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读书

慢读书_第1张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人说,世界上最贵的车不是兰博基尼、不是玛莎拉蒂,而是装满女人无尽欲望的购物车。双十一的血拼从刚进入十一月就拉开了序幕,而我的购物车里,唯有书被清空了两次,毫不含糊。那么今天,我想谈一谈读书。

苗苗姐一直都很羡慕我读书多,也一直鼓励我写文章,就算我写的不好,她也会认真的看,还跟着我起了一个情侣名字“卡卡月”。真爱。

2015年,网上疯传一篇名为《他对林志颖说:“请你的儿子退出活动”》的文章,内容是林志颖2012年带着儿子Kimi在法国参加当地的读书节,两周内读的书最多就有奖品,Kimi为此暂停一切活动,成功超越其他小孩背了3本书,工作人员却在结束1周前主动送上优胜礼物,并要求Kimi退赛,原因是馆方认为“Kimi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却没了解内容”,担心会带来不好影响。后来,这篇文章被证明完全失实,却也值得我们反思。

读书,本来就是一件慢慢体会、消化吸收、丰富自我的事情,为了比赛而读书,为了读书而读书,反而会失去读书的意义。

每当听到有人说他一个月读二三十本书的时候,我一点都不惊讶也不羡慕,反而会有很多疑问,“他每天都不上班所有时间都在读书吗?”,“如果白天上班,晚上读书,那晚上不睡觉吗?”,“假如,也上班也睡觉,是不是在吹牛?”,“如果不是在吹牛,那这些书该有多垃圾呀,可以平均不到10小时(满打满算)就读完一本书?”,“如果不吹牛,书也不垃圾,那么读了之后得到了什么呢?”……

我读书很慢,要一句一句的看,边看还拿着笔圈出用的妙的词,划出精彩的句子,写下一些笔记。如果书内是一篇篇的散文和故事,每读完一篇文章要回过头来做一个回顾,散文要总结出中心思想,故事要整理出发展脉络。如果是一本小说,遇到精彩的故事情节会反复阅读,想到之前的铺垫,还要回过头来翻一翻。诸如《红楼梦》那种人物设定众多的小说,要边看边画出人物关系图。每读完一本书,都要摘抄下优美生动的句子,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就算是这样,过不了多久还是会忘掉。

曾经也试着快速阅读一本书,读完之后,脑子一片混沌,记忆力只剩下那些残缺不全的碎片,任我怎么拼凑都集不成一个完整的情节。我觉得可能是我自己脑子不争气的问题,所以就试着问了那些读书很快的同学,读完之后都记得什么?

“我只爱看小说,只记得大概的故事,细节什么的不重要啦。”

“霸道总裁爱上我也需要一字一句的读吗?但是,读多了会串戏。”

“不要问我,我连我读过的书的名字都不记得了。”

……

看来,大家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快速阅读的结果。

研究生一年级的英文课本上有一篇讲快速阅读的文章,文章重点要表达的就是,长时间的快速阅读能够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在这样的思维方式下,我们静不下心来读上几千字的文章,逼着自己去读可能还会产生恶心胸闷的感觉。在朋友圈盛行,各种图文并茂的时代,还有多少人会去读一段纯文字?

一个大学同学看到我写的文章,给我提了建议说,我的文章中图片太少,文字太多,不想读。我知道,那篇文章他没有读完,其他的文章也都没有看,甚至可能只有打开了一下分享出的那个网页,还不超过3分钟。我的那篇文章是《萤火虫小巷》的读后感,3000字左右。我知道,就算我加了图,他也一样不会看。对不起,我还真不知道图文并茂的读后感怎么写。我写东西的初衷和《追风筝的人》的作者卡勒德·胡赛尼是一样的,只是为了自己而写,读者就是我自己。因为喜欢,所以坚持,别人喜不喜欢看不看无所谓。

在我看来,快速阅读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它的存在只有一种意义,那就是通过快速阅读挑选出适合精度的文章和书籍,再慢慢的读。就和我们研究生读学术论文是一样的,论文那么多,不可能每一篇都精读。我们通过快速阅读确定那些和我们的研究相关、对我们的研究有启发意义等比较有价值的文章,然后再仔细阅读,做笔记,整理,汇报等。

令我吃惊的是,读了研究生之后,我读书的速度更慢了。会推敲作者用词的合理性,作者引用的话会想寻找最初的出处,美的惊艳的句子会抄下来自己模仿,外文翻译的书籍想要修改它的语病……这,难道也是一中职业病?

可能我现在的这种读书方式有点极端了,可是一本名著,一本好书,我们不应该用心的慢慢读一读吗?那种走马观花试的快速阅读,还不如去读简介,还能装一装大大的阅读量。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但是读书这件事,不应该是快速消费的产物

你可能感兴趣的:(慢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