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的政事

《世说新语·政事》篇共26则故事,居“德行”“言语”之后,排在这部书的第三位次,一路读下来,没有看到“为政以德,居其所众星共之”的君政,全是臣政,让人感觉有点不适。也许刘义庆本来就是刘宋皇室,不便于描写君政,抑或是在汉末至晋末这两百多年中,一直处于一种动荡与擅权之中,一个分裂的时代,一种分裂的人格,造就了这种分裂的书写吧。不过这种描写臣政的故事也别具特色。

任何时代都会有优秀的人才,他们治理一方,实行仁政,造福当地百姓。此篇第一至第三则故事连续推出了汉末优秀人物陈寔任治理太丘时的事迹,第三则以袁公(具体人物不知,一说袁绍)与陈元方的对话展示了陈寔的治理方式。(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这个创造了“梁上君子”成语的古代先贤,就是这样的一种仁政方式,让强者感其德、弱者服其人而留名青史。

政事,就是政府的事务,就是以德和以法的手段治理国家或者地方,本篇故事大概倾向于以德的手段达到治理的目的。有几则故事牵扯到了以法治理的事情,感觉都有点被动行事,比如第四则的贺太傅作吴郡的故事,本来贺太傅不愿意出门去捉拿那些逃亡者,结果让当地豪族把他当成了病猫,被豪族直接在府门写上了“会稽鸡,不能啼”,再不出手,可能也无法治理地方了,从而依照法律严厉的打击了这帮豪族的嚣张气焰。又如第二十三则,不少兵役逃窜到南塘的小船上,官兵追捕时,这些逃亡者从一个小船转移到另一个小船,有人报告了谢安,建议同一时间搜捕这些逃亡者,谢安一句:“若不容置此辈,何以为京都?”法律,是保护人们不受到侵犯,让实施者遇到有界限的地方停止使用,谢安就是这个知道边界的执政者。因为大家都崇尚德治,对法律采取消极的态度,因而在第六则故事时,贾充起草了法律草案,与羊祜一起去向太傅郑冲请求删定之时,郑冲曰:“皋陶严明之旨,非仆闇懦所探。”但因为是上面之意,郑冲也只是草草的删改了一下。

与之前的德行、言语一样,本篇也是以真实为叙事特点,篇中出现了王承、王导、陶侃、何冲、王蒙、刘惔、支遁、桓温、司马昱(为相之时)、王珣、殷仲堪等前两篇基本出现了的魏晋时期风云人物,其中感慨的是山涛,分别于第五、第七和第八则描述了其识人用人的能力和智慧。所推荐的官员“殆周遍百官,举无失才”,这种公平公正之心,难能可贵,以至于写下了《与山巨源绝交书》的嵇康也托孤于他,并且在嵇绍成年后推荐出任秘书丞,“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人乎?”道出了山涛敬忠守信品格。“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大概就是这么传承下来的吧。

贤人治理,可以兴旺于一时,但往往会出现人走政息。君政如此,臣政同样如此。齐桓公因管仲而伯天下,齐国称雄于当世,但100多年之后,姜齐改姓。晋文公因五贤人而伯,但同样是在100多年之后,遭遇了三家分晋。就如柳传志说的一样:好的时候可以达到95分,但是坏的时候可以是0分。这就是人治的特点,虽然从古自今如本篇一样大力提倡德治的思维,但是没有规则,仅靠个人的才能和品德,无法长久。建立规则,遵守规则,强力推行规则,虔诚的敬畏规则,才是治理的长久之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迷茫的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