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草记是在读书过程中记录任何觉得值得记录的书中语句、个人想法乃至查阅到的其他资料的笔记,是最原始记录。
读书卡片 | 2016.09.14-2016.12.21 |
---|---|
书名 |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
作者 | 采铜 |
出版社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出版年 | 2016 |
豆瓣链接 |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761696/ |
备注 | 这本书应该读两遍,第一遍通读理论以求理解,不做书中的练习,第二遍快速阅读回忆章节内容,再做书中的练习 |
1 时间之尺:怎样对待时间
1.1 活在“全部的现在”:从当下出发,联结过去与未来
菲利普·津巴多:不要维持单一的时间视角
时间视角|特性|场合
---|---
积极过去视角|积极怀旧,感恩,容易忽视当下快乐|家庭
消极过去视角|沉溺以前的伤害无法自拔,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少采用
享乐主义视角|及时行乐,幸福感高,容易出现成瘾行为|非工作
宿命论视角|顺从和忍受|少采用
未来视角|有前瞻性、时间利用更有效率,幸福感不强|工作
梁漱溟:郑重
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地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地投入
林德沃:延伸的当下感extended now
由当下向过去与未来延伸的十条建议:
- 活在当下——不瞻前顾后
- 严肃对待时间——郑重思考时间价值并利用
- 留意自己拥有的空间并享受——要有自己的独享时间,不疲于奔命
- 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时间视角——时间视角层面的换位思考
- 从现在出发联接过去——过去对今天有意义
- 不沉湎于过去——现在更重要
- 制定计划——未来视角让行动更有序
- 平衡计划和非计划时间——协调未来视角和现在视角
- 视未来存在于当下——未来并非遥不可及
- 对未来保持积极态度——既然未来难以预测,积极的态度能让在当下更有行动力
1.2 对五年后的自己提问——如何解决远期未来与近期未来的冲突?
未来视角|优点|缺陷
---|---
远期未来|更多考虑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缺乏细节,可行性、便利性考虑较少
近期未来|考虑具体的情境,怎么做的细节|倾向于做更容易的事,避开挑战
冲突解决:
- 使远期未来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情景化和可实施
- 降低近期未来中的“非期望行为”的便利性,主动增加挑战的难度
1.3 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收益值:做这件事在当下给我的收益大小
收益半衰期: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
组合 | 例 |
---|---|
高收益、长半衰 | 找到真爱、学会一种技能、与牛人对话 |
高收益、短半衰 | 吃吃吃、买买买、打游戏 |
低收益、长半衰 | 练字、背诵、阅读难懂的书的一章 |
低收益、短半衰 | 网络撕逼、水微博朋友圈 |
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多做长半衰期的事情。少做不是不做,而是要分清主次。现代人很多是本末倒置了啊!
收益半衰期是一把时间之尺,可以用它来衡量和过滤事情。
1.4 快慢切换
我们原本就是因为快而痛苦,可时间管理却叫我们如何更快。
机械性的事务求快。情感性、创造性、休闲性的事务求慢
其实半个世纪以来,人的闲暇时间是增加的。但因为对时间的使用缺乏深度,大量使用“被动式休闲”(如看电视等),导致人们认为自己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少。培养兴趣爱好是深度使用闲暇时间的最好方法。
2 寻找心中的巴拿马:如何做出比好更好的选择
2.1 满意-->最优
人们在得到满意选项之后就不再继续寻找更多选项。因此应该提高标准,才能倾向于寻找更多选项,从而获得最优选项
提升人生格局
盲众(随波逐流)----> 逐利者(自身利益最大化)----> 理念人(追求真理)----> 至善之人(改良社会,增进人类福祉)
2.2 隐含假设
当陷入困境时
- 分析隐含假设
- 识别隐含假设的不合理性、不完备性
- 突破隐含假设,形成更加灵活的思维框架,从而寻求更多的可能选择
是自己什么样的设定使自己陷入困境?是否可以脱离设定,从而找到更灵活的方法?比如因为就读专业与职业倾向不同而困扰,是否可以改变“专业决定职业”的隐含假设?
