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咨询协会:金融圈的黄埔军校

1

学生社团本没有什么故事可说的。

但学妹发来的贸大咨询投行俱乐部(UCIC)的招新流程还是让我吃了一惊。

高校咨询协会:金融圈的黄埔军校_第1张图片

简历筛选、电话面试、现场面试、训练营,UCIC的面试流程复杂程度堪比外企校招。从此学生社团“过家家”的印象在我心中被一扫而空。

经历两个月的长战线筛选后,在这次招新中UCIC最终从一百多位报名者里筛选出11位新成员,这当中最小的两个学生刚上大二,有三个人已经从贸大毕业两年。

UCIC是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咨询、投行、PE/VC等行业的优秀校友牵头成立、在校生管理运营的非官方组织。最近几年,与投行、基金、咨询、PE/VC等行业就业相关的社团在高校里风靡起来,不只是贸大,北大有咨询学会(PCA)和资本市场协会(CMA)和国际投资协会(IIMA)、中财有投行与咨询协会(ICAC)。

对于一个面向全校各个年级开放的社团,11个招新名额不算特别多。虽然这些社团不一定是传说中“最优秀的学生都在那”的社团,但面试流程、选人标准,对于学生而言都不简单。

小笙学姐现在是北大CMA的成员,她告诉我,这个社团招新主要考核简历、实习经历、英文能力,对投行职业生涯的基本了解,而这跟投行实习的面试内容如出一辙。在北大一些更加难进的协会,可能还会要求简历上有中金、券商等高质量实习经历的加持。

在这样的高要求下,正如贸大的UCIC,大部分所谓高精尖行业的就业协会是大一学生进不去的。小笙学姐的室友几乎把北大的金融类协会面试个遍,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你的简历上有几个Big Name实习经历,自然会有人来推荐你加入;如果没有,认识几个社团里的大佬,你的面试关也不会多难过。

武大ShARE社团的创始人告诉我,这些社团走的都是“精英化”路线,社团规模不需要多大,但每一个社员都是精英,或者即将成为精英。


2

在北大光华,如果你去问大一的学生简历上第一份实习是怎么来的,一半的人会告诉你是家里帮忙安排的,一半的人会说,是师兄师姐推荐的。而这些推荐实习机会的师兄师姐,往往是他们通过Social认识的。

说到底,参加这些社团就是为了认识很多很多你本来不可能认识的大佬,甚至跟他们成为好朋友。在小笙学姐看来,加入CMA类似的社团没有什么傻白甜的理由,就是为了了解金融行业的核心工作内容,积累人脉,为未来铺路。

在向学校申请成立社团时,不少投行咨询协会都会写上这样的愿景:希望成为一个打通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校友网络的社团。事实上,它们可能真的是很多学校里毕业校友关系维持得最好的非官方社团了。北大CMA没有特别多对外的活动,小笙学姐参加得最多的社团活动就是交流聚餐。在CMA的交流会上,她经常看到已毕业十年的师兄师姐前来参加。

“金融圈太小了,我们需要师兄师姐给我们提供行业机会,他们做到中层,也会需要同行校友人脉。”

另外一些更偏向学术的协会,比如北大的IIMA,则比较常举办公开的讲座和研讨会。

高校咨询协会:金融圈的黄埔军校_第2张图片

活动太官方并不代表没有机会Social。小笙学姐在活动结束后亲眼看到社团的学弟在卫生间门口候着,亲手把自己的简历递给一个已经是咨询公司高层的嘉宾。学弟后来告诉她,为了从后台到送嘉宾上车那几分钟路程,他准备了一个星期,努力让嘉宾记住他而不生厌恶。

如果说加入前面两种社团是为了Social,那么加入北大PCA的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锻炼自己的实操技能。PCA内部有专门的技能培训,学生直接参与合作企业的咨询项目。除此之外,他们还会有内部评比,因为有不少PCA成员进入了BCG工作,表现好的协会成员可以轻松拿到BCG的Summer Intern 机会。

从社交网络,到学术,到实操技能培训,这些学校里的行业协会俨然投行、咨询行业的就业指导中心。学校里真正的就业指导中心,做的更多是被动的动作——在你找不到工作时,为你匹配一些工作机会,但这些机会是否与你的技能点和兴趣点契合,不在指导中心的考虑范围以内。

高校咨询协会:金融圈的黄埔军校_第3张图片

投行、咨询协会不一定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但是我们希望能帮助他们在专业上达到实习生水平。

我们也不是在纸上谈兵。

武大ShARE的创始人说。


3

不管投行与咨询协会做得多么成功,当学生和就业两个标签放在一起时,这些社团就有天然的被攻击点。

光是Social、行业洞察、做项目这些字眼,就够学生诟病的了。毕竟,在学校氛围里,不求结果地培养兴趣、好好学习,才是主流的政治正确。

在知乎上,一位网友言辞犀利:

一群明明在象牙塔里不谙世事的人,说话却仿佛自己已经是行业精英仿佛毕业就是百万富翁一样。

高校咨询协会:金融圈的黄埔军校_第4张图片

大神崇拜、精致利己,当一个学校里越来越多最优秀的学生蜂拥至带着这两个标签的学生社团,大学的氛围仿佛都在变质。

中财ICAC被学校官方毙掉的风波,正是学术、兴趣与就业之间的微妙博弈。

高校咨询协会:金融圈的黄埔军校_第5张图片

在清北人贸等金融圈的黄埔军校里,商科学生从大一开始浸润在实习和就业的浓厚氛围中,来回奔波于学校和国贸、金融街的钢铁森林里。而在一些缺乏地理位置优势的学校,比如武汉大学,同样是高分考进去的商科学生则没有那么早的就业启蒙。武大ShARE社团的创始人告诉我,在武大经管院,大三以上学生有一份以上实习经历的人不过半数。

金融行业的圈子文化要求商科学生在毕业时不能只是一张白纸,而这张纸上的加分项里,投行、咨询协会就业型社团到底能画出些什么花样,没有人知道。但那至少是画了点什么。

在大学社团结的鄙视链里,每个学校总会有那么几个最优秀的学生趋之若鹜的地方,或许是学生会、频出大神的辩论社、高大上的海外交流组织。

毕业多年的老学姐如我,问遍了几所顶尖大学的学生,你们学校的大神都在哪?我得到的答案里,兴趣型的社团越来越少,就业相关的社团越来越多。

这可能是一个有点现实的现象,但不至于让人为当代大学教育忧心。毕竟,既然我们可以大胆地问加这个社团能不能加分,做那个项目是否利于保研,那么,公开地讨论就业与未来,又有什么值得被诟病的呢?


图片/来源网络

Ref: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5614376/answer/145460606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5614376

以下是职问编辑室的闲话时间。

这周起,我们开启一个全新的栏目「江湖来信」,征集读者们关于职场、成长和选择的困惑。希望你们将自己的问题,写成一封信,发送到[email protected]。编辑室里,每周将有一位编辑,选择几个问题写成回复文章,在周末推送给大家。

期待收到你的来信。也期待你的故事,被我们写进历史消息里。

-END-



职问专注四大、法律、咨询、金融等行业,为职场新人提供资讯阅读、技能培训。如果你希望分享对本文的看法,或是有求职方面的难题,可以和职业发展咨询师VX:zhiwencarry 聊聊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校咨询协会:金融圈的黄埔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