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桐阳妈
01
孩子爷爷已经去世三周了,临终时84岁。
当医生告诉我们准备老人的后事吧,我内心非常悲伤。在群里发了一条消息:和孩子爷爷相处了九年,他包容我,我包容他,当老人离去的时候,头脑呈现的全是老人的好。
令我没想到的是,这三周陆续有妈妈给我留言,重新审视婆媳关系,发现婆婆的好,公公的好。
有妈妈分享:以前总是沉浸在婆婆带孩子不干净,偏袒老公。现在回家看婆婆带了一天孩子,继续做饭炒菜的背影,莫名的感动,感觉老人很慈祥,很温暖。
有妈妈分享:她脚骨折了,婆婆心疼的跟着掉下眼泪,用手捂着她冰冷的脚,她觉得暖哄哄。
有妈妈分享:孩子带回老家,总是担心婆婆把孩子带坏了,养成坏习惯。现在想起儿子生病,婆婆一个农村老太太背着孩子去医院看病,陪在孩子身边一夜没睡觉,感恩有婆婆的照顾,才能让我们在大城市打拼。
有妈妈分享:孩子爷爷以前是个电视迷,他心中有很多怨恨,老人经常让孩子看电视,才导致儿子近视。自从儿子上学检查出近视后,爷爷再也没看过电视,爷爷原来是真的不知道电视对孩子影响这么大,老人为了孩子,能够做到自律,真心不容易。
这些妈妈的分享让我非常感动,我现在越来越相信,你传递爱,别人就会收到爱。
生活就在一念之间,看到别人的好,你生活就舒心,总是盯着别人没做到的就是内耗痛苦。
婆媳关系,让不少家庭陷入内耗,就像一个迷宫一样,陷在迷宫里找不到方向。
我和尿毒症加老年痴呆的婆婆相处五年,婆婆离世,和公公相处九年,现在也去世了。在这九年相处中,没有任何遗憾。
其实人生就是选择,婆媳矛盾就像一块石头摆在你眼前,抱怨石头怎么挡路,也是一种选择,想办法把石头拿走,也是一种选择。
02
做了不少案例都陷入婆媳矛盾的坑,让自己内耗,现在把这些经验分享出来,走出婆媳矛盾的迷思,解放自己,让自己充满生命力。
和公公婆婆相处最重要的就是这四点:
第一:接纳他们的习惯,肯定他们的付出。
我是一个传统的儿媳,养儿防老是中国的传统,所以我内心从来不排斥和老人住在一起。并且和他们说,我是小辈,有很多习惯,或者做的不到位的地方,你们指出来,我慢慢改正。
就这样我们融入到一起,他们有什么样的习惯,我也接纳。
因为习惯本来是存在的,不会因为你的加入,习惯就会改变,看不惯他们的习惯就是给自己制造痛苦。
你接纳他们习惯,他们自然也就包容你的习惯。
爷爷做啥饭,我都很感恩,下班回来有饭吃,我很知足。每天做三四个菜,我说太辛苦了,不要做那么多,他说,你愿意吃,我做的开心。
一天听着爷爷给亲戚打电话说,这个媳妇非常好说,从来不挑剔,说我老公眼光不错。
怀孕的时候,婆婆每天劝我多休息,挺着大肚子上班,太累了。
以前经常在单位听婆媳矛盾,我体验我们相互尊重,根本就不是别人描述的样子,不认为会有什么矛盾。
第二:不要认同他们的情绪,情绪不对抗,内心才会更强大。
好景不长,这样的日子过了一年多。生了大女儿之后,婆婆开始看我不顺眼,我坐月子期间坐客厅沙发的垫子,她说女人有血,不能坐,对男人不好。
老公洗衣服,给孩子洗澡,婆婆也心疼,娶个婆娘有什么用,什么也不干。当然不敢在我前面说,和公公背后抱怨。
尤其是我得了乳腺炎,乳房肿的比石头还硬,疼的要命,日夜不能睡觉,孩子姑姑来了,看着特别心疼,让我赶紧去医院。