四种最普遍的隐含假设:
- 赛道假设:人生如比赛,陷入竞争焦虑
- 低关联假设:认为各种经历间没什么关联
- 僵固型心智:以固定眼光看待自己的能力,从而面对挫折不再进取。应该以“成长型心智”来应对失败,不断提高
- 零和博弈:没有双赢思维
三种更加灵活的思维框架
- 目标悬置
将不同的目标分期混合实现,而不是简单的先后或者同时——高速交互串行=并行 - 能力嫁接
跨学科串联和迁移 - 特性改造
将“消费型兴趣”变为“生产型兴趣”,如打游戏-->做游戏
2.3 选择困难症
常规问题:精细化思考
- (1)重新定义问题
- (2)因素穷举
- (3)因素赋权
- (4)评价表格
主观问题:拇指法则
有经验形成的、只考虑少数因素的简单规则。直觉、感觉。
2.4 持续改造
不要因为预设而放弃个人追求
内职业生涯:内在的兴趣、禀赋、动机和能力,连续发展并延续一生
外职业生涯:职位、社会角色,容易发生改变
人们往往因为外职业生涯面临选择而患得患失,却忽略了内职业生涯终将带领人走向最终目的地
3 即刻行动
3.1 开始
小事的堆积会把人的心理成本撑得很大
最小化可行产品
精益创业:
- 产品是结果不是过程
- 产品是系统化的整合,不是素材堆积(比如这篇读书草稿就不能算产品)
- 产品要能被别人使用和检验
- 产品能够创造价值产生影响
- 产品本身也是一种媒介,体现了人的价值观
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
明茨伯格:匠构战略。像陶器师傅那样,一边观察一边调整
克服自我防卫的心态
批评并不可怕,攻击和嘲笑很多时候并不伴随批评而存在,“出丑”也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假设。很多批评蕴含着非常有用的信息
克服沉没成本的固执
产品迭代需要推倒重来的勇气
沉没成本谬误:人们总是留恋已经付出的努力,而不去管这些曾经的努力是否对未来失去了价值
3.2 分解任务
任务转换
转换损耗:从任务A转换到任务B时,比从非工作状态开始执行B绩效差。由于A的认知惯性消除和B的认知重构都需要时间
多线程任务管理:不需要注意力集中的任务转换损耗低。因此设置合理的中断点就是多线程任务管理的技巧
三明治模型:大多数任务都可以分解为多个部分,最核心、最需要注意力的部分就像三明治中的肉排。其他次要部分则是面包和蔬菜
因此为核心部分找到充分的连续时间(可能半小时一小时就够),进入心流模式将其高效快速完成。
任务分层
图层工作法:将任务按照认知进行分解,而不是时间流程分解。这样可以将其中的肉排抽出,不同认知类型的部分放到不同图层,分层突破。
例如我写论文,不应该从摘要写到总结!不能计划今天写完摘要和综述明天写第一章第二章!而应该先花功夫仔细架构整个论文结构是什么样的,再重点攻克文章中几项核心技术的章节和图表,最后再写其他不重要的部分
集中处理同质性工作
多个任务中,可能A的某个部分和B的某个部分是同质的,可以放在一起做,进一步减少转换损耗
3.3 三行而后思
比如游泳、开车……再强的理论也是浮云
很多任务是不能够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的,只有在实践中学习的知识(可能根本无法表达出来)才能指导实践
很多人在中学时会总结错题、考试,上了大学之后则把总结的习惯完全丢掉了——然而实际上需要反思和总结的事情更多了
- 确定总结的各个角度
- 一定要保证及时
- 梳理反应链,理解事件背后的运行机制
- 关注意外情况,克服证实偏见对期望外结果的忽略
4 高段位学习
4.1 向自己提问
新知识四问:
-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知识?
-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又学到了哪些新知识?这些知识对原有知识构成了何种补充或挑战?
- 针对当前的学习资料,还有那些未知的东西,且这些东西我通过简单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那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地获得解答,同时又有价值成为我长期去探索的问题?
4.2 解码事物深层
解码的三个层次:
- 表达了什么,给了我什么感受?
- 是什么,对我有什么价值?
- 结构如何组成?如何生效?
两种专长类型:
- 常规型专长:具有一个基本固定的知识系统,可以高效地将接触到的信息按照已有的框架进行分析,如专家学者,失去了从表层解码到深层的练习机会;
- 适应型专长:经常应对超出单一领域的、非常规性的问题,接受各式各样的新奇挑战,经常在表层和深层之间穿梭,知识系统也不断扩展
解码入口:
- 结论和过程
- 归纳和延展。归纳必然带来信息的减损
- 相似和不同
4.3 技能——学习的终点
求知的三个等级——信息、知识和技能
做中学——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拿一本C++编程的书籍永远学不会C++,但如果有一个项目让你开发C++程序,很快就能学会
没有“做”机会的知识,如历史,如何操练?
