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与亲情。 sea

    最近一部历时10年的纪实节目《含泪活着》引发对爱情和亲情的激烈争议。

      故事记录了上海一家三口,父亲丁尚彪、母亲陈忻星、女儿丁琳十五年的聚散离合。主人公丁尚彪经历了知青下乡返回上海后为了给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决定去日本读书深造但后来因故签证失效而以黑户留居日本打工养家,供女儿留学美国顶级院校完成女儿的医生梦,在此期间仅与妻女相聚两次短短数日,历尽艰辛现最终全家团聚并幸福定居美国。

      有人叹"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是父母这么拼命,难道真的是为孩子好吗?不赞同。"但实事胜于雄辩,这个孩子确实实现了自己的医生梦而且现已结婚生子,幸福地过着她及她的父母所梦想的生活。  也有人问"做出如此巨大的牺牲。值得吗?";对这种牺牲和做法不太能理解。这十几年他经历了什么,旁人无法想象,但是他的妻子又怎样撑下来,把女儿养大,女儿独自又如何在美国生活,多少个日日夜夜,风风雨雨,作为男人,他怎么可以把自己的梦想压在妻子和子女身上?这不是自私吗?不过该观点立即遭到反驳:"客观来论以上观点无所谓对错,人的价值取向决定个人的人生取舍,在美国顶尖高校就读,预示着子女将会受到精英教育,将来有好的就业前途,婚姻和高水平的生活,即"改变命运",而相较于一家人虽然生活在一起但生活拮据,艰难,子女的未来也似乎要重演父辈的历史。对父母而言:子女的美好未来当然优于十几年的骨肉分离。他们的选择,是正常和值得的,因为他们代表了中国底层农民的三观,应该是生活在社会底层想出的不多的办法中最高明又不失尊严的方法吧。我们不否认,得失之间,见仁见智。

       还有人质疑:"孩子和爸爸之间及爸爸和妈妈之间还能有感情嘛?""孩子更多的应该是压力和愧疚吧。心态若是还能健康成长的,就还能想着感恩,感激,要回报。心态若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扭曲了呢?想到的不是感激,而是负面的呢?要怎么办? 要回答以上问题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父女两人的简单对话:

“长高了,头发怎么白了”。                 “你要好好减肥了”。         “用不着减肥”

“你开双眼皮了”。                                “你不讲,不要让别人知道,这段等下减掉”

两父女相处不过十几个小时,分别的时刻已悄悄来临,父女在地铁上各自无言,丁尚彪在机场的,一站必须下车,父女一窗之隔,都哭得一塌糊涂。

父亲对母亲的评价:"她为了我,为了我提出的这个理想,牺牲了一切!"

母亲对父亲和女儿的心语:"丁琳应该好好感谢她爸爸,没有她爸爸就没有她今天!"

父亲对自己和女儿的寄语:"努力工作,努力把女儿培养出来,我一定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就像接力跑一样,这个接力棒我已经拿了这么远,我的目标是吧这个接力棒最终交给女儿。" 支持他熬过来的信念是墙上贴着的女儿照片。

女儿的回复是:"假如我现在还在中国,我想我不会这么独立的。" "我觉得我今天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和我的父母都做出了常人所不可想象的那种付出。"

父亲为了省钱住最简易的房间,浴室只是用塑料布分割的小区域;为了能继续以黑户留居日本做工养家,供女儿十五年他从未回过中国/去美国看望太太和女儿。而女儿和太太也只能在飞机经停日本的72小时内匆匆忙忙与老公/爸爸见一面。爸爸为了能在日本不失业,一口气考了5个技术资格证,母亲为了能去美国见女儿曾申请签证12次。而女儿在美国也学业优异拿到奖学金,现已毕业,是美国医院的一名医生并已结婚生子,现与父母一起定居美国。

       也有人声明:"下一代的教育,他们自己是主角。 "  但是我们忽略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子女是父母思想的传承,生命的延续。而所有父母都企盼能给孩子最好的,但并不是每个家庭都富足,加之国内的教育不太看好,所以这点也是可以理解和 值得赞赏,但不值得效仿。象棋里有句术语,丢车保帅,但何为车?何为帅?牺牲了家庭的团聚,看是牺牲自己,其实牺牲的是一个家庭全部成员的在一起的时间。但若能以15年的分离换来女儿的梦想成真及以后几十年的全家团聚和幸福安逸,谁还回质疑他的选择?     有人说:"我是不会接受我家人为了我去受那个苦的 孩子随他去 。""你能跟一辈子么 ?都不是小孩了, 有能力分辨事情好坏,  而且 父母从小的教育 起决定作用 从小就培养孩子独立性 、处事能力  、并给予指导, 长大了就不用费心费力了 所以说一定要排除万难,一家人幸福快乐的一起生活,最起码也得夫妻相守啊 !" 虽然,无论选择了哪一个方向,都会有失有得,人生亦是如此。

       不过有人担心这十几年,人会变,环境也会变,这么大的牺牲,明智吗?离乡背井在异国打拼的人多多少少都会有此感受。他们一家人的例子是成功的,他们的共同经历值得回味。但是,在大千世界之中,喜剧正在上演而悲剧也可能发生。走到最后,孩子学成归来,家庭尚存,这一切都值得,佩服的同时,也祝福他们一家人能走得更远。但是,朋友说:"我再也不会这样选择。孩子成人后应该独立,承担自己的责任,父母应该有自己的人生。 这位父亲孤注一掷,万幸他的牺牲与冒险,有回报……万一他在多地震的日本消失?万一他的家人在国内有个三长两短?万一女儿在美国学无所成?一定要去最顶尖的学校吗?一定要拼尽所有力气赚钱吗?退而求其次或许两全其美不行吗?" 那我可以反问一下:"     我们要为了担心这些尚未发生,无法预测的万一什么都不做呢?还是花费时间和精力选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在中国/在家不会万一地震吗?在家不会万一遇到火灾,水灾,车祸,伤亡,疾病吗?在中国不会万一学无所成吗?"      既然风险与机遇并存,努力不一定有回报,而回报一定是努力的结果!而不努力一定不会有回报。你选吧?既然都有50%的万一,何不先做了再说,万一你的生活会更好呢?

