不一脸皱纹么?

如果看到长大爷的地图,你会发现这是个规划整齐的城市。南北为街,东西为路。道路笔直通透,城区像划开的豆腐块似的,方正得很。土生土长的长春人,去别的城市总得适应一阵子。他们习惯了平整的地势,过马路肯定是回程的公交车。也习惯了上了人民大街一条道闷头走到黑直达火车站,连弯都不用拐的省心。

其实长春的主城区构架基于伪满政权(当时被称为“新京”)的城市规划。在今日的长春街头,找到伪满时期遗留下来的老建筑并不困难。它们大都散落在人民大街和新民大街附近。保存完好,各具特色且绝无雷同,被统称为“八大部”(伪满洲国的八大统治机构。治安部、司法部、经济部、交通部、兴农部、文教部、外交部、民生部)。

从外表看,八大部建筑的外墙都采用了先进的陶瓷贴面。在绿树掩映下,庭院深深,显得很是典雅幽静。进入建筑内部,门廊上精美的雕花、淡黄色水磨石的楼梯随处可见。色彩沉静,工艺极为讲究。如今的八大部都已经变成学校和医院,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路线。身为长春人,上学也好看病也好,少有不和“八大部”的老建筑打交道的。

我曾去过地质宫上课。这个为末代皇帝修建的皇宫,只来得及完成地下部分便已停工(地上部份均为解放后修建)。装修风格为宫殿式,显得肃穆幽深。同学们都不太敢走偏僻的走廊。若非走不可,没人敢回头,一路小跑就是。其实细想想并没什么可怕的,不过被老房子的历史气氛感染了,自己吓自己玩而已。

我觉得,这些老建筑虽不会说话,但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有种鞭策的力量。长春人就是这样把历史摆出来让大家看,让大家用,坦荡荡的,磊落得很。

长大爷的奋斗

1953年对长春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长春成为了新中国汽车的摇篮:第一汽车制造厂正式奠基。

为了建设一汽,全国总动员,成千上万的建设大军汇集到了长春。不要以为这段历史与现在的长春人无关。事实上,这群热血的、有理想的年青人大多再也没有离开长春。他们一生扎根于一汽、与长春休戚与共,血脉相连。

我姥爷也是在那年接受组织分配来到这里。最开始和全家挤住在安达街的职工宿舍里,条件艰苦,每天步行一个多小时上班。他做为一名普通汽车修理工在一汽工作直到退休,经历过解放、红旗等著名国产车下线、投产的历史场面。现在,连他的两个外孙女都在拥有十二万员工的一汽集团公司上班了。

我们很少听他讲述一汽创业的艰辛。或许因为吃过太多苦,老人活得愈发的云淡风清。只有提到一汽又新出了什么车型时,老爷子才两眼放光的凑过来听。我们想带他再好好看看一汽的新厂房,但老爷子就是不同意。我想,他早已把那一条条生产线,那些一起奋斗的老伙伴们深深刻在心底了吧?当事人经历过的历史,才是他们弥足珍贵的回忆。

这一代人,是一汽最早的开拓者和奋斗者。对于长春这片土地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也远比我们想像中要深刻厚重得多。

今天汽车厂区用很多形式纪念着这段历史。像厂区的主干道,分别取名为“东风大街”、“创业大街”。街道两侧还保留着很多当年的苏联老房子(现为职工宿舍)。最高不过三层,红砖绿瓦,房型虽小五脏俱全,而且冬天特别的暖和。每逢春天杏花绽放的时候,更是美得不可言说。

此外所有一汽新入职的大学生,实习课必须下车间深入到生产第一线去。相信生产线那巨大的轰鸣声,会成为很多年青的一汽人终生难忘的回忆。

长大爷的讲究

长春人把人品好的人评价为“讲究”。讲究其实包括两方面:实在、大方。

比如买东西,摊主们总会拍胸脯保证,我这人最讲究。然后给你个一口价,懒得为两三块钱的说个半天。他们很直率地问你的心理价位,合适就卖,不合适一拍两散,欢迎下次再来。

在长春打出租车,司机也都自诩“讲究人”。事先约好了走哪条路,要是堵车了,问你能不能改道,啥事都说在前头。冬天长春流行拼车,讲究点的司机师傅会问,平时你打车回家多钱啊?他觉得差不多就按你说的来,差几块钱就不计较了。

若是下饭馆,讲究的老板娘会提醒你,兄弟,菜差不多了。我家的码可大,吃不了浪费。

总之长大爷的子孙们人人争做“讲究人”,以斤斤计较、虚头巴脑为耻,以敞亮、直接、实惠为荣。

如果发生了矛盾,双方当街吵架,三句内必提“没见过这么不讲究的人!”。围观群众们也爱问,“咋回事啊,到底谁不讲究?”