但是婆婆不理解,不心疼我,而是充满抱怨责怪,天天喂个奶,还让乳房堵了,什么也不会干。
虽然那个时候我已经学习了,但是实际事情发生在你身上,你才知道什么叫痛苦,什么叫煎熬。
痛苦的大石头压在你身上,你等谁来救你,等老公吗?他能堵住婆婆的嘴?逃避吗?我和老公感情没任何问题。
痛苦的石头压在你身上没法喘息,你只有想办法一点点挪开,唯一的办法就是自救。
我采取的方案就是不与你情绪对抗,不成为情绪的陪伴者,婆婆对我的挑剔,是内在对自己的不满意,内在观念的限制,这样想,心情就舒畅了好多。
允许自己难受,体验这份被数落挑剔的痛苦到底有多深,体验怎样想自己就会舒畅一些。
我爸妈都对我没这样,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呢,你怎么可以挑剔我呢,只要这样想,内心就会很堵,全是委屈。
没有头脑的念头,单独感受情绪,委屈没那么严重。
但是现实是每天要面对挑剔,我还的找到让自己舒心的方法,老公爱我就行,我嫁的是老公也不是婆婆。这样想,心情会好点。
但是婆婆挑剔的时候,新的想法出现,因为爱情而结婚,可是现实附带了这么多未知的痛苦,让自己又很委屈。
就像一个循环,想到老公状态好,充满希望,想到婆婆状态差,陷入绝望,时好时坏,让自己陷入内在冲突中。
练习呼吸静心,反正能用的方法都用,每天用各种想法来疏通自己。暂缓之后,又会内耗。
一天早上喂完孩子奶,我看了一下表,5点。屋外正好有一只小鸟落到窗外,停留了一会,拍拍翅膀飞走了。
望着那只小鸟,自由自在。我突然想到小鸟从来不会期望什么,不会在乎别人的评价,想飞哪儿就去哪儿,来去自由。而我难道还不如一只鸟儿自由吗?
突然间明白,快乐是可以自己选择的,自己要快乐,就可以快乐,自己选择痛苦,痛苦就会缠身。
我告诉自己,今天我选择快乐。看看熟睡的孩子,内心很快乐,过了一会婆婆上厕所弄得叮当响,我没了烦躁,心情很平静。
当你做出这样的选择,发现人生没有困难,遇到任何事情,都可以调整心态,内在充满了力量。
我开始观察婆婆的状态,她要透析四次,吃一瓶子药,走路也不稳当,她不仅仅是针对我,和公公也发脾气。
我突然冒出这样的想法,婆婆到底怎么了,每天有那么多情绪,一定很痛苦吧,内心一瞬间产生慈悲,看见一段生命的结尾,连自己的生命也掌握不了。
逐渐明白,让我真正的痛苦,表面看是婆婆在挑剔我,是我接受了她的挑剔,认同了她对我的评价,我内心不想要这个评价。试图在证明不是你说的那样,所以就从婆婆身上找原因,你不应该这样对我。
婆婆是婆婆,我是我,我们是两个人,婆婆对我挑剔和评价,是婆婆对她心中理想媳妇的投射,她无非就是和她心中的媳妇较劲,而不是和我较劲。
同时我也在幻想心中的理想婆婆,幻想一个理想婆婆对我全然接纳,实际上不可能。
自己陷入这样一个坑里,终于爬出来了。
我做好我自己,婆婆爱怎样说就怎么说吧。从此之后,我再也不会因为婆婆一句话,而生气难过,内心对婆婆是爱与慈悲。结果婆婆挑剔了半年,从此再也没挑剔过我。
婆婆在家里去世的,我看着她安详地睡着了,我流着眼泪,没有遗憾,没有自责,静静看着生命的结束。
经过亲自实践,不管别对你怎样,你都有选择权,情绪不对抗,内心才会更强大。
婆婆对我挑剔那段经历已经是七年前的事情了。
而就是这种经历让我明白:你的人生不是由别人决定的,幸福掌握在你自己手中。何必让有限的生命,陷入这些无意义的内耗中。
第三:不要否定老人,给孩子内在传递分裂。
