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自己

两千年前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


我今年34岁,一个远离了青春幻想而接近中年危机的年纪。在这个漩涡般商业鼓励和消费陷阱的时代里,我个人名下没有车房,世俗意义上有的只是一份尚且稳定的职业。而如何在个体化范围内获得好的人生体验,好像是我从20岁就开始思考的命题。


似乎从很小的时候,我比较良好的个人体验都是私密和个人化的,比如看动画,看连续剧,看书,看体育比赛,打游戏机。。。在年幼时我的合作和分享沟通能力的欠缺就已初露端倪,只是当时的自己并无察觉。而骨子里却始终自命不凡,认为自己独一无二。事隔多年后总结:父辈劣势基因的覆盖是一个绕不过的因素,而自身由此带来的封闭和盲视更是将人生道路置于恶性循环。


我的天赋在这个现实社会可以说很糟糕:内向,胆小,情商低,性格倔,脾气暴,死板教条,做事笨拙。。。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人人成精的时代,更衬托得似乎每一条都足以将我打入十八层地狱不得翻身。我满怀焦虑,盲目寻找,却始终遍体鳞伤又一无所获。很多岁月里,觉得处处人生处处是死结。甚至最无解的时期,渴望剑走偏锋通过禅修和隐居来解决。


最后我终于发现:其实所有的根本原因,本质还是在于两点,1.我人格不独立。2.我内心不强大。基于这两点的缺陷,演化衍生出了我人生细节中无数的难关和矛盾。如果我想活出自我人生意义,重归心灵平静,非得从根上把问题解决。


梳理自身的过程中,我发觉自己其实对于世俗意义的事物并没有那么刻骨的需求和渴望。可能也局限于自身审美能力,从小到大我对于服饰装扮兴趣有限,最大的目标也就是整洁得体。对于各类奢侈品更是既无身心需求也无精神炫耀需求。对于异性,会有生理吸引和快感,但是远远不至于达到新闻或小说中要死要活的境地。至高的精神吸引契合我相信存在,但是于我34年人生中似乎没有遇见发生过。自我感觉大体上自己类似日本社会中所述‘植草男’。


改变还是两方面入手:1.扩大自己的兴趣优势。我现在提升了自己运动锻炼的频率。运动可以带来体形的改善和身体的健康,更可以获得精神的愉悦快乐。多读书,看好的影音作品,艺术品,让自己更快乐同时提升良性习惯和格局。2.向弱点下刀。现在更注重面对面交流体验,注意潜台词和眼神交流等等这些以前的绝对弱项。开始享受做菜的体验,尽可能保持陌生领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也尽可能在用心递进过程中把握珍贵的良性体验让自己敢于成长。


特别理解黑泥的道路,以前不理解,现在看来她是有智慧的人。在这样的社会中有,有大聪明的人玩弄人,有小聪明的人保护己,唯有智慧的人,才可以安全平稳,不偏不倚的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船,驶向千万条之一中最适合自己的幸福蓝海。

你可能感兴趣的:(解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