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4 C&B15课程备忘录

2016.1.24   C&B15课程备忘录

2016.1.24 C&B15课程备忘录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周天一开课老T就给我们讲了图配文故事——“雪兔和慕卡里”:在一陀雪和一个浸在红酒中的诗意下(《混沌初开》),由那一陀雪造出第一个生命——雪兔(《诞生记》),有了温暖小窝的雪兔依旧孤独(《孤独的存在》),于是雪兔的小伙伴——慕卡里诞生了(《慕卡里诞生》),最终慕卡里和雪兔走到了一起(《伊甸园时代》),而后慕卡里长出了翅膀带着雪兔远走高飞上演了惊世骇俗的爱情(《失乐园》)。

大家内心在OS“老T真是城会玩”的同时,也在这个怪兽级寒流肆虐的清晨着实体验了一把生活中的诗意以及心存美好的浪漫。

讲完故事老T感慨:一个人单独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关系存在的时候,人的存在才是有意义的。

这番感慨正好应合了我们正在学习的客体关系学。

从诞生之日婴儿因为生存的需要自然的与“母亲”(养育者)建立关系,到我们人格结构的形成、自体的发展,再到血脉的延续,我们都离不开客体关系。而其中最早期的客体关系,即婴儿对其母亲之间关系的体验是人格形成的原始决定因素,它将对一个人一生的客体造成影响。

最早期婴儿与母亲之间的客体关系是怎样的呢?

梅兰妮·克莱茵最著名的理论对此就有详尽的描述,她用偏执—分裂样位相和抑郁位相概括了早期婴儿与母亲之间的客体关系。偏执—分裂样位相存在于生命最初的3、4个月里,这时婴儿面对着几乎最严重的焦虑,而他的认知加工器官却最不成熟。通过从经验中习得,认知上逐渐成熟,婴儿有能力发展出更高级的功能形式——抑郁位相。

在偏执-分裂样位相中,婴儿的关系被分裂和对攻击性投射的压抑所占据。由此产生的客体关系因而也是片面的,认知的是部分客体,好客体和坏客体。并把幻想、分裂、病理程度的投射性认同作为防御焦虑和建立关系模式的方式。

抑郁位相是从3、4个月大时开始的主要发展状态。正在成熟的婴儿定时越过分裂、投射进入到对客体的关注状态中。婴儿逐渐获得认知上的能力,将母亲视为完整的人。此时他可以接受好与坏同时存在于一个客体身上,因此分裂和幻想不在是他应对焦虑和痛苦的唯一选择,而这种认知上的发展也使得婴儿开始有矛盾的情感,为对待客体的方式体验到内疚。所以抑郁位相是个体情感的发端。

克莱茵认为这些位相一旦在成长中出现,就会始终存在于人的一生,我们并不是从偏执—分裂样位相成长出来而完全进入到抑郁位相,但一个比较成熟的人,其功能会更偏向与抑郁端。

这也就是说偏执—分裂样位相和抑郁位相是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的,案例X是功能更偏向偏执—分裂样位相的代表,他在接受了长期的心理体验后,自我反思和自我意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遇到艰难困苦的挫折时总是倾向用幻想性的补偿滑开(一个人遇到艰难困苦时的应对方式可以看出他的心理运行机制,因为遇到困难时需要人动用自己的人格力量),他用幻想包装好自我与这个世界分裂开来,当他的自我体验进入到一定的深度时,他体悟到自我的那些包装都是空的、演出来的,随之他的自我否定、自我厌弃也就没有东西依托了,再接着便产生了绝对的虚无主义的感觉,丧失活力、动力。

在人格发展中由偏执—分裂样位相进入抑郁位相时,个体会担心客体是否不爱你了,因此讨好、迎合或者是出现攻击性破坏性,这时需要我们提高自我意识水平、观察力,进行反思,但也不能总停留在此阶段,还是需要进入下一阶段,让情感形成支撑力,才能顺利的进入抑郁位相,因为抑郁位相毕竟是个体情感的发端。

笔记整理:

一、抑郁位相

1.第5、6个月到一岁,婴儿进入抑郁位相

2.母亲作为一个整体的对象出现,汇聚着可爱与可恨的体验特征

3.矛盾的情绪体验和内疚的动因

二、内疚的动因

1.个体内部的扩张力和破坏性

e.g.婴儿咬母亲的乳头

2.爱意的温暖感受和对失去的恐惧

3.破坏性与狂躁防御

e.g.案例L:疯狂的报名各种学习班,但一段时间后却销声匿迹了。

【所有不良的防御都会让我们看到这个人的连续性和持续性是不行的。】

4.狂躁防御与偏执-分裂样位相中的所使用的防御在形式上没有什么根本性的不同

【偏执—分裂样位相以幻想为主要特征,抑郁位相以情感发育为主要特征。】

e.g.张秀英女儿的文章中让我们看到她内心情感的积淀和她辽阔的内心。她使用的哀伤处理:承诺、陪伴。

e.g.案例M的儿子

5.压抑成为抑郁位相中的主要的防御机制,此时也会有退行的发生:分裂、否认、理想化或投射性认同,但在这个阶段,这些防御机制都会以更高级的组织形式表现出来;伴随有控制感、成功感和轻视,目的是有效的贬低对象的重要性,以对抗抑郁性焦虑的体验

三、什么是整体对象——情感的矛盾性

情感的矛盾性显示出情绪的矛盾性

四、躁狂性防御

1.对对象的依赖和矛盾性被否认,反过来,对象则被全能性的成功地加以控制和操纵,因此对象的丧失便不再引起痛苦或内疚感

2.否认任何破坏性和丧失感,即向着理想化内容客体逃避

3.躁狂防御本身也是一种发展过程,知道婴儿能够是使用修复过程来抵御有矛盾性所引起的焦虑为止

4.躁狂防御是抵御恐惧的一种鸡血性的满血复活的发展不浪的状态,很多来访者身上都会出现这样的亢奋,但是它们终将消退,结局是要么成功发现自己的恐惧和不堪的防御,要么不断的被自我安慰式的形成一种固化的防御机制从而很深的影响客体关系的发展

五、修复

1.破坏性冲动和占有欲望

2.好的内部客体的建立

3.修复、发展、尝试、创造性倾向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4.自我的核心是足够好的和安全的整体内部客体

5.这个阶段修复不好就会出现回避型依恋和一种分裂的幻想性补偿

6.修复和整合是不彻底的

六、忧郁和悲哀的区别

1.忧郁涉及与内部客体的关系——你与自己的关系

2.悲哀涉及与外部对象的丧失——丧失感

3.亲密关系是找一个外在的客体还是在内在完成一种内在客体的修复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6.1.24 C&B15课程备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