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与济宁

甲骨文与济宁_第1张图片

  济宁与甲骨文有什么关联,它不是出土于河南安阳的殷墟吗?不错,它是出土于河南的殷墟,但它与山东有着很深的渊源,与济宁的关联也极为密切。在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之际,谨作此文,以纪念之。

  许多学者认为商族的起源和活动区域主要在山东的西部,即今鲁西南一带。王国维先生在《说亳》一文中认为商朝人的故都在山东曹县。郭沫若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史稿》中认为“商族人起源于山东滕县一带,先商晚期商人迁徙到豫东商丘一带”。胡厚轩先生在其所著的《殷商史》一书中认为“山东是商人活动的重要区域之一。山东商人系统文化分布范围从早到晚、自西向东不断扩大。早商时期分布大体在今天京沪铁路以西或超过京沪线的鲁西和鲁西南地区。”美籍华人、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先生在他所著的《中国青铜时代》一书中认为“殷商文化的基础来自4800年前的山东龙山文化”。安国璋先生主编的《山东通史·先秦卷》中也认为“商的始祖契都于蕃(今山东滕县),相土东都于泰山下,汤都于亳(今山东曹县境内),说明汤以前的商族活动中心在山东。”南开大学教授王玉哲先生在他所著的《中华远古史》一书中明确指出“从文献记载和田野考古两个方面考察,我们认为商族最早的祖居可能是山东。依据文献商族最早居于山东渤海地区,后来才到了河北中部,即游牧于北至易水、南至漳水等流域。到了夏的末页,主力安居于河北省南部和山东省西部,最后向西灭夏,建立商王朝”。

  商人起源于山东或鲁西南地区得到了许多学者专家的认同和支持。商人发源地虽无确指,但山东是商人最早的活动区域,则是没有异议的,大量的商代文化遗址和出土文物亦可得以证实。

  山东是商代文化遗址最多的地区之一,而济宁周边地区尤为集中。曲阜市区周围、兖州菠萝树、邹城城关、梁山青堌堆、任城张山洼,以及泗水、鱼台等地都有商代文化遗址,且有文物出土。

  商朝从汤建国至纣亡国共传十七世三十一王600多年的历史。600年来先后有十四王祖乙和二十王盘庚先后在济宁的鱼台、曲阜建都,成为商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祖乙与盘庚都是有作为的商王。祖乙是仲丁的儿子,他继位后,面对商王朝内部王室与贵族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突发的自然灾害,果断地放弃了被黄河泛滥冲毁了的新建之都耿(即邢,今河南温县东),在巫贤等人的辅佐下,将王都迁至今之鱼台一带。

  我们知道,曲阜(古时称奄)是南庚至盘庚的王都,盘庚是兄终弟及的旁系先王。盘庚迁殷是商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为什么要迁殷,至今原因不明,没有统一的定论。综合各家,主要有游牧行国、水旱洪涝、土地退化、去奢从简、异族压迫、政治斗争等。但绝非是风水不好,不然怎么会有都城自奄迁于殷,殷民怨不欲徙,作《盘庚》以告谕之呢!曲阜若是穷山恶水、不毛之地,南庚也绝不会在此建都。实际情况应该是奄地的自然环境非常好,有山有水,有茂林修竹,有鸟语花香,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宜人。试想如果出现洪涝或持续干旱不雨,甚至天崩地裂(如大地震)等天灾,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还用你盘庚动员吗?人们早就为顾及身家性命而徙迁别处了。目前,对于盘庚迁殷的主因,许多学者更倾向于政治斗争说。他们认为,盘庚迁殷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阴谋,其目的就是要彻底摧毁“傲上”不服从盘庚管理的贵族恶性势力,强化以王为中心的强力统治。无论贵族利益集团拥有多少土地,奴隶和私人武装都会随着国都的迁移化为乌有。在盘庚的威胁(如不随家迁都“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和人们的一片叫骂(浮言)声中,商人们浩浩荡荡、依依不舍地离开奄都,迁徙前途已卜的殷。《全本竹书纪年》中说,“盘庚在奄都十四年后,自奄迁北蒙曰殷”。

