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六讲》读后感——孤独是生命本质

  这是一个少见的谈论孤独并且赞成孤独的书。在这个大家纷纷求同存异,千篇一律的时代,作者大胆而且诚实的谈论孤独,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

全书分为《情欲孤独》、《语言孤独》、《暴力孤独》、《革命孤独》、《思维孤独》和《伦理孤独》六讲,不禁让人想起金庸武侠剧中厉害的剑法:独孤九剑。孤独总让人想到高处不胜寒的自信、高傲以及悲凉,就像独孤九剑那样,独孤求败着却又无人能败之。

柏拉图在两千多年前写下的一则寓言中说:每个人都劈开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的个体,终其一生在寻找另一半,却不一定能找到,因为被劈开的人太多了。这也许正道出了孤独是人类的本质。从情欲上讲,人的恋爱顺序首先一定开始于自己,自己认可自己,悦纳自己的人才能更好的爱别人,才会平和的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而不是因为自卑而不敢去爱,而不会因为自己内心的结不断去试探去证明甚至成为虐恋,红楼梦中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爱恨纠缠很大程度上只是因为林黛玉由于丧母丧父寄人篱下的自卑和不安全感导致的,如果她读懂了自己内心的结,坦然释怀,也许她和贾宝玉的爱情会十分美满幸福。

但即便我们与最亲密的人拥抱在一起,我们还是孤独的,在那一刹那就让我们认识到伦理的本质就是孤独,再绵密的人际网络也无法将人与人合为一体,“人注定要被劈开,去寻找另一半,而且总是找错。”不是吗?

也许我们需要意识到个体的孤独,生命的孤独,坦然面对并在孤独中找到自己。在个体更独立的状态下,爱才会更成熟,不会是陶醉,也不会是依赖。成熟的爱是依靠不是依赖,依靠是在你偶尔疲倦的时候可以靠一下,休息一下,依赖则是赖着不走了。

当我们从健全的个体出发,依靠不会变成依赖,依靠也不会变成一种常态,因为自己是可以独立的,不管对父母、对子女、对情人、对朋友都会产生一种遇到知己的喜悦,而不是盲目的陶醉。

个体的孤独意味着每个人都要去寻找自己的东西,不管生命的意义为何,如果强把自己的意义加在别人身上,那是非常恐怖的事。意义,一定要自己去寻找。也许,正因为不强调生命的意义,即不强调什么样的生命过程是最有意义的,不做优劣评判,才使所有生命都安心的自己寻找自己的意义,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也因此才是最有意义的。

我们小时候一定没有少听这样的话:这本小说不能看,看了会变坏。但个体的价值判断一定只有当他自己经过思考、推论之后得出才是牢固的,坚定的,先告诉别人一个结局,就不会有思考、推论的过程,越是被长辈告知不能做什么,孩子们反而越要做什么。其实,这不正是没有意识到生命之孤独本质吗?孤独的个体只有自己去完成。对人性的无知也许才是使人变坏的肇因。

孤独的同义词是出走,从群体、类别、规范里走出去,需要对自我很诚实,也需要非常大的勇气。个体的独立性应该表现在敢于跳脱大众的语言、说出怀疑和不同的思考方式,而不是结局或结论。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的孤独者、更多的叛逆者、更多的阮籍和嵇康,我们需要求异,需要不同的想法,需要丰富。

孤独你的孤独,让别人去说吧。不要像《因为孤独的缘故》这部蒋勋的小说中的“我”一样,一个人的自我长期消失了三四十年之后,怎么也找不回来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孤独六讲》读后感——孤独是生命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