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父子的“阴谋”(读史系列)

文景父子的“阴谋”(读史系列)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在《明史纪事本末》中有明太祖朱元璋论及汉景帝为太子时“投博局杀吴王世子”事,今天找出二十年前购置的《资治通鉴(四册本)》,翻读其中第一册卷十六,反复阅读了其中关于汉景帝杀吴王世子一段,越看越觉得有问题。且看资治通鉴的文字——

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籓臣之礼,称疾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系治、验问吴使者;吴王恐,始有反谋。

汉景帝在游戏中想耍赖,吴太子不让(争道),于是就说其态度不好(不恭)。态度不好就不好吧,你也不能把人给打死啊(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杀了就杀了吧,还不容许人家老爸说几句气愤的话。再往后,吴王因为儿子被杀的事情,就说自己生病不乐意来朝廷拜见了,就说他失礼。失礼就失礼吧,当时还是文帝当政的朝廷,明明知道吴王是因为儿子被杀的缘故不来朝廷拜见的(知其以子故),还要为难人家吴国使者(治、验问吴使者),这其中的“治、验”二字用得极为巧妙,真不知“京师”用的是什么方式“治、验”的,居然能让远在藩国的吴王害怕(恐)。

吴王能不害怕吗?就自己儿子被杀这件事情,吴王除了说一句气话和说自己生病之外,没有做任何的事情,到最后居然要被扣上“谋反”的帽子了(始有反谋),这个结果的推导过程中有没有逻辑可言?至少在我读来,实在是无法接受这样的结论,尤其是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让我如鲠在喉。

这个核心问题就是:汉景帝杀吴太子,究竟是有意还是无意?

如果说是无意,那么杀人之后怎么不见丝毫愧疚之情?当时汉景帝还不过是太子,而且可能刚被立为太子不久,具体是什么时间上杀的吴太子,诸多史籍上均不记载,只说是“初”,《资治通鉴》中的说法是“初,孝文时”,荀悦编的《前汉纪》中的说法是“初上为太子时”,班固的《汉书》中这一事件是并未记录在“景帝本纪”中,反而是记录在《荆燕吴传》中,也没有写明时间。

众所周知,在皇帝的诸子中太子由于其身份特殊,其行事往往要特别谨慎,因为一方面其储君的地位是让皇帝也感到威胁的,另一方面其他诸皇子其实对于太子之位也是虎视眈眈的,少不得要在皇帝面前进些谗言来动摇太子之位。观有汉一代,太子被废立的事件实不在少数,故太子往往要谨言慎行,更别说仅仅因为玩游戏而把人给打死来。因此,要说是无意中失手打死来吴太子,怎么也得给人家父亲道了歉吧;而作为景帝父亲的文帝,怎么着也得给汉景帝一个“警告处分”吧,弄得不好就有可能“被废”啊。然而,看看汉景帝,为太子时打死吴国太子,竟然像没事人一样,全然不当回事,因此要说是无意的,我看连汉景帝自己都不相信吧。

那如果是有意的,这个问题就比较大了。这其中以汉文帝知道还是不知道为界限,可分为这件事情是有预谋的,还是没有预谋的(也就是说属于“激情杀人”)?如果是没有预谋的,还是说回来,对于“激情杀人”的汉景帝,文帝应该有个最起码的批评语吧,然而均不见诸任何典籍。这就说明不是无预谋的“激情杀人”,而是有预谋的杀人行为。

那么作为汉景帝而言,和谁进行预谋,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从这起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汉文帝的态度上来看,这个同谋者只能是汉文帝本人。

纵观历史,对于同姓诸王,除了开国君主以外,其他皇帝其实都对实力强大的地方武装力量感到害怕,这是人之常情,而“削藩”这件事情是一定要做的。作一个大胆猜测,汉景帝可能就是汉文帝的授意下打死了吴太子,目的在于提前逼吴王造反,好在文帝在位时先把这个隐患给消除掉。没想到,吴王居然不反,无奈之下才又“赐吴王几杖,老,不朝。”默认了吴王不朝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这就是文景父子二人的“阴谋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景父子的“阴谋”(读史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