             有友人问:"是金子一定要去美国才发光吗? 中国的教育真有那么不堪吗?平台非常重要吗?"好友说她小学毕业,如果去最好的那所初中需要拿七千块钱的高价,如果去稍微普通但又还不错的初中就是平价。那个年代七千块钱对于一个普通的家庭来说不是小数目。父母说,如果她愿意,他们无论无何也会把她送进最好的初中。最后她选择了上普通初中,然后努力学习,中考时以高出那所最好学校几十分的成绩毕业。她至今不后悔当初的选择,父母已经很辛苦,要尽量减轻他们的负担,更不愿意榨干父母去换取自己的前程。 他问:'一定要去最顶尖的学校吗?一定要拼尽所有力气赚钱吗?她退而求其次两全其美,一切尽她所能。以选择为前提:若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若选择了眼前的团聚,便倾心相守相伴。 美国的思想就是孩子大了 父母什么都不管了 屋子…都是孩子自己解决 孩子也很少会给父母钱养老… 跟中国完全两个思想 ,中国倡导:百善孝为先 ,华人的选择先后顺序为:孝顺!自强!自立!西方为:自立!自强!孝顺!先后有异,取舍有别 离家来新工作的你们都应该属于自立自强之列吧, 自立是不容易却又十分必须的。

      再让我们来看看另一个方面的对比:在中国,相差两三岁的兄妹,姐姐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课本弟弟都可以两三年后继续重复使用。在新加坡没有统一的幼教,小学教材,各校之间教课题材差异大,更新频繁。在美国,澳洲,英国,新西兰,加拿大的本科,硕士,研究生教学内容差异更大,更新速度极快,各导师所引用阅读,分析和论文题材多为时事,TED, 事实,主张学生各抒己见,自己查阅资料,收集调查问卷,实验,分析数据,评估风险,得出结论,制定方案,确定实施,及实施监测和调整,老师负责适时引导,鼓励,提供参考资料,分析工具,搭建平台,推广学术,科研成果,解决生产,经济,金融,建筑,IT, 娱乐,医疗,自然灾害,航天,政治,军事,农业,社会,环境和生活的实际问题。所以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就实用性而言更占优势,这点我深有体会。  如果在美国顶级高校做个华人普查,大部分中国留学生属以下两类:1非富即贵,2学霸。

       说到夫妻,每个人的看法和角度各不同。世间真情有,可遇不可求。不否认,我们都渴望家人团聚,夫妻相守,看着子女在父母身边健康,快乐的渐渐长大,工作,结婚,生子, 抱孙…… 如此生命轮回,生生不息。但现实并不会因为我们的美好愿望而改变,正如我们"千里姻缘一线牵"从群主李伟先生到梁姨,再到大部分群里的子民我们现在不是已经或正在经历着这些嘛!不喜欢原来的生活方式,希望变的更好,所以今天大家也才会出现在新加坡来讨论这个关于亲情和爱情的话题。也才要竭尽全力,费尽心机让家汇聚,让生活生辉,让生命生意,不是嘛?

      物极必反,正因为一家人曾共同经历过下乡的艰辛岁月,才使他们决定以牺牲亲情,坚定不移地工作和学习为代价来换取家人未来想要的生活,或生命形态。在一穷二白的生存背景下他们只能相信,知识改变命运,要有所得必先失去!现在这代年轻人不知能否做出这么惊人的举动。也许有人看到的是骨肉分离的悲情,而我更深信,家人同心,齐力断金的亲情和爱情。即使远隔万里但彼此的心从未分离! 一家人的向心力、奋斗决心值得敬佩!“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幸苦尽甘来,家人都还在,团聚还来得及......那根连接他们的纽带一定很结实很可靠。相较于前不久,一对中国母女来新加坡寻找丈夫,爸爸的那个,显然是美丑自辨,善恶自荐。

当然,家人感情若没有那么深,可能在十几年的等待中,有人会熬不下去,走散走丢。如果老公,老婆或孩子生病了,出事了没有家人照顾,孤儿寡女的不易,孤身国外的滋味,甘苦自知,冷暖自晓。有友赞这位父亲的内心得有多强大和坚定啊!同时我们也认可:关键在于一家三口的共同意念,行随心动,从一开始父母双方就已达成共识-希望家人过有品质的生活和实现女儿的医生梦,虽然夫妻异地数年间太太也曾怀疑过丈夫可能在日本另建家室,但当摄制组将丈夫的简朴和繁忙的生活视频拿给妻子看时,妻子已是热泪盈眶了。正是不断的沟通,扶持,感激,信任支撑和引导着父亲,母亲和女儿一起渡过十几年骨肉分离的日子。太太,先生,女儿,爸爸和妈妈,三个家庭成员,两代人的情感,三个国家的爱恋,15年的期盼,无论相隔多远,多久他们依旧是对方唯一至亲的爸爸,丈夫,妻子,妈妈和女儿。没有人比他们更理解,懂得和珍惜这一个个名词背后的内容,及家的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爱情与亲情。 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