东北人之所以喜欢吃饭抢着买单,打车抢着付钱,一方面天生性格豪爽,另一方面也不愿意被人鄙视“自私小气,不讲究”。

当然,如果讲究过了头,就成了死要面子活受罪,打落牙齿和血吞的角色。超过能力范围的事儿,大包大揽地答应,过后不能兑现沦为笑柄的,也大有人在。

总有人说东北人虚荣好面子,其实是误会了这块土地上老百姓的精神追求。他们并不是为了给谁看才做“讲究人”的。这叫自律,还带着点憨厚的傻气呢。

长大爷家的蘸酱菜

东北美食大家都很熟悉:小鸡炖蘑菇啊,杀猪菜啊,地三鲜啊。今天说个大家不熟的,东北蘸酱菜。说白了,就是用东北黄豆酱炸个鸡蛋酱。准备好喜欢吃的菜,随蘸随吃就可以了。传说吃蘸酱菜的习俗是打满族那儿传下来的,也不知是真是假。在东北,很多人家喜欢自己做黄豆酱。每家手法不同,做出的味道相差巨大。有经验的主妇,顶风一闻就知道邻居家的酱做得好不好。

蘸酱菜一般包括焯熟的菠菜、煮过的土豆茄子、新鲜的山野菜(婆婆丁、小根蒜)、小葱、黄瓜、尖椒、水萝卜等等。这道菜最简单也最能保留食物原味,是长春人夏天餐桌上必不可少的。

有意思的是,这道菜也是检验南方人和北方人的不二法门。每逢请南边儿的朋友们吃饭,他们都对生吃和大酱敬谢不敏,面带惊恐的围观我们本地姑娘小伙子们撸胳膊挽袖子。无论后者吃得多么津津有味也不要参加。

吃蘸酱菜,人越多吃起来越有味。尤其小水萝卜刚下来的时候,嫩嫩的萝卜缨子也不必去掉,和其它绿油油的青菜端一大盘子上桌,必会引起欢呼的。男女老幼也不分你我了,先下手为强,蘸一口金灿灿的鸡蛋酱,别提有多香了。

有次和一个去日本念书的同学QQ聊天,问他吃得可习惯?对方过了许久发过来一排泪流满面的表情,说:哥们,我好想吃家里的蘸酱菜啊,这边的酱没我妈做得好吃……

惹得我眼圈也红了。

长大爷的自娱自乐

论起自娱自乐,长春老百姓绝对敢在全国叫号,因为东北的冬天实在太长了。天天窝家里看电视实在不利于身心健康。

广场舞那是长春人民玩剩下的。长春的老爷子老太太们组织过各种五花八门令人叹为观止的健身娱乐活动。有组织有纪律有生命力,最重要的是还免费。像秧歌队、太极拳/扇/剑健身队、腰鼓队、徒步爱好者、二人转兴趣小组、民族美声唱法交流协会、冬泳队、老年模特队等等,这还不包括比较小众的毽球队冰猴队呢。

通常天刚擦黑吃完饭,人们就出动了。如果赶上冬天,广场里、人行道边,随处可见敲锣打鼓的扭秧歌队。人人穿着喜庆的队服,头儿前有领队吹哨,还不时甩个手绢。要是夏天,居民区的空地上,总能听见民间发烧友们唱二人转或者《喀秋莎》。最厉害的是人家还自带乐器,这边拉二胡那边就拉手风琴。

当然这些娱乐方式很难取悦长春的年青人。他们更愿意夏天去南湖游泳、找个风景好的地方烧烤,冬天到净月潭滑雪或者泡温泉。但考虑到每个人都会变老,作为一个居安思危的年青人,我打算没事也学学甩手绢……

前面曾提到长春人也迷糊自己幸福在哪。现在想来,大概就缘于这座城生活的慢节奏吧。因为城市不算大,生活压力也还好,长春人蛮享受在这四季分明、大气爽朗的北方城市里过自家的小日子。去年长春政府为解决交通拥堵,全市修建两横三纵快速路。老百姓们戏称“跟刚被轰炸过似的”,没事就编各种段子自嘲。随着大部分工程的结束,享受到不堵车的好处,大家又觉得路没白修,开车简直爽极了。

得,今年长春的幸福感,又要加分了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记长春-长大爷的过去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