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人为什么不愿意阅读现代小说名作?——以沈从文小说为例

我身边的人为什么不愿意阅读现代小说名作?——以沈从文小说为例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以这个题目为中心主旨写这篇文章,在我身上是极为合适的。事实上,不仅我身边的人不愿意阅读现代小说名作,就连我自己在平时的阅读中,也是有所偏好和侧重的。若说这完全是单纯的个人喜爱催生的行为结果,其实也是不那么准确的,仔细想来,大概与专业和社会环境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没上大学之前,我是从来不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甚至可以说是一本都没有,这怕是在中文系里面“战绩”数一数二了吧。我并不会以此为荣,但也不会以此为耻,虽然我知道阅读对于一个人有多么的重要。但是坦白讲,我生活的环境和生长的经历并没有给予我接触这一类作品的条件,更没有催发我产生自觉接触好探索的意识。

对于现代小说,我是从大一进入自己专业学习之后才开始阅读的。大一的专业写作课上老师曾经重点讲解了萧红、严歌苓、沈从文等中国作家,我也因为老师的极力推荐,下课后找了一些他们的作品阅读。或许是文学素养不高,大多数没有在我的思想中留下印记。不过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也是有的。比如严歌苓的《小姨多鹤》,沈从文的《边城》等作品,这里的印象深刻其实也是有我个人的偏向原因,与作品的优秀与否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中文系的学生阅读倾向其实是分化挺明显的,虽然古今中外都有所涉猎,但是兴趣有时候也是人们一生成长中战胜自我时所要克服的最大的敌人。有人喜好《史记》、《战国策》、《山海经》等历史文言作品,有人喜好郭沫若、北岛、海子的诗歌,也有人喜好个人游记、散文杂文,更别说种类杂多、品目繁复的外国文学。所以细究之,现代小说名作只是文学领域中众多分支的一流,虽以故事性强这一独特性可以说是较之其他文体类型更能为人所接收和阅读,但是也不免被别家分去一杯羹。这单就是论文坛中众多的文体而言,事实上,时代层面上更是如此,古代、现代、当代,大的历史分期也可以轻而易举的将人们的阅读做一个简单而又直接的归类。总而言之,无论是从横向还是纵向看,现代小说名作都只是我们会选择的一部分而已。我这里的所言并不是单指泾渭分明的阅读方向,即读诗的只读诗,看当代作品的只看当代。而是说哪怕你都有所阅读,但其实在你心里“不愿意”也是明显的存在着的。

在二十一世纪的社会环境下,“信息时代”这一名词不断地出现在我们眼前。碎片化阅读、网络文学、信息爆炸一系列因为科技的发展而出现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不断渗透着,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对纸媒和纸质版阅读的强调。如果不是出现了冲击,书和报纸依然会很自然地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技术的进步,意味着我们必须接受传统阅读受到的挑战。阅读形式的变化也自然而然地影响到了阅读内容的改变。大量的网络文学进入我们的视野,甚至有人提出“谁又能知道几十年、几百年之后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网络文学会不会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样的推断。

到底该如何阅读,以网络亦或是纸书,跟是否愿意阅读现代小说名作也是有间接联系的。比如我,比较偏向于用手机阅读,我的微盘里存了很多传统文学作品,有时候阅读的形式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丰富和多样化的,而通过更多的渠道去接触现代小说名作也是去扩大自己的阅读面的方式之一。

事实上,因为专业的原因,我以及我身边本专业的朋友平时读得书大都是传统文学,这里面都会包括现代小说名作,不管是出于自愿与否,这是我们的必读书。但是我的父母以及非中文系的其他朋友,课外的阅读量并不是很多,即便某一天一时兴起找一本书看,选择的也往往不是现代小说名作。因为“名作”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要思考,而他们需要的是放松,是愉悦,浅层的愉悦。我身边的这类人在阅读的时候选择的大多是一些鸡汤类作品,即如今所谓的青春文学。在看这些作品的时候,他们是本着消遣、放松的心情,如果不是文本浅显到一眼就能看懂的话,他们会本能的拒绝阅读。因为没有几个人会想在休息的时间里去分析评论一部作品的写作手法、文本结构以及人物形象。生活中的大家关注的只是现实,而白日梦便就交给了文学批评理论的研究者。

