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戏曲艺术的程式化表演

前阵子的《中国戏曲大会》上,在第二场中间部分,展示了一段精彩的武打表演,这段戏中,没有唱腔,通篇都是由演员的身段表演进行叙述,这武生身材欣长,扮相英俊,做工扎实,让人不忍移目。我自认为看得认真,到了接下来的答题环节才备觉惭愧——就着这段表演,主持人给选手念出了一个题目:剧中武戏演员总共拍了自己多少下?

当时怀疑自己听错了题目,因为我以为会考察选手对演出剧目、剧中角色的了解,直到电视上的屏幕同步显示了这一问题,才确信是问的“拍了几下”,我看台上的选手、百人团的成员,也如同我这般迷茫困惑,专家解释这出戏最能体现戏曲表演的程式化,演员的动作都是规定好的,拍多了或拍少了,都被视为演砸了。这真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当我们品评这武生的扮相、身材、武打动作如何帅气逼人时,内行人却在默默数着演员的腿步、招数,直到一切完美不差,他们才会鼓掌叫好…

何为“程式化”

如同专家所说,程式化的确在戏曲中显而易见,它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特征之一。一整出戏,是一个程式化的整体,一小段折子戏,是程式化整体中的个体,折子戏中的单个人物表演,是程式化个体中的小分支,还可以往下继续细分…总之,戏曲中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是固定好的,合乎行内“规矩”。

程式化是演员长期摸索钻研的结晶

要想对程式化动作进行完美展现,需要日积月累扎实刻苦的训练。我们之所以感觉不到戏曲的僵硬、刻板,是因为演员的一系列动作、唱腔,及手眼耳的配合极为到位,身段表演的流利性很强。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他们的一招一式,都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呈现到观众面前的。  梅兰芳先生的琴师姜凤山先生曾撰文揭秘,早年在演《白蛇传》时,梅先生饰演的白娘子面对负心汉许仙跪地哀求,爱恨交加,这时用手指点了一下许仙的额头,没想到这一点用力过猛,“许仙”直接向后倒了下去,梅先生顾不得许多赶忙去扶他,但同时也想到自己是白娘子,许仙是负心汉,扶他等于把戏演砸了,于是灵机一动又轻轻推了一下他,这样一点一倒,一扶一推,把白娘子的复杂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至此其他剧种在排演《白蛇传》时,纷纷沿用这一动作。这个动作看似是失误之后的掩盖弥补,但实际上能看出梅先生高超的演出功底和舞台经验,这是在长期演出钻研摸索出来的经验的缩影,演出效果与艺术审美俱佳,因而成为了程式化的一套动作。

程式化是对生活经验的高度概括

一方面,生活经验是必须要借鉴学习的。就拿“骑马”这一动作而言,大致的顺序是扶马鞍,上马,骑走,下马,拴马,这顺序是不能颠倒的,又比如下轿时要撩一撩轿帘,演员要俯身低头一个抬腿,这都是符合生活实际的。

另一方面,程式化的动作是对生活经验的艺术升华。戏曲表演,必须有观众来捧场。那么为了更好地展示美感、吸引观众,就需要对生活中的一些动作进行再次加工、提炼,形成程式化的一套动作。还以骑马为例,若只是生活中常见的扶马鞍,上马,骑走,下马,拴马这几个动作,那就不能称之为戏曲,没有任何看点。而大多数戏曲演员的做法是,在这几个动作之间穿插舞蹈表演、武打表演,或者还会增加几段唱,枯燥单调的一段动作就被演绎得活灵活现,独具戏曲特色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议戏曲艺术的程式化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