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引进政策的“柔与硬”

当前,全球创新创业正如火如荼。人才作为创新创业要素的重要组成,已然引发全球范围内的竞夺。要吸引和集聚大批高层次人才,就必须根据高层次人才发展的需要,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区域间人才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创新创业环境的竞争,以此才能提升各地政府在人才要素上的资源配置能力。

为此,我们看到全国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了不同的人才专项政策,而且呈现出政策的“更新频率高、升级速度快、扶持力度大、全球视野广”的特点。足以见得各地政府已然将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上升到与招商引资同等重要的地位,有时甚至于是“优先级”。

成都高新区出台的“菁蓉·高新人才计划”显然顺应了全球创新创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其十条政策中,从产学研协同发展、投融资支持、市场开拓、表彰激励、配套服务等多个指标上,综合了全国11个国家级高新区和深圳的相关政策,出台了这一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人才政策。

在硬性指标上,成都高新区做了诸多的提升,比如扶持资金,从2014年提出的每年5亿元的专项资金提升到了10亿元,并根据不同层次的人才和项目,给予不同程度的资金支持。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在高新区成立的研究院更是获得了高达1亿元的资金扶持。此外,在投融资、人力资源服务、人才一卡通服务等方面,都有诸多硬性指标,并在诸多方面进行了突破。

为了推动产业的发展,加快融入国际创新链、产业链,成都高新区在“柔性引才”方面更是做出诸多创新,不仅设立政府出资的2亿元离岸人才创新创业基金,而且对于落地项目和人才不拘一格,突破现有人才政策的申报标准,离岸人才进行创新创业可以不受在高新区工作时长限制,享受政策扶持。“不为所有、不为所在、只为所用”,地方政府需要以更为开阔的视野和胸襟,引入国际高、精、尖、缺人才,才能在国际间的人才竞夺中站在新的高度。

人才政策是良好创新创业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人才政策一方面要符合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要不断创新以适应全球创新创业发展的趋势。因此,对于人才政策的制定更需要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可持续性,没有载体和产业的承接,人才政策无异于空中楼阁。

就此,我们看到成都高新区已然形成的7+2产业格局,以及包括各种社会、政府搭建的多种孵化载体,尤其是中韩创新创业园、新川创新科技园、欧盟创新中心、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国际创意产业园等多个国际化平台,其强大的产业聚合能力,促使全球人才愿意“西南飞”,而且“来了不想走”。

这正是创新创业环境“柔与硬”的体现,没有坚硬的产业基础支持,没有柔性的创新创业发展环境,则难以在区域间的竞争中抢占先机,分享国际创新链、产业链的红利。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才引进政策的“柔与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