- 写作:重构知识和获得反馈。反馈:从社群和经典中获得
- 游戏化:架构虚拟世界操练知识。常见的如答题节目、模拟经营游戏等
- 设计式:解决问题
4.4 知识融汇
现在教育大多数存在的问题就是培养了分裂性的思维方式,过于注重分析,而忽视了综合
- 迁移。《黑客与画家》
- 印证。潜意识与意识的交互作用
- 互补。对同一个问题的发散思考与综合
5 修炼思维
5.1 大脑的断舍离
信息过滤
- 精选可靠的信息源
- 不追逐当下流行或过热的信息
- 重事实信息,轻观点评论
- 定期闭关屏蔽外界纷扰
精简表达:对自己和他人的深入了解
- 删减:去除不必要(如论文行文的简洁不啰嗦)
- 浓缩:把信息浓缩并灌入小容器(如几个标签就可以概括出一个人的特点)
- 模式化:找到共通的模式在现象之间建立联系,并加以压缩、归并(如RPG模式)
5.2 潜意识
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不能同时使用。发散思维就是在为潜意识投喂饲料
关掉监控者,让生产者自由发挥。如清晨起来随意写想法
随机与混乱同样带来灵感。过于整齐不仅需要耗能量维持,而且将随机性消弭了。例如主题阅读时可以尝试随机挑和主题无关的材料来跨领域寻找灵感
5.3 思维可视化
不止在一个地方看到过爱因斯坦擅长形象思维,而数学水平并不顶尖。
菲尔兹奖得主阿兰·孔涅:“……另一方面是代数,它和时间有关,它是某种变化着的东西,是与语言非常接近的因此具有语言的奇妙精确性的东西”
既然是这样,擅长语言的人是否也可以做到擅长代数呢?一个猜想,不一定对。语言好的人或许可以通过迁移来将代数学好
5.4 周密思考
难以周密思考
- 偏好事例甚于抽象信息,以偏概全
- 证实偏见。认定看法之后不论对错,倾向于忽视反驳论据,寻找佐证论据
- 受知识经验限制,存在“未知的未知”式的盲区,难以自己主动消除
发现思考盲区
乔哈里窗格:
我知道 | 我不知道 | |
---|---|---|
他人知道 | 公开区 | 盲区 |
他人不知道 | 隐秘区 | 未知区 |
和别人在盲区交流的时候是自己学习的机会,要重视
思维如何流动取决于容器:列清单倾向于穷举,列矩阵倾向于组合,画图形本身就可以拉动思考,允许混乱就能涌现新奇灵感
6 努力
6.1 努力的策略
才能的心理学定义:自由地重复出现且可被高效利用的思维、情感或行为模式
著名HR专家玛利亚·梅耶斯提出的才能观点象限图
6.2 专注优势
木桶理论是用在团队管理上的(以及高考这种综合性的考试),而不是用在个人上的。T字型人才的基础是那一竖,有了一竖,一横才能建立起来。
如果要做事情而自己在某些领域存在短板,从起步到高原时间又太长不允许,那么就去找在那些领域精通的、可以信任的合伙人
6.3 不苟且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信息是爆炸的,知识是过载的,观点是鼓噪的,热点是速朽的
塔勒布《反脆弱》、《黑天鹅》:
反脆弱:和脆弱、强韧都不同,它可以从较小的负面波动中收益,经过冲击之后,反而会更加强大。
杠铃策略:同时采取两种极端行动:
- (1)在大多数投入中采用能抗拒负面“黑天鹅”风险的强韧结构,专注在一个既定的领域进行学习;
高标准高要求专注于主业,培养专业高超的才能
- (2)拿出较小的一部分时间,进行积极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以博取迎接正面“黑天鹅”事件的机会
对其他事物保持开放,以包容的态度少量的时间广泛涉猎,以捕捉和发展未曾预料的资源和机会
不能本末倒置!
6.4 设计挑战
人生是需要一些挫折、失败或者高难度的挑战来刺激的。如果总是一帆风顺,就会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不肯出来,潜能就无法被充分地激发。
而我们的教育,挑战是匮乏的。
学习时增加一些难度,对提升学习效果是很有必要的。
- 增加学习和检验的间隔时间,记忆效果因为间隔时间增加而减弱,就带来了难度的提升。
- 设立难度阶梯。谷大白话就是从攻克英语考试、英语广播、方言广播、脱口秀一步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的。
6.5 坚持
意志力是非常不可靠的。
如果我能长期坚持去做一件事,一定是这件事这件事带给我的丰盈感和满足感超过了我的所有付出,一定是这件事唤起了我内心深处最强烈的兴趣。赐予我力量的,应该是激情的驱动,而不是意志力的鞭策。
——这也是游戏化理论中强调的,激发内部动机比外界奖励更好。
浅尝辄止的死循环:了解不够导致兴趣不足,兴趣不足又无法加深对它的了解
轻率贴标签的死循环:了解不足而判断失误,判断失误又妨碍深入了解
如何跳出死循环?
