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摈除成见,看了本书。
1992年,美国首版,《纽约时报》书评曾将其挂在畅销书排行榜前列,时间长达158周。
2005年国内出版,截止2月初,豆瓣有2686条短评,323篇书评,综合评分7.6;知乎有19个相关提问,2个精华内容。被88人置顶的提问是:《男人来自火星 女人来自金星》是否符合我国国情!
是否符合我国国情?!
我可能被我党的好青年们甩出去不止两条街了,我会看这本书纯属觉得自己会孤独终老啊。有对联为证:大龄,狭隘,招人烦;弱小,无助,你活该。横批,咎由自取!
对如何与异性和谐相处的技巧,我可谓是一窍不通,还非要说自己有过几段情伤,想想戏也是蛮多的。
当然,从一个可能迟早也会成家的角度,我痛定思痛:如果不想以后跟丈夫时不时爆发大战,吓得孩子跳车;或者,不想一谈恋爱就用力过猛,一秒变怨妇的话,这本书我打3次call,可供翻阅学习,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虽然,全书后半部分确实会有点赘述了,但那些平易近人又风趣幽默的比喻耐人寻味,总体温暖。
勿忘初心,火星效率为王,金星感情泛滥,这是一切矛盾的根源。
第一到第三章算得上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了,观点鲜明,节奏明快。
男女之间的矛盾,直观表现为争吵:男人的语言是用来传递信息的,女人的语言是用来表达情绪的;男人累了要躲到洞里,独自安静;女人累了会聊到天亮,集体吐槽。
作者亲切地定义男人为“问题专家”,女人则是“改造达人”。一个巨喜欢给别人提意见,沾沾自喜、洋洋得意;一个老是爱过分表达关怀,患得患失、兢兢业业。
思维方式的截然不同决定了行为模式的迥然差异,这一波论述可以说一针见血了。
来两个典型的例子,感受一下:
Part one:
“欧巴,人家肚子痛痛~~”
“哦,多喝热水。”
“……”
尼玛,这男的咋这么没教养,多喝热水?你没出现的时候,俺喝了十几年热水了,还加糖呢,倍爽,要你教!不给抱抱,也不亲亲,还不举高高,一准是不爱我了,散伙,嘤嘤嘤~~~
Part two:
“亲爱的,你今天怎么看起来不开心呢?”
“没啊,挺好的。”
“是不是有什么事啊,给我说说呗。”
“真没事,好着呢。”
“有什么不能和我说的么,我的事都告诉你的。”
“……”
“你到底怎么了嘛?我是关心你啊。”
“你能不能安静一会!!!”
卧槽,这男的咋这么没情调,让他说个话也要命啊!人生漫漫,诸多苦楚,往后我这日子还有啥可指望的?一准也是没爱过我,我定只是他懒回顾的花丛,不是那难为水的沧海,你别皱眉,我走就是,哼!
得,大伙做人谁都是第一回,谁也不会甘心让着谁的,给自己鼓个掌吧先~~
可人生苦短,总有你哭的时候到的。瞅着电影院啊、演唱会啊,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可不都是被青春伤害了的才子佳人么?今年初,人家随便吃了几个芒果,又惹了一场集体痛哭?
有问题,总得有办法解决才行(诶,我是不是挺火星的),对不?这样,人才活出了人样,不是那急了就翘脚撒尿的傻狗子,对不?
换位思考,对他信任和欣赏,对她关爱和理解,是所有问题的解法。
豆瓣里点赞数最多的前五条短评,有一句神总结:“男人对待女人的失落,过去抱住就好了;女人对待男人的冷淡,不搭理就好了。”
当然,哪有一句玩笑话这么简单。进入第4章,直到第13章,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篇幅以期告知我们一套系统的方法论。附上主要的目录供大伙参考:
第4章 激励你的爱人
第5章 不同的星球,不同的语言
第8章 探寻彼此迥异的情感需求
第9章 如何避免争吵
第10章 如何在异性中赢得高分
第11章 如何沟通负面情绪
男人是“橡皮筋”,女人是“波浪线”,又是一组挺有意思的类比概念。
橡皮筋要定期被拉起来,才会回弹,所以男人不会也不能一直黏在你身边,定期走远,才会兴冲冲的回来,想象一下是不是有点可爱的?女人既然是波浪线,就不能指望一劳永逸,情绪和需要的起起伏伏老正常了,不用大惊小怪,更别轻易否定和指责。
男女其实都有自己特定的周期,如此往复。
如果,橡皮筋被逐渐拉起来的时候正好是波浪线的上升期,那敢情儿好。此时,女人正好能够自己撒欢,没什么负面情绪需要男人呵护,男人大可以走开去放个风,互不牵绊;反之,女人这边正好雨下个不停,而男人碰巧从远方射了个太阳正火速赶回,这两人一遇到……妈耶,想想都会甜到虐狗,有木有!
