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多少人,每天都在进行暴力沟通

大家来感受一下这几个对话场景:

情景一:

1a:

我(求安慰):妈,我最近肠胃很不舒服

妈(很生气):你一定又是为了减肥没好好吃饭才导致身体出毛病。

我(很委屈):我每天按时吃一日三餐,怎么没好好吃饭。

妈:那你怎么会肠胃不舒服

好啦,一般话题到这个地步就已经交流不下去了,此时此刻我的心理一定是很郁闷,很委屈,下次再有任何事情也不会想与妈妈交流了。

2a:

我(求安慰):妈,我最近肠胃很不舒服

妈(关心+担忧):怎么会肠胃不舒服呢?是不是平时太忙没好好吃饭,抑或压力比较大导致身体不舒适?

我(感动):我每天都有按时吃饭,不过可能饮食结构需要改变一下,应该多吃些蔬菜、水果。压力确实是有的,我会好好好好调节,妈妈你放心。

此时,这个话题可以很好的继续下去。我从妈妈的话语中可以很好的感受到妈妈对我的关心,从而获得安慰。同时,妈妈启发式的询问也会使我反思到底是哪个环节出问题才导致身体不舒适,而不是像场景1a中的那样处于抵抗心理中一味的反驳妈妈,自己也感觉到委屈、郁闷。以后再遇到任何问题也不会很乐意与妈妈交流了。

很明显,场景2a沟通的两个目的--寻求安慰与获得解决办法--都达到了。而1a则只是产生新的对抗和不满,以及母女关系的疏离。

场景二:

2a:

孩子:爸爸,我不想读书了

爸爸:你不好好读书将来能做啥?不好好读书将来是不会有出息的。你就是吃不了苦,就是想偷懒,就是。。。你知不知道你现在有多幸福,你知不知道我小时候是在多么艰苦的条件下奋斗的,你知不知道大人为了让你无后顾之忧的读书有多辛苦,付出了多少。。。可别身在福中不知福(此时大人一般会带着怒气巴拉巴拉的说一大堆)

孩子:好,我接着读

此时孩子一定是口服心不服,并且孩子一定会有厌学情绪,最终孩子的学习效率、效果也可想而知。而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你会发现你越来越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因为他的心门,早已向你关闭了!

2b:

孩子:爸爸,我不想读书了

爸爸:为什么不想读书呢?是遇到什么困难吗?

孩子:我觉得自己学也学不好。

爸爸:是什么事让你有了这样的感觉?

孩子:同学们考试都考得还不错,就我考得很差劲。

爸爸:所以你就不想读书了?

孩子:是的

爸爸:就因为这次没考好?

孩子:是的

爸爸(了解到孩子不想读书是因为没考好):这么说,你不是不喜欢读书,而是不喜欢考得差劲导致的挫败感?

孩子(思考状):好像是的

爸爸:那你如果不好好读书,是不是就要一直忍受这种挫败感呢?

孩子(思考着):好像是的

爸爸:而当你好好读书,是不是有更大的可能拥有好成绩,从而避免那种挫败感

孩子(豁然开朗):是的,我确实应该认真读书

爸爸(继续开导):其实,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考得不理想只是提醒你有些知识点没能掌握,你赶紧掌握了就行了。而且呢,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你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也是爸爸希望你能够拥有的素质。只要你有乐于思考的能力和不抛弃、不放弃的毅力,爸爸就非常欣慰了,明白吗?

孩子:明白啦,我会好好学习的

场景2b的爸爸通过沟通解决了孩子的困惑与烦恼,使孩子明白学习的意义,重拾学习的兴趣。

而场景2a的家长不懂得在教育上虔诚思考,不去用心理解孩子,简单粗暴地处理孩子需求,分数上步步紧逼,最后多半沦为节节败退的家长。

场景三:

3a:

妻子:你知不知道我工作有多辛苦,你为什么就是不能体谅体谅我?整天在家就像个官老爷

丈夫(感受到了妻子的怒气和怨气而产生防备、对抗心理):你以为就你辛苦?我工作就不累?

妻子:你就是一个自私、懒散的人

丈夫:你真无理取闹!

初见时的怦然心动,初婚时的恩爱缱绻就这样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小事和彼此抱怨中消磨殆尽,剩下的只有貌合神离,甚至形同陌路。

3b:

妻子:平时都是我做家务,可昨天我加班到很晚,而你休假,你都不知道把家里打扫一下。这让我很难过,难道这个家不是应该我们两个共同维护吗?

丈夫(很愧疚):对不起,是我疏忽了,下次我注意

很多时候两人的交流其实是一种情绪的交流。当彼此是处于对抗情绪时,是很难达到交流效果的。因此,我们在交流中要懂得审视自己的心态。只有心平气和时,才能够进行有效沟通。

我们大多数使用的语言都类似于前面的场景1a(你胃疼一定是因为为了减肥没有好好吃饭)\2a(你不想学习是因为想偷懒,吃不了苦),即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不是鼓励我们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对方武断的评论遏制了我们的需要和感受,也使我们失去交流的欲望。

要想进行非暴力沟通,第一个要素是观察,我们要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客观、清楚的描述观察结果,譬如场景2b(通过交流观察到孩子是因为没考好才不想学习)\3b(客观的评论自己观察到的事实:丈夫不愿意做家务)。倘若我们不懂得区分观察和评论,对方很容易听到批评,譬如场景1a\1b\1c,从而产生对抗心理,更不可能去好好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

因此,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高级形式”。这需要我们具备克制情绪,反思自我的能力。

再让大家感受下评论和观察的不同形式:

评论:欧文是一个差劲的前锋

观察:欧文在过去的5场比赛中没有进一个球

评论:你很少配合我

观察:我最近组织了三次活动,每次你都说你不愿意参加

评论:你总是很忙

观察:在需要你的时候,你从不出现

评论:米奇花钱大手大脚

观察:米奇上周五买书花了一千元

是不是运用观察的语言更有理有据,也使对方更清楚明白我们的不满之处呢?而评论则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对抗、反感、不满呢?


我们有多少人,每天都在进行暴力沟通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有多少人,每天都在进行暴力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