而上面这段话,并不是否定了现代小说名作的可读性以及故事性,很多作家给我们讲的故事都是十分吸引人的,比如沈从文的《边城》。但所有爱情的开始都要有一场美丽的邂逅,我们拒绝了开始,又怎么会获得结果。要发现现代小说名作的可读性,前提是你要先翻开这本书。简言之,我身边的很多人包括我都是在一开始就对某些作品报以了先入为主的看法,比如只看了小说简介、只听了小说介绍,我们从一开始就因为各种原因拒绝了这部作品,所以就不可能发现它的魅力所在。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之所以直接放弃一部作品,也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它是名作,所以我不想读。”求新求异,是时下许多年轻人认为很是时髦的一种做法。这种想法使他们绕过了已经被“推烂”了的文学大作,而去选择一些小众作品,并以此来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和孤独之性。繁华与喧闹的时代造就了许多浮躁的心一直蠢蠢欲动,而这其实是以上所有原因中最幼稚的一种。

前面我已经大致讲述出了我所认为的很多人不愿意阅读现代小说名作的原因,这里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总结来看就是时代环境(包括网络技术、网络文学等的冲击)、专业原因、个人喜好以及文学种类选择等。那么接下来,我想谈一下自己从阅读沈从文的《边城》中引发的一些思考。单从我个人来讲,我阅读过的现代小说名作并不是特别多,但这部作品毫无疑问在我为数不多的阅读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边城》在我今天的文章里也被反复的提到,这自然有其原因所在。而关于这部作品的语言特色以及人物形象这些在网络上已经成灾了的知识我并不想去多加赘述,无意义的重复别人的话语和观点在我看来就如同囫囵吞枣一样,我认为只有嚼成渣的东西才是真正领悟了其中的美味。我丝毫不能否认《边城》的文学魅力,正如我不能拒绝生命本能的呼吸一样。这也是我今天写下这篇文章最大的矛盾点所在。

我虽然不热衷抽象意义的现代小说名作,但我必须得承认每当我阅读这概括层面下的每一部具体作品时,都会被不自觉地带入作家编造出来的故事里的世界,《边城》便是这样一部作品,而伟大的文学作品也必然带有这份功力。

翠翠,沈从文笔下的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这样一个纯朴赤诚的可人儿,她的命运却时时透露出一股清淡的忧伤。天宝和傩送同时喜欢着翠翠,但是最后的结局却是天宝溺死在湍急的漩涡之中,而翠翠喜欢的傩送也远离故乡而去。美景、爱情、亲情和人情是沈从文构造出的湘西世界里重要组成部分,而立在山腰上的白塔在这个世界里是一个沉默的存在,却是整个故事的重要倾听者。翠翠没有结果的爱情就像这座白塔一样,永远伫立在她的心中。

故事很简单,不外乎一女两男的情节。然而在沈从文的笔下却让你的心跟着故事的发展而起起落落,你的情绪仿佛不再是你自己的情绪,而被沈从文控制着。读完整本书之后,意犹未尽是你最强烈的体会,你为翠翠的爱情感到惋惜和悲伤,为凤凰古城的人情感到亲切和蕴藉,为翠翠与爷爷的亲情感到温暖和感动......这一切都极大的丰富了《边城》的叙述内容,也是《边城》之所以成为名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借助沈从文的《边城》,我们便能够明白能够在漫长的文学史上留下一抹痕迹足以证明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因为没有事物是无缘无故存在着的。有些人没有选择阅读现代小说名作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承认它们的价值和重要性,相反,他们甚至可能比任何人都懂得这些作品才是最值得我们去细致阅读和琢磨的。那么又为什么放弃了自己精神和思想受到熏陶和感染的机会。快节奏的生活使他们沉溺在浅层次的阅读体验之中,放弃通过阅读故事体会生活,更倾向于直接把人生道理抓进自己的手中。快,太快了,时间不会等着我们;忙,太忙了,工作没有给我们留下思考的时间。除了专业即阅读的中文系学生,又有多少人会把时间消耗在深度阅读上,“浪费”在品味现代小说名作上。

“我身边的人为什么不愿意阅读现代小说名作?”,多么直接的发问,又是多么值得每个人去深思其原因所在。生活是最狠的杀手,在催着我们往前走的同时,逼着我们不断放弃思考、放弃情感,最后放弃生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与它厮杀、与它搏斗,但是当我们越战越勇的时候便会发现,没有了思维的我们,永远都会是生活的手下败将。而若想要真正的成为生活的掌舵人,这些看似无用之物才是真正能够控制一切的存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身边的人为什么不愿意阅读现代小说名作?——以沈从文小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