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生态转型-从机械论到生物论

时代在变,观念和组织形态也在演变。

工业时代的组织基于机械类的组织,认为世界是有序固定的机械系统,由外部力量推动。

而互联网时代的组织是基于生物论的有机组织,也叫自组织。

自组织是不平衡的、无序的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一些非线性变量一旦发生突变,并且积累到一定程度(临界点)的能量后,就会产生质变,经自组织从无序走向有序,形成新的稳定有序结构。

组织进行自组织式管理有三个最核心要素-- 共创、共享、共治

共创,就是人人都是价值创造者,人人都可能变成价值创造的中心。

共享,就是自组织更强调利益共享,更强调构建利益共同体。

共享包括资源信息的共享及利益的共享。


一、为什么需要自组织?

1、从时代角度看

我们所面临的环境是快速变化,且多维变化的混沌时代,是不确定、不可预知的时代。

企业要适应环境,就必须要有一种自我调节能力、自我适应能力,以及自我修复能力。

2、从激活创新的角度看

如果有创新,传统机械性组织里很难及时得到资源支持,很可能会因为不符合团队既定目标而被无视甚至被排斥;

而自组织中,团队鼓励个体或者小团体创新,鼓励探索和试错,所以个体的创新力量在自组织这样的环境下容易被激活。这样企业才有可能在不确定的时代中捕捉到机会。

3、从组织功能看

组织的最核心功能是什么呢?是管理吗?不是,是激励吗?也不是,而是“赋能”。

因为只有赋能,才能激活内驱力,由外部控制调整为激活内驱力是符合时代要求的。

因为越是创新性的工作越不可量化,高弹性高感性的工作需要持续不断的个体创新力,而赋权赋能是有效激活创新的方法。

企业要做的是,提供给创新人才更高效创造的环境和工具。

甚至可以说,是这些创意精英使用了组织的公共服务,而不是公司雇佣了员工。

通过赋能,由下而上地源源不断地激发创意,是新时代的正解。


二、在组织内外如何应用自组织的特性

从内部来看,

平台自组织中的每个个体,是为了获得某种组织资源和组织认同而相互竞争又共存合作的关系。

比如,腾讯在直播窗口期,集团内部有十几个直播团队在同时做直播项目,其实就是内部竞争,优胜劣汰的选拔过程。还比如,微信也是从与QQ的内部竞争开始成长起来的。自组织展现了通过自我革新保持创新的能力。

从外部来看,

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的系统,连接越多越复杂,涌现出新的特性的机会也就越大,进化的概率也就越高,虽然面临着资源浪费、效率不足、难以预测等缺点,但是它的好处是高度的适应性、灵活性和与时俱进的进化能力。

商业组织中最优化的自组织就是几个各自离散的个体,为了几乎各自独立的目的而结合的松散联盟,竞争环境会孕育出自发的合作。

这些在亦敌亦友的合并案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滴滴与快的、Uber的合并,大众点评与美团的合并,优酷和土豆,都是在竞争大环境下,由竞争关系转为合作关系的。这也是自组织的进化结果,资源整合,高效利用。


三、在不平衡中的迭代进化

生活中,保持平衡是一个很好的状态,但从商业组织和社会组织中,不平衡才是系统成长的必要条件。只有远离平衡,才能保持开放系统的变化和成长。

因为平衡意味着没有能量交换,所以对于组织来说,追求组织平衡是死路一条。

大家都熟悉“鲶鱼效应”吧,是说渔民为了避免打捞到船舱里的鱼死亡,通常在船舱中放入几条凶猛的鲶鱼,就把整个鱼群激活了,从而保证了鱼的鲜活。

所以领导者要做平衡的破坏者,适当引入“鲶鱼”,才能让组织在干扰、动态多变的环境中缔造出长久的生态健康状态。


《失控》这本书提到,要想得到有生命力的组织,不是设法在组织内部建立复杂的构架,而是给一个简单的组织提供一个极其丰饶的变异环境。

对一个企业或组织,是控制还是失控,大家可能会有不同想法。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控制的是商业的内核,而具体的运营管理是自组织的失控状态,即自组织、自管理状态。

看起来失控的自组织中,其实是用利益机制控制其商业内核的。这种组织的运营管理做到了自管理、自组织,已经达到自控状态,无需外部控制,所以无感知。

进化其实是没有具体方向的,看似盲目,却可能是复杂世界中找到答案的最高效办法。

所以说,创新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进化出来的。这种形成自驱自控的机制,足以让组织在万变的环境中,不断进化、延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组织生态转型-从机械论到生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