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夕法尼亚州,布拉多克。
一名劫匪劫持了5名人质。年轻的FBI谈判专家福特闻讯赶来,现场乌压压布满了狙击手,警察拿着扩声器与劫匪僵持不下。
福特只想尽快搞清楚一个问题:罪犯到底要什么?
于是他诚恳的朝着劫匪大声喊道:嘿,米勒先生!科迪!我叫霍尔登,我想要帮助你!告诉我到底怎么回事儿?
与警察从扩音器中被放大的威胁和震慑明显不同,福特的语气让人轻松很多,他似乎更像是在对待一位老朋友,而非一个罪大恶极的罪犯——试图理解他,而不是控制他。
被问的人也终于不用那么紧张,暂时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罪犯。
本来,米勒先生也没想做一个罪犯,他只是想见到自己的妻子。可作为一名精神病患者,他的心魔轻易地让他走上了极端。
福特深知这一点,也是真的想要帮助他。
只是……他没能做到。
在米勒的太太来到现场后,米勒先生举起了猎枪——把枪口对准自己的脑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米勒太太说,米勒最近一直觉得自己是隐形人,以为没有人能看到他,还总是对着不存在的人说话。
她想劝米勒去医院,并威胁说如果再不去看病就离开他。正是这一纸通牒,击溃了米勒心理的最后一道防线。
在米勒对自己爆头前的那一刻,福特告诉他,我理解你,或许我可以帮你。
米勒回答:我看不能。
接着用触目惊心的一枪表达了他的绝望。
福特无法忘记这一画面。
这样无从预期的“罪犯”还有多少?如何才能阻止这类悲剧的发生?
在70年代的美国,没有警察在意这种事情。如果犯罪分子是毒瘤,警察只需要一刀切除他。至于诊断罪犯,可不是警察的职责。
但世界在变,“犯罪”也在变。
当人类不再为了一己私利,而是开始为了快感而杀戮,作为一个正常人怎么能够找到理解他的动机呢? 当动机变得模糊时,犯罪调查又将何去何从?
为了搞懂这些罪犯的疯狂心理,福特和搭档比尔踏上了走访杀人魔头的取经之路。
美剧《心理神探》的高潮,从这里正式开启。
心理神探
Mind Hunter
BSU,是FBI在维吉尼亚州匡提科成立的“行为科学调查组”。
在福特和比尔的坚持下,BSU开始研究连环杀手的心理和技巧,以便在对付他们的时候可以“先发制人”。
在两人众多的研究对象中,最有趣的一段关系来自于被监禁的连环杀手艾德·坎伯。
“女学生杀手”艾德·坎伯,身高2米1体重130公斤。6名女学生被他砍下了头,同时被奸尸。
他还用羊角锤杀了自己的妈妈,并砍下她的头给自己发泄性欲。
他聪明,幽默,最大的梦想是当警察,凭借好人缘与警察打成一片,所有警察都喜欢他。
当凶杀案发生后,没有人怀疑过他。他甚至已经逃跑到另一个城市,以为警察会来追捕。结果竟然没有人来,他等的不耐烦,最后决定回来自首。
在与艾德·坎伯的访谈中,你会发现,这个被描述成“恶魔”的连环杀手,他不仅不是长着獠牙的怪物,更不是信奉邪教的疯子。
第一眼看上去不仅健康、正常,甚至很有魅力。
既然他与正常人无异,又是为何会做出如此不可思议的事情呢?
福特和比尔想方设法试图挖掘出这背后的原因,甚至与艾德·坎伯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在 “朋友与朋友”间的侃侃而谈中我们终于知道,艾德的扭曲根源来自于他那控制欲极强而又刻薄的母亲。
一个人的童年和家庭到底可以对他日后的行为产生多大的影响?
