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录》:什么是产品思维

看完这本《启示录》也有些日子了,但一直不知感想要从何说起。《启示录》无疑对那些如今正活跃在行业一线的PM们有着颇深的影响,包括《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作者苏杰和《结网》的作者王坚都对此书赞赏有加。但对我而言,它的内容又显得有些过于中庸,长篇累牍的方法论和经验主义似乎并非我期望从这本书中看到的。事实上,如果仅仅是谈方法,我倒觉得苏杰和王坚的书要写的更透彻,也更符合中国国情和互联网行业的大环境。

更何况,《启示录》既然取了这么个宏大的标题,其内容却仅仅是立足于实用性,专注于方法和结构的梳理,是否就显得有些肤浅了呢?

当然,看过这本书的读者可能会反驳我的话。事实上,《启示录》尽管花了较大篇幅去介绍产品开发设计的整个流程,但也不乏对产品思维比较精悍且发人深省的理解。只是可能对我而言,对我个人的需求而言,这部分内容占据的比重还是太少。

但它提出的观点依然很有启发性。

比如依照用户的消费情感特征提出的“情感接纳曲线”,即将消费者划分为技术爱好者、非理性消费者、理性消费者、超理性消费者和观望者五个属性。不同属性的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技术消费者对前沿技术有着天然的嗜好,也就是所谓的“极客”,想要满足他们的需求,只需在技术上不断改进,推陈出新即可;非理性消费者在使用产品过程中情感表达更强烈,他们对产品的依赖性更强,往往有“冲动消费”的倾向;理性消费者则对产品的实用性、性价比比较关注,他们的特点是更务实;超理性消费者,顾名思义,就是理性消费者中的理性消费者,他们对产品吹毛求疵,对产品品质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观望者则指那些缺少主见,或对产品本身并无兴趣,而只会购买公认好用的产品的消费者。在这五个属性的消费者中,非理性消费者需要格外关注,因为他们的用户价值更强,同时对产品的破坏力也更强,而超理性消费者则应作为产品设计过程中的目标用户,以此尽可能的在产品推出前后完善其品质。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需求,而这部分需求又往往是最难把握的。非理性消费者往往对自我实现需求有着更强烈的追求,他们希望在产品使用过程中收获更多成就感,甚至于,如果在能保证这一前提的条件下,他们对产品本身的品质和功能性是可以选择性忽略的。这一点往往在重度游戏玩家群体中体现的最为明显。所以,非理性消费者的消费倾向更强,消费潜力更大。而超理性消费者,则善于从产品功能本身评判产品优劣,他们希望更多的参与到产品设计当中,甚至帮助产品人员提升产品体验,如果能够满足这部分用户对参与感的需求,那么无论对提升产品品质本身抑或消费者认同感而言都有事半功倍之效。(参见黎万强《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

此外,书中提出的“老瓶装新酒”理论也很有趣。作者在这里批驳了那些认为一个好的产品就应该全力开拓新市场,寻找新热点的观点。事实上,蓝海可遇不可求,没有完全空白的市场,也不存在持续发挥作用的热点。对于一个成功的产品而言,不应一味去寻找那些缺少竞争对手的市场。相反,成功的产品之所以成功,往往是因为它们在“老瓶”的基础上,加了些“新酒”,使得用户体验更方便、更顺畅,产品的成本、售价更便宜、更实惠。在这里,谷歌的例子就能很好地说明一切了,当年走在谷歌前头的那些搜索引擎玩家,现在还有几人存活呢?

至于《启示录》提到的其他产品观点,如“可用性与美感”等等,在此便不做赘述了,感兴趣的读者不妨在书中一探究竟。这些观点对于启发我们的产品思维确有极大帮助。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我已在文章开头痛批《启示录》少见启示而尽是方法论陈述,为何又如此积极地推荐大家去阅读这本书,并挖掘其中提出的观点呢?

这个问题应该也可以用产品思维来解释。Do you think so?

你可能感兴趣的:(《启示录》:什么是产品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