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割舍的“湘”土,一位学者的乡愁——沈从文

他于1902年12月28日,出生在湘、川、黔三省交界的湘西小城凤凰。

凤凰城是苗族、土家族、汉族聚居区,两百多年前清政府为了镇压与虐杀不服从统治的苗民,派了一队兵驻扎来此,才形成了一个城镇。那个时候的凤凰,到处是碉堡、军营,居民大多为戍守的军人。

最难割舍的“湘”土,一位学者的乡愁——沈从文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湘西自古以来就是民族冲突之地,翻开二十四史,每个朝代都有充满血腥气的记载。东汉时期伏波将军马援征伐武陵蛮之役,这位声称“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的将军,死在了这里,历史终于成全了他的“马革裹尸还”的誓言。在这片历史上发生了很多战斗,最终都是以和为结束,历史上有名的“溪州大战”。

反抗最激烈的是1787年的苗民大起义,动用人数多,涉及范围广,这一战给了清兵沉重打击,也让湘西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历史总是在文明前进的过程,伴随血腥气味。

最难割舍的“湘”土,一位学者的乡愁——沈从文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但在这一片土地上,诞生了一位作家,历史学家,他爱这片家乡,这片生存过的土地,在1917年8月,刚刚14岁的沈从文,就被母亲以补充兵的名义送去当兵,让他到社会上去学习生存。

离开了家中的亲人,向什么地方去,到那地方去又做些什么,将来有些什么希望,十四岁的沈从文对此一无所知。他像只被放飞的笼中鸟,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着憧憬,对眼见的一切都觉得新奇、快乐。

他随军一路走遍了沅水流域,领略了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饱览了各处迷人的自然风光,为他以后描写湘西风情的小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难割舍的“湘”土,一位学者的乡愁——沈从文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他只读过小学,但却依靠自己的人文情怀,写出了众多小说,曾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他有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边城》、《长河》、《从文自传》是他的代表作。他晚年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页空白。

他在文革期间凭回忆写《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仅是一个小学文凭的人,从建国后转向历史研究,写出25万字的著作,这是他学术毅力的结晶,他是学者,也是大师

最难割舍的“湘”土,一位学者的乡愁——沈从文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只读过小学、湘西行伍出身的“乡下人”沈从文,四十多岁时已经写出七十多部作品,名噪一时,雄心勃勃。然而在人生的下半场,他毅然宣布封笔来维护自己用笔的自由。他写作,就要按自己的想法来写,按照命令或按照规定来写,他写不出来。

一方文化养一方人,湘西的水土养育了沈从文,沈从文也用自己的文字回报这片土地,《边城》对湘西的风土人情描述的淋漓尽致,是沈从文创作的顶峰,也是对家乡最深厚的爱。

最难割舍的“湘”土,一位学者的乡愁——沈从文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一九八二年回乡听傩堂戏而流泪,生病后在家里,偶然听到“傩堂”两个字,本来很平静的他,顺着眼角无声地落泪。

离家多年,哪怕最简单的几个字,都能勾起回忆,这大概就是乡愁吧!一位学者的思乡,一位大师的回忆。

你可能感兴趣的:(最难割舍的“湘”土,一位学者的乡愁——沈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