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江湖的缔造者
江湖是什么?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
在徐克将笑傲江湖系列拍到第三部《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的时候,远道而来的西班牙舰长向随行的明朝官员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在沉思了很久之后,这个明朝官员回答说:“江湖就是我们武林中出出入入的地方”。
但是此时的江湖,距离这个系列的第一部《笑傲江湖》上映仅仅过去了三年,无论从服饰道具还是表演风格上都已经变得面目全非。毫不夸张的说,胡金铨花了近三十年打造的江湖,就在此时开始崩塌。
若论及现代武侠电影,胡金铨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重要人物。他的作用,就是把江湖彻底的视觉化。
在胡金铨拍摄武侠电影之前的十余年,是梁羽生和金庸的武侠世界,他们的武侠小说写出了厚重的历史感,并力图将“庙堂”与“江湖”统一起来,将行侠仗义与历史时空紧密地结合。江湖无处不在,江湖又在于人心。
小说可以引发读者的无限想象,那么对于电影观众而言,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应该如何呈现?庙堂之高记录在历史与文物古迹中,具象起来相对容易;那么江湖之远,应该远到那里去。
自《龙门客栈》开始,胡金铨便把江湖放安置于客栈之中,而客栈又位于一个荒芜封闭的野外世界中,出关则是江湖之远,入关则是庙堂之高。从此以后,客栈成为武侠电影中的一个把江湖具象的视觉化存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胡金铨一手缔造了电影中的江湖。
金庸最初写《笑傲江湖》的时候,刻意模糊了时代的历史背景,那么胡金铨在拍摄《笑傲江湖》的时候,便特意把时代安放在了自己最喜欢的明朝,并且加入了惯用的东厂太监陷害忠良的故事。为了突出电影的历史感,胡金铨在开拍之前做了很多准备,对于影片中出现的官职品位、兵器道具、服装布景莫不精心考据、要求严格,以体现历史的真实感以及营造历史的氛围。这样的江湖,仅仅通过这些服饰道具便与庙堂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就有了安稳的立足之地。
盘镡长剑 锐不可当
剑是江湖中人首选的第一武器。令狐冲手持一把长剑,使出的独孤九剑冠绝江湖。这把剑,看似普通,却并非凭空捏造,仅仅通过剑体的造型,就能看出导演对于明代长剑的复原。
明剑形承宋制,且已经不再作为士兵战场格斗必备的短兵器。但是就其形制和功能而言,可分为三种:一种为皇室及公卿佩剑、二为战场军官佩剑、三为民间习武防身者和私人武装所用。
明代是剑作为制式武器介入战争的最后朝代。军队中士兵及低级军官基本佩刀,而中高级军官佩剑之风犹盛。存世的明代长剑款式多样、装饰简单,装饰大多以铁和铜为主。而且明代长剑偏于实用,大多厚脊阔刃,前后等宽,剑尖呈钝角或弧形,作用劈刺并重,军用佩剑尤重劈砍,这些特征正是由于其战场拼杀功能所决定的,它明显区别于剑尖狭窄锐利,以削刺为主的清代长剑。
明代中后期,受到日本刀的影响,战场剑与民造剑出现了类似于刀镡的盘形护手,这种护手最大面积的保护了手部,而葫芦形或者瓜形的大比例剑首则平衡了配重,当时无论是高级军官还是民间侠客,都喜欢用实用的盘镡护手,这在画作,雕刻和实物都有佐证。