- 放弃对“兴趣”的执念,不把“兴趣”作为做事的先决条件。
- 提升“浸润”的深度:尽量让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所做的事情中,不只是用冰冷的理性,更实用温暖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体验来激发兴趣
- 增加互动:变单向的信息流动为双向的信息演绎,或者变纯粹的知识获取为技能上的操练(拆书帮看书的方法)
- 变被动为主动:自由度不高、空间不够要自己寻找和开拓。好的求索者,在学习别人的同时,更要懂得自己去琢磨怎样做适合自己。
7 成功
7.1 主动探索
学霸选择依从,学渣选择逃避,他们都没有培养出学习的自主性,并没有回答好自己到底想学什么、怎么学好的问题。
纵观许多大家,一方面有着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主线,但如此同时也对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机会保持着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大学生:
- 利用本校的学习资源
- MOOC
- 主动是错。大学是人一生中是错成本最小的时期
- 了解和评估自己智力资产的价值。对象牙塔外的世界保持敏感
- 以完成具有创造力的作品为目标。建立自己的portfolio
7.2 校园到职场
现实世界没有说明书。求解现实问题的要旨:
- 正确认识问题。如果能给出自己的重新定义更好,力图接近问题本质
- 对问题进行完全独立的思考。不借助书本和搜索引擎,先给出自己的一些解决方案
- 继续独立思考。在希望比较大的求解方向上筛选和学习新知识
- 在结合知识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一些理论或者模型。可以更接近问题的本质,也提供了可以复用的框架
- 修正理论。迭代理论模型
- 考虑细节和现实,穷尽和评估各种因素,完善解决方案
- 重复以上步骤
思考和发展理论与解决现实问题的不同之处:
- 现实问题不是理想模型。这一点上学院派往往会吃亏,而实践派则能提出很好的经验法则
- 理论虽然源自现实,但可能会走上自我成长的轨道,离现实越来越远
- 现实问题中分析极端现象的价值常常会远大于一般现象。理论研究中重视的相反
- 现实问题变化迅速,可能远远超过理论研究的更新速度
一个栗子:
用户体验领域,几位影响深远的标志性人物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从实践摸索得来,完全不是学术写作的路数。而学术界对于用户体验的研究虽然提出了很多模型发了很多论文,对业界的影响却并不大。
《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设计》《交互设计精髓》
打通理想和现实
把现实世界作为一个重要的求知的变量纳入进来,不止在理想化的情境下去思考问题,而且需要磨炼把理论融汇于现实、考量现实复杂情形的本事
在现实世界中思考理论问题,在理论世界中思考现实问题:
- 广泛吸收多个学科的知识,把这些学科最基本的模型作为分析和判断现实问题的工具
- 从现实输入和理论输入中亲身去观察、实践中现实中真实的行为
- 从理论上和现实中交替学习
- 把抽象的概念用生动的语言或者精巧的展示表达出来
- 将现实进行解码,从经验中获取智慧,再用回到现实中去
7.3 独特性
独一无二才不可替代
具有心智独特性的人所具有的优势:
- 在主流观点之外洞察出别人未曾发现的机会
- 形成个人核心竞争力,避免低层次同质化竞争
- 拒绝他人和大众给自己贴上的标签,以更开放和自由的心态发展自己
- 因为不必迎合主流而节约了大量时间精力,可以专注于做好自己的事情
- 为大众带来新鲜的见解和启发,形成对公众的影响力
- 具有更高的可辨识性,更易于形成个人品牌
- 吸引到其他独特而优秀的人,与他们成为朋友或者合作伙伴
不要为了追求社会认同而做事
从优秀到平庸的过程中,都在不可避免地寻求着他人对自己的认同
完成一件“酷”的事意味着去发现或者重新发现事物的价值
如何打造独特性:
- 抗拒自己的欲望或者延迟满足欲望
- 质疑貌似最可信的言论,不盲从任何人
- 屏蔽流行信息,或者只在固定时间段接受流行信息
- 思考最不可能的事,为其发展出可能性
- 保留和发展自己的“怪癖”,并将其发展为自己的竞争力
- 为小事物狂热,并在小事物中发现大世界
- 开展思想实验和行动实验,让思想和行动相互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