和老人生活在一起,育儿观念,风俗习惯一定会存在不同,但是不要去否定他们,责怪他们。
否定他们就相当于否定你的另一半,毕竟是他的亲身父母,同时也给孩子传递内在分裂,孩子也有四分之一的基因来自于老人。
比如老人特别喜欢给孩子买零食,满足孩子的愿望,而妈妈说你怎么能吃零食呢,然后责怪老人,怎么给孩子买了。
这个时候,孩子明明感受的是老人的爱,而妈妈说在害她,到底是爱,还是害,孩子分不清,这个时候就是制造分裂。
孩子爷爷奶奶也喜欢给孩子吃一些零食,我会告诉孩子,爷爷奶奶很爱你们,总是喜欢给你们吃零食,可是吃多了,身体就会出问题,谢谢他们对你的爱。
当你这些和孩子交流,肯定了他们爱,也告诉了孩子零食对身体不好。
网上有一种观念:你对我好,我让你更好,你对我不好,我让你更糟。这种毒观念不会让你生活清晰,只会让你生命陷入无休止的内耗中。
作为人,我们应该能做出更好的选择,什么样的选择家庭更和谐,孩子更健康,这就是情绪管理的意义。你的选择就是你在创造一段关系,引导一段关系。
孩子爷爷也打过女儿,有一次我在做饭,听着大女儿大哭,说爷爷打她嘴巴,太疼了。
后来,我问为啥打你,孩子说不知道,孩子是娘的心头肉,当然很心疼,但是我还是理智的处理了。
我告诉孩子,可能你吵到爷爷了,爷爷很烦,就没控制住情绪。妈妈给你吹吹,疼了就使劲捏妈妈的手,疼痛就通过妈妈这个导体传到大地上了。
孩子哭了一会就好了。过了一会,孩子早就忘记爷爷打她了,和爷爷又玩去了。
你不去放大情绪,孩子也不在意,也不会成为受害者。
吃饭的时候,我给爷爷乘上饭,夹上肉,然后和爷爷聊天。
我说别看孩子小,其实啥都知道,以前人们的观念棍棒下出孝子,孩子不听话就打,其实越打孩子越不亲,有啥也不和你说,对孩子和大人都是伤害。孩子有时候确实很烦,不会看场面,下次烦你的时候,告诉我一声,我把她们领到我们屋里。
我也告诉孩子,爷爷也有累,害怕被打扰的时候,你们看到爷爷累了,就不要打扰爷爷了。爷爷从此之后再也没打过孩子。
爷爷去世的时候,孩子哭了一整天,到现在都说,世界上最喜欢的就是爷爷,可惜我的亲人去世了,爷爷不能给我修东西,不能和我下棋。
我长大后,一定当科学家,研究一种药,人吃了就不能死了,或者研究一种机器,人死了还能救活。
爷爷留给孩子的全是美好的记忆,我说爷爷虽然去世了,但是爷爷永远活在你心中,然后孩子说,我心里的爷爷没死。
第四:不要用双重标准处理婆媳问题。
记得看《奇葩大会》节目,有个坐拥200亿家产的富二代叫戚帅,讲述了自己在富二代这层华丽皮囊下的真实生活。他吐槽,他父亲对他的学业选择、择偶标准、乃至工作规划都有严苛的管制,导致他觉得自己很不幸福。
对此,导师高晓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他:“要有一以贯之的世界观,不能要自由的时候把西方那套拿出来,要钱的时候把东方那套拿出来。”
此观点用在婆媳矛盾上也适用,我们不能搞双重标准,一边依赖老人帮忙看孩子,一边嫌弃老人干不好,老人习惯不好,这样就会让我们自己陷入内耗,老人也会非常委屈。
用老人帮忙,就要附带承受他们的缺点,要不自己独立,养育孩子就是夫妻共同的责任。
上边分享了婆婆有病,她还需要照顾,更不可能带孩子。
大女儿的时候,请的是白班保姆,保姆6点下班,我7点才能到家。爷爷帮我看一个小时,我非常感恩。下班接上孩子,不让爷爷看了,直到第二天早上8点上班。