电影中令狐冲和华山弟子手持的长剑,就采用了盘镡、瓜形剑首,这种剑的形制,可以说十分符合使用者的身份和影片中的实战环境。因为明代开国之初,初由于朱元璋主张文武兼备之举,所以据文献记载明代许多士人“善击剑”,例如郑定、刘绘、张家玉、徐舫、刘宇亮等人,表明剑法在民间还是相当盛行。
明代何良臣记载“军中诸技,惟刀剑法少传,若能滚入,使长兵不及遮拦,便为熟矣。”这样的论述。随后他对当时的剑法进行了记载:“剑用则有术也,法有剑经,术有剑侠。故不可测,识者数十氏焉。惟卞庄之纷绞法,王聚之起落法,刘先主之顾应法,马明王之闪电法,马超之出手法,其五家之剑,庸或有传,此在学者悉心求之,自得其秘也。”
另外明代有关记载剑法的剑谱有唐顺之在《武编》前集卷五《剑》中记载的15句古佚剑诀,明晚期毕坤的《浑元剑经》,更为珍贵的古剑谱,茅元仪也在其《武备志》中收录了一篇剑谱,这份剑谱是茅元仪从朝鲜得来,有谱、有势、有图,十分难得,是研究明代古剑法难得的资料。所以有明一代,著名剑术名家辈出,如俞大猷、张松溪、王宗岳、吴殳等人都是用剑高手。
朝廷鹰犬当然要用工部腰刀
作为宋代手刀的直接延续,明朝出现了雁翅刀和工部造腰刀。而电影《笑傲江湖》、《东方不败》、甚至是后来的《新龙门客栈》中,东厂番子所使用的腰刀,都具明朝中晚期的工部造腰刀的特色。
这一类腰刀刀身比普通雁翎刀刀姿直,刀头相对比较钝,刀尖夹角大约为45度,与普通雁翅刀的区别是刀尖部分无锯齿,在距离刀镡大约10-20厘米处有类似吞口一样的凸起,并以这道凸起为界限,刀背同时开反刃,并且有一条细血槽直到刀尖。
这类刀的形制与装具样式相对比较统一,据存世工部刀来看,全部做工精良,这显然是官方标准化生产的结果。这种情况,只有精锐部队或者皇帝身边的直属侍卫队使用,虽然历史文献对此类腰刀没有明确记载,但是这一类腰刀的靠近刀镡的凸起处都刻有工部制造X斤X两字样,所以收藏界一般将这类刀统称为工部腰刀。
明代的工部作为六部之一直接对皇帝负责,除了负责全国土木、水利工程、开矿冶炼、纺织等工作之外,还负责制造机器、武器、火药和其他军用物资。工部大费周章的制造这一类腰刀,只能是出于某一个将领或者内阁的安排,鉴于目前工部腰刀只在山西河北一代有出土存世,是宣大总督旗下的变镇部队使用也未可知。
从外观形制上看,工部腰刀刀头呈现出雁翅状,这类刀形流行于明代中后期到清代前期,装具上的纹饰也大多阴刻夔龙纹。由于目前存世的工部腰刀样式简单,功能也以劈砍为主,而且这种刀锻造使用的夹钢工艺,刀身中间为钢,左右两面为皮铁,皮铁锻造的纹理非常漂亮,击打刀体声音清脆,与普通的官造或者民造明清刀剑有很多不同,虽然这种腰刀锻造精细,但是还达不到明清之际公卿贵族使用的标准,所以有可能中下级军官的佩刀,而且这种刀所应对的敌人不应该是身着重甲,只是穿戴简单的皮甲或者布甲,很有可能是位于明帝国北方的蒙古或者后金人。
胡金铨在拍摄《龙门客栈》之前,为了还原明代锦衣卫和东厂的服饰和武器,胡金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研究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画作《出警图》和《入跸图》,最终终于找到明代锦衣卫的工笔画像。考虑到当时观众的接受度,图中锦衣卫使用的“倭刀”终究没有在影片中出现,取而代之的则是贯穿于《龙门客栈》、《迎春阁之风波》、《笑傲江湖》系列等电影中出现的工部腰刀。
看罢了这刀光剑影里的诗篇,才知道《笑傲江湖》不禁道尽了江湖上的风波与险恶,同样也诉说着电影工作者的努力与艰辛。观众看到的一刀一剑、一歌一叹、都成了现代武侠电影新的发端,这丝丝入扣的细节,一点一滴溶入观众的心中,历久弥新,愈来愈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