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人坚持要等这样的“三观相合”或者叫做“灵魂伴侣”吧,一副绝不将就、特理直气壮的样子。
然而,扫兴的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一条射线出去,和波浪线最多也就是一半趋势相同,再有几个交点或是切点,别的也没法有了。所以,多少人败在了我不想说你非要问,或是我要一个拥抱你却给我一个转身的现实里。
人啊,还是不要太作,乖巧听话才可爱。
作者费尽心力写一本书,如此周全的给出方法论,取其精华,刷新观念,具体操作还是可以练习一下的。
4、5、8章会再次结合一些案例强化出男女之间的差异。了解什么事情才会真的让对方开心,什么才是对方想听的话,才能彼此都得高分,我们都爱看电影这种非常表面的结论也许不准哈。
千万不要用”ta如果爱我就应该怎样怎样”这样的句式禁锢自己。除非你有很多备胎,这个就是处着玩儿,换一个反而新鲜,你不在乎搞砸。否则,两个人之间的磨合一定是一件既费时又费神的事情。
阶段性出现频道不同、节奏不对,是客观事实,这跟是否还相爱不是一码事,但与是否强行要求对方用自己能理解的方式爱自己有直接的关系,无意识的状态这会让矛盾进一步激化,悲剧收场。
很久以前不是有一篇很火的文章,说有的姑娘嫁给谁都能幸福么,同样的道理也会有姑娘能把任何一个男生都逼成渣男。
为了避免这种不必要的难堪,作者在9、10、11章给出了一些小方法,把换位思考、彼此尊重、见好就收以及既爱自己又爱他这几组词演绎的很精彩了,可以多翻几遍。
要学会写信,更重要的是还要学会判断对方是不是你的收信人。
作者鼓励把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在充足的时间中和自我冷静的状态下,充分表达出来,再恰当的去获取回应,这是保持亲密关系健康的关键环节。“情书”先写给自己,尝试回信,并学会与真正爱你的人分享。
当然,不是什么文青病犯了,胡搅蛮缠、无病呻吟的咬文嚼字。没用的,相信我,我都写了十几万字了,依然是遗留问题一个,俗称老大难。
作者特意例举了一些常见的把自己憋坏的情况,有几组还挺扎心的:
“有的人动不动就流眼泪,因为很少说出自己的不开心”
“有的人变得越来越易怒,因为很少去表达自己的愤怒”
“有的人总特别怕人,因为常常放弃自己的需要去妥协甚至是牺牲”
在东方,越是家教森严的家庭,越是要求孩子待人接物要礼貌,整个童年这些孩子的生活里都充斥着“你应该”,“这孩子真懂事”像一个沉重的枷锁,让他们在意这周遭的评价,一次细小的否定都有可能使他们的自信与自尊崩塌。尤其在亲密关系中会更加的小心翼翼,怕自己出错,怕对方失望。
已经不止一次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也好、影视作品也罢,看到合理表达自我这样暖心的鼓励了,就像《我们这一天》热映的时候一定温暖了很多委屈的灵魂。
我们的确不完美,但我们有选择的权利和承担的勇气。所以,这封信不能也不想随便寄。
尤其,在如今这时代,反正匿名说话不用负责,吃饭看电影还彼此AA呢,你一让我不爽,我就非要也让你难看。好像谁都可以,又好像谁都不行。
这得是多不开心,多愤怒,多委屈求全,拧巴的自己难受不?
全书最后一章我一直没看,作者说有办法让爱的魔力永存,请原谅我的悲观,太煽情了我就会慌张。
而且,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虽然我在这认真总结,虚心检讨,其实也有这样的脑回路:既然,我们最需要的都是彼此最不擅长的,又何必相遇?上帝啊,您这是想看戏哪,耍着谁们玩儿呢?
瞅着这一天天给闹的,交友网站也上市了,各地房价也普遍上涨了,婆婆这边刚抱上孙子,怎么的丈母娘一夜又成小保姆了?听说咱这一代离婚率又上涨了呗,好好的日子咋又过不了了?
可能吧,还是得少说话,多读书。不然,好不容易在这几十亿的人口里头遇上个超欣赏、超喜欢的小主儿,万一人家嫌你档次太低,沟通不了,这就有点尴尬了,对不!
希望每一对我们在相遇的时候,都能势均力敌,彼此体面,互不亏欠。也就不枉我等,不负你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