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学术|周星:泛论探索建立中国电影学派的意义——传播视域中的概念探究与适应性(3)

1号学术|周星:泛论探索建立中国电影学派的意义——传播视域中的概念探究与适应性(3)_第1张图片
1号学术|周星:泛论探索建立中国电影学派的意义——传播视域中的概念探究与适应性(3)_第2张图片
周星:北京师范大学2级教授,中国文联特约评论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主任

内容摘要:在中国电影发展提升的关键时期,给予世界更好的传播命名是一个迫切的任务。中国电影优势在适应市场化的路途中取得不菲的成绩,但散漫而多样的发展也显示出聚焦性不足的问题,尤其在文化价值和标志性的发展上,中国电影的醒目特点和区分他国电影的识别性都相对薄弱,不仅影响着对外传播,也影响着自身创作发展的主体聚焦。从传播效应到凝聚主流的角度,强化“中国电影流派”这一国家电影的倡导,从创作和研究的双重兼备角度,对中国电影的抬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学派 传播意义 命名

三、中国电影学派命名的含义

命名传播的价值越发重要,是因为无论形式还是内容特征需要抬升。既有的散放性的发展已经到了需要团聚影响力量的关口,名称的聚焦性意义不仅对于传播效率而且对于创作凝聚都具有重要价值。时代发展和近年电影起伏不定趋势,让我们坚定了一种意识,即中国电影必须要确立自己的创作风格、研究风格、理论体系、符号体系,以及观众和批评家都有对某种体系的认同尊崇的名称。这既是倡导对外醒目、对内凝聚的需要,也是聚合创作的主导趋向和研究聚焦的重心的需要。实际上,人们的认识已经在酝酿着命名的探索,过去对于中国电影多种尝试的一种指称,包括海内外一种对于“华语电影”的认识,国内学者对于“第三极文化(电影)”的倡导,不同地域研究者提出的“华莱坞电影”、“广莱坞电影”“中国大电影”等等称谓中国电影的名称,都是一种理论观照现实,并且试图实现命名的意识,在这里华语电影具有较为广泛的接受性,即实际上指向中国文化圈并且以汉语表现的中国社会文化生活为指向。第三极文化(电影)所针对的是排他两极文化强调中国电影的自在性,华莱坞电影与广莱坞电影等都具有建立自身电影研究体系或者创作地域凸显的意义等,他们都取得了命名研究的一系列成果,也对于探索建立中国电影的命名设想提供了参照。但显然,站在对外确立中国电影传播名头区分度,和对内团聚创作主流形态倡导创作,以及融合研究与创作的宽泛聚焦点而言,上述不错的名称或者带着局限于语言的区分而争议议论纷纷,或者带着地域特点反而减弱了聚焦的意义,或者显得有画地为牢的局限,甚至于有占据发明权为大的倾向,反而朝着有价值的东西缩小固化,而依附于对象的命名的自主性不足还导致了传播的依附性弱点。

我们希望中国电影学派称谓,是一个独立的国家电影红火精神内在性与凝聚的精神文化形象的传播简洁性结合,建立在中国电影本身的内涵发展,并且聚拢了相当程度上融合文化核心价值,也呈现出最大化的文化品质影像,由此中国电影学派成为世界电影中具有号召性的品牌称呼,对于国外而言,说起中国电影学派,就是中国电影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整体贴牌。人们记取的对象和最有代表性的电影人,就是中国电影发展的核心力量。在代表中国电影的中国电影学派之下,创作具有多样性的文化骨架构成,自然有各式各样的可以研究的东西。一般而言,中国电影学派,关于它的理论的共享、概念的分类自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中国电影学派必须支撑出各个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文化影像杰作,或者说中国的影像文化的核心的代表人物和代表性的作品囊括其中,且具有多样的风格代表性,但整体上却又是中国化的色彩精神的体现。这也是研究的重心所在。注意2017年《战狼2》的高票房之外,口碑认可的内容的影响力在一则消息中微妙显现:“《战狼2》爆火后盗版资源一时猖獗,很多盗版资源商开始高价售卖盗版资源,不过有意思的是在内地有的盗版商自己都看不下去,一位在微博上贩卖盗版资源的人说:“虽然我是一个卖资源的,但是我真的觉得战狼值得掏钱到电影院看,真的太值了,燃爆了”,令人哭笑不得。还有网友调侃,“《战狼2》不仅会让你重燃爱国之心,还能让盗版商良心发现。” 内涵的魅力也许也是一种奇妙的作用。但中国电影学派它本身的潮流的变化,不同历史时期演变之间的审美趣味的变化,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分立分割而导致的不同时期,或者在一些不同地域,从高潮或者低谷之间,包括片种类型之间的这种变化也是研究的重点。中国电影学派在各个时期的冠名和研究它本身上的这种变化也依然是我们关注的重心。