艾德就像一个取之不尽的金矿,为福特研究犯罪心理提供了最初也是最大的推动力量。
从1979~1983年,BSU小组的探员利用职务之便,进入监狱对36名定罪的性谋杀犯进行了深入访谈,其中29人都是艾德·坎伯这样的连环杀手。
他们问的问题包罗万象,包括最早的童年记忆、作案的恐怖细节、作案动机等,也对凶手的家人、朋友、熟人,以及幸存者进行了补充访谈。
BSU还对118名死亡的受害者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包括他们的职业、生活方式、人口统计资料、遭遇凶手的地点、尸检报告、弃尸地点的环境等。
这些数据最后都成为了FBI心理侧写系统的基础。
通过探员与各类罪犯“因材施教”式的访谈,让观众对人性的黑洞身临其境,正是《心理神探》最精彩、最迷人的地方。
可善泳者溺于水。
福特一路朝着黑暗全力奔赴,最终如愿以偿成为心理侧写专家。当他猛然想起回头,才发现自己早已被黑暗吞噬,脚下已经是深渊万丈。
这部讲述犯罪调查起源的美剧《心理神探》,改编自1996年的纪实畅销书《读心神探:FBI心理侧写术》(Mind Hunter: Inside the FBI’s Elite Serial Crime Unit)。
原作者约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是一名前联邦调查局特别探员,在过往职业生涯中经手了无数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案要案,被称为“当代福尔摩斯”。
为了强化自己的案件分析理论,道格拉斯研究了多名连环杀手并与他们面谈,最后将他25年来记录的经典案例和多年来积累的的破案理论,汇编成为《读心神探》。
除了为后来犯罪调查研究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读心神探》还是很多罪案影视作品的灵感来源,作者本人更是很多罪案作品的原型。
我们熟悉的许多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都能看到约翰·道格拉斯的影子:
▍美剧《汉尼拔》& 电影《沉默的羔羊》中的杰克·克劳福德
杰克·克劳福德(Jack Crawford)这一角色来自于作家托马斯·哈里斯(Thomas Harris)的小说《红龙》(Red Dragon),这部小说同样是著名角色汉尼拔(Hannibal Lector)的出处。
杰克·克劳福德与道格拉斯在行为科学部门的领导地位相同,但他的职业生涯比《心理神探》中年轻的奋斗者们要更加成熟。
▍美剧《汉尼拔》中的威尔·格雷厄姆
威尔·格雷厄姆这一角色同样出自托马斯·哈里斯作品,几乎在所有的影视改编中都出现过,但他并没有特定的原型。然而,在《汉尼拔》中,休·丹西饰演的格雷厄姆与约翰·道格拉斯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严重的病毒性脑炎。
道格拉斯在1983年遭受了这种病。这是一种大脑的急性炎症,会导致幻觉、失去时间和方向感——这一切在《汉尼拔》中都成为了威尔·格雷厄断案的灵感来源。
▍美剧《犯罪心理》中的杰森·吉迪恩
作为《犯罪心理》中FBI行为分析部门的第一个头目,杰森·吉迪恩是另一个类似于约翰·道格拉斯的存在。这一角色的职位、犯罪调查方法和遭遇的困难,都直接从道格拉斯的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涯中提取而来。
然而,即便只是假装在剧中处理道格拉斯职业生涯中曾经真正处理过的案件,演员Patinkin也表示难以承受,他在两季后放弃了这部剧,声称这部剧“破坏了我的灵魂”。
最后,本剧还有一个小彩蛋。
在每一集的开头中,都短暂的出现过一个身影。
但是很奇怪,我们没有在主线故事中看到任何关于他的剧情。他是谁?导演有什么用意?
如果你对美国的凶杀案足够了解,或许已经通过这几个零散的片段认出了他。
他就是全美最神鬼杀手——BTK杀人狂。
所谓BTK,就是三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组合:bind(捆绑)、torture(折磨)、kill(谋杀)。
BTK是凶手给自己取的名字,他原名叫作丹尼斯·雷德。
从1974年到1991年的17年里,丹尼斯·雷德先后使用BTK的手段杀死了10人。每次作案的手段都大体上相同:
耐心观察,选定目标;掐断电话线,偷偷潜入或找理由进入或强行闯入受害人家里;胶带封口,五花大绑——他很擅长于此;殴打折磨;掐死。
在那之后,丹尼斯·雷德成功地逍遥法外长达31年。最后在80年代中期重新出现,杀死了另外两个女人,然后在1991年谋杀了他的最后一个受害者,直到2005年被逮捕。
这位BTK杀手非常喜欢将通讯发送给执法部门和新闻媒体,嘲讽他们,并提供证据证明他犯下了各种罪行。正是通过这些通信之一,他最终被发现并逮捕。
2005年8月,丹尼斯·雷德被判处10个无期徒刑终身监禁——他没有资格获得死刑,因为在谋杀发生的时候,堪萨斯州还没有死刑。
在BTK众多的受害者中,唯有一个目标——安娜老太太侥幸逃脱。
说来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
丹尼斯预先潜伏进老太太家里,准备来个“守株待兔”;可是左等人不回来,右等人不回来,直到最后,丹尼斯失去了耐心,狂怒着离开了安娜老太太的家。
而这正是我们在第9集开头看到的那一幕。
由于《心理神探》已经被续订了第二季,所以完全可以假设BTK杀手将在接下来的一季中扮演重要角色。
无比期待~
本剧已在Netflix上一次性放出一季共10集。喜欢大卫芬奇和罪案剧的小伙伴们,开始狂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