甲骨文与济宁_第2张图片

  此时盘庚迁都已不是整个部族的大迁徙,迁都的过程中仍留下部分居民和少量的军队。商代的军队分三种形式,即王师(隶属于国王的国家军队)、诸侯国军队和贵族的私人武装。“殷民怨不欲徙”的当然是贵族势力,而非平民和奴隶。留下来的部分居民应是某些贵族及其家奴与私人武装。

  奄地是鲁国的前身,《后汉书·郡国志》载“鲁国,古奄国”。鲁国人可能就是未随盘庚迁徙北蒙的商代遗民。鲁国的统治者是周人,而其民众多为殷人。孔子临终前曾自称“而丘也,殷人也”(《礼记·檀弓上》)。鲁国在西周时不仅国势强大,同时也是东方各国的文化中心。

  盘庚迁殷后,奄地仍是商王在东方的重镇。商王还经常往还于奄地和北蒙之间,或巡视、省田,或田猎、演武,其足迹编辑今之济宁市的鱼台、曲阜、兖州、邹城、梁山等地。奄地的民众对商王朝也是忠心耿耿。据载武王灭商后,奄君曾纠集东方部落,追随纣王的儿子武庚起兵反叛,周公经过三年的东征,才将奄国打败,其君被迁往薄姑(山东博兴一带)。

  山东不仅是商族人的活动中心,而且是商朝统治势力的重要根据地。一直到商亡后,商的残余势力仍然盘踞在山东。

  一个朝代或国家灭亡后,人们往往会以属地或国家的名称来保留自己的身份,并以民俗文化的形式延续下来。地处鲁西南的济宁至今仍有伺鸟、嗜酒、占卦等商人习俗。

  山东是商人最早的、最活跃的区域是没有异议的。山东也是除河南外第二个出土甲骨文的省。2003年被称之为国内考古六大发现之一的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镇大辛庄商代遗址发现了距今约3200年前的商代甲骨文,专家认为其年代介于殷墟二、三期之间,是为非王卜辞(即商代诸侯卜辞)。大辛庄甲骨文的发现是除殷墟外的首次发现,意义重大,他使我们看到了殷墟之外的甲骨文,打破了只有殷墟才存在甲骨文的陈旧观念,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我们认识该遗址的性质,探索商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

  比济南大辛庄发现甲骨文稍早的济宁任城区张山洼商代遗址也曾出土了有字甲骨,该遗址位于济宁市任城区长沟镇张山村东南约1000米处。1999年12月,为配合济宁运河电厂工程建设,由任城区文管所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了一批商代文物,包括陶器、铜器、石器、骨器、蚌器等,难能可贵的是还同时发现出土了卜甲和卜骨。其中卜甲为二件,为背甲和腹甲,已碎,腹甲残存前端,钻、凿、灼俱全,无字;卜骨二件,比较完整,皆为牛胛骨,均经休整,钻、凿、灼俱全。令人瞩目和欣喜的是,在靠近关节处,一卜骨竟刻有一完整清晰的字符。有学者疑为“斤”字或“斥”字,无说。我们结合济宁文史、地理环境及民俗特点等,考释该文字当为“岸”字。‌详见《济宁出土甲骨文字析》。经考,该甲骨的加工与形制与济南大辛庄遗址出土的甲骨文基本相同,其时代均为商代晚期。

甲骨文与济宁_第3张图片

  济宁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地处鲁西南地区的济宁曾是商人重要的活动区域之一,也说明当时的济宁地区已有了高度发达的殷商文化。今后若再次发现甲骨文是完全可能的。济宁甲骨文的发现为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殷墟出土了大约十五万片甲骨文,但第一个认识甲骨文并为之断代的确不是河南人,而是山东福山(今山东烟台福山区)时任清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或北大校长)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先生。甲骨文的发现为我们找到了失史的商王朝,推翻了西方人认定的西周以上无史论的谬说,证实了《史记·殷本纪》商王世系的可靠性,并由此推论夏朝也是真实存在和可靠的。

  甲骨文的发现把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上推1000年,还原和展现了商代社会的历史画卷。甲骨文的发现还导致了一门新兴学科——甲骨学的诞生,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问。我们坚信,随着甲骨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地下文物的不断发现,济宁的商史研究也会产生新的飞跃,亦将会有更多的未知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

  作者简介:

  孙家臣,工艺美术师,济宁市书画协会副主席。

  郭焰,孔孟之乡地域文化研究和传播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甲骨文与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