需要约略提及曾经为中国电影学派命名提出雏形的新学院派。当创作到了市场主宰而创作多样乃至于杂乱时,探索给予中国电影聚焦性的文化认知,就是中国电影的中国学派开始研究的开端。对于成长期的电影主流倡导,曾经有过主流电影、新主流电影等等认识,但那还是试图在中间汇集束流而尝试,至于商业电影的主流化与主流电影的商业化论说,也带有试探收编和自圆其说的努力,也包括大国电影的研究,都具有思想认知价值也有过收获。但看来也终归是一种生长命名的积极努力,却还要得到更为全面概括力的理解验证。我们以往曾经有过以大学教育培育出的学院派的创作来做研究,北京电影学院为主导的创作成绩构成的新学院派研究新探索,也促进了国家电影命名的新探索。实际上我们研究者一直在主张新学院派不仅仅是一个创作队伍是学院生长出来的这么一个具体化,他应该也是文化气质的秉性确立。同时学院派不仅是创作,还必然是包含的研究对象和创作队伍相一致所推举的文化创作。这一创作体系中既有电影学院为核心培养的骨干创作,也逐渐包括了戏剧学院、传媒大学、综合大学、综合性职业影像院校而形成的欣欣向荣,蓬勃生机的创作对象。至于研究的文化性对于创作推动,自然更多是学校教育的结果。但是非常显然学院派的创作得到社会的一定呼应也有其不够全面性,如前所述,在命名中但凡限于偏狭指向和地域机构独大的构想,都和中国电影全面性的概括形成差距,比如简单的指认电影学院的创作和研究,显然忽视了当下中国电影是前所未有的创作多元性的构成,导演早已形成跨界和演员等他职业的介入并且收益很好,而各类学校包括综合大学和各式各样的艺术院校的创作,也风起云涌。在媒介改变的背景下,在数字技术被普泛性认可的氛围中,认同度会受到限制。同时强化学院派只是创作忽略了学院派包含着文化研究的共融性特点,则生命力和开阔度也就难免狭隘。学院派的创作性应该是学院派的培育和学校研究者学者以及主要的批评家们,在于创作共谋或者共同成长出来的对象。这样说实在是在认可学院派探索的有益基础上,分析其一些局限,因此,以往的学院派的创作,多少有孤掌难鸣的境遇,并非别的差错而是概括力和宽广性不足。传播受到阻碍的原因是对外传播显然不能得到呼应,因为国外的创作显赫者相当程度上多数来自综合大学也就是他们的学院派,而国内的趋向是泛专业学院的实力在增强,加上研究者对于传播的威力不小,这些研究者的立足自然是在更为广大的多样大学和学院。新学院派的良好探索需要进一步扩展落地,避免和我们的研究初衷、创作褒奖意识相偏离,避免和树立的国家电影影响力传播的旗帜,可否广泛传播得到众人呼应的结果大相迳庭。确立中国学派的电影影响力,和电影的中国学派传播符号就显然不一样了,中国电影学派的电影就包含了中国学派创作的形态、风格、潮流,而得到学术界命名,它实际上是一个中国人可以琢磨到的,跨越了某一个学校的具有全面性的呼号,是中国人那心中期望的那个国家电影的聚焦对象。

注释:

新浪娱乐,2017年9月8日:盗版的错?吴京《战狼2》香港首日票房只有24万

你可能感兴趣的:(1号学术|周星:泛论探索建立中国电影学派的意义——传播视域中的概念探究与适应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