人生是选择,孩子是你生的,你不能对别人有过多的期待,做出牺牲的只有你自己。
周末老公做家务,买菜做饭,我带孩子。同学的聚会,朋友之间的聚会,都没有参加过。
辞职后,家务孩子,我从来没期望过孩子爷爷。没有更多的期望,就不会有失望,也没有抱怨。
或许是这样的心态,孩子爷爷在家里非常舒心。曾经有段时间,去了孩子姑姑家两个月,他说女婿待他再好,他觉得没有在我们这儿舒心。
当你没有过多要求和期待的时候,人最怕的是自己没有价值感,所以爷爷有时会买菜,我做饭的时候,会陪孩子玩。
孩子的东西坏了,爷爷会修,每天在家里这儿瞅瞅,那儿看看,东修修,西补补,其实很多时候不需要修补,我老公都觉得做这些没用。我说老人需要价值感,让他修吧,他舒心,我们也省心。
爷爷能够帮一点忙,我肯定他的付出,爷爷会觉得自己被尊敬。
特别喜欢和我分享过去的苦难和光荣历史,人老了,就这些东西值得回忆,从孩子爷爷出生到退休经历的一切,他说了无数遍,我听了无数遍。他是30年代的人,关于了解过去的历史,孩子爷爷就是现身说法。
我也和他分享我的家族史,这样我们就形成良性循环,没有过多的隔阂,有些缺点,能够相互包容理解。
去年国庆,带孩子爷爷回了一趟我老家,他给我爸爸买的烟酒,我妈有糖尿病,无糖食品不好买,我说啥也不用送,你回去看看就挺好。
回家前两周,他每天都会出去转悠,后来给我妈买了一件上衣,特别合身,村里人说亲家能相处这样也比较少了。
今年年初,孩子爷爷得了脑梗,我父母再三嘱咐我,一定照顾好孩子爷爷,让老人多活几年。
这些年的相处,让我明白,不带期望的生活,内心非常自由。
我不和老人冲突,老公就不会因为一边是媳妇,一边是父母,增加痛苦。
亲自送走了两位老人,深刻体验:人生除了生死没大事,而这两件大事,你一样也不能决定。
以前看电视的时候,看临终老人和儿女之间的交流,总觉得死的时候,也很温暖。
可现实往往不是电影画面那样感人,孩子奶奶去世的前一年,看似生命,实际连儿女也不认识了。孩子爷爷突然大出血,输血都来不及,瞬间停止呼吸,留给儿女的是遗憾。
生活在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绕不开婆媳关系,既然这样,不如在关系中解放自己。宽容自己,善待自己,才能宽容别人,善待别人。
我们作为年轻人,接受新知识能力强,还有工作,朋友,手机聊天的疏散。
而老人到生命最后一个阶段,自我价值感越来越低。他们唯一在乎的就是得到儿女的肯定和尊重。
所以多尊重老人,不对抗,不较劲,老人的付出被肯定,他们有血有肉,你对他们好,他们一定看的见。
我们生活在关系中,不可能没有情绪,与情绪做朋友,体验生命,好好活着。善待你自己的生命,而不是陷入内耗中,让别人负责你的人生。
有能力,多创造价值,让别人好好活着,善待别人的生命。没能力,不成为别人的负担,这也是价值。
我们经常困惑与关系中,找不到出路。其实关系的本质很简单:生命和生命连接,传递爱与幸福,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桐阳妈每周分享一篇原创连载:与情绪做朋友,活出生命意义,欢迎关注。文章均为桐阳妈辛苦创作,抄袭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