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看心理冲突,许又新教授的《心理治疗基础》的第二章,观止矣。他把神经症性心理冲突及处理方向、方法,解释得深入浅出。对我来说是振聋发聩。所以今天囫囵吞枣,只做摘抄。
首先,更正我昨天的理解,动机的冲突和心理冲突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一正常,一病态。找不到合适的词,姑且称之为病态。
摘抄如下:
心理冲突指的是,两种互相对立的情感或欲望同时并存于一个人的心里,当事人既不能放弃其中之一,又无法将二者协调统一起来,从而体验着紧张、不安或其他不快甚至痛苦。
心理冲突,人皆有之。
心理冲突使人不安且痛苦。其实,痛苦可使人悲观沮丧,也可催人进取向上。
谁整天沉溺在幻想之中,或者想方设法回避痛苦,谁也无法体验现实生活的幸福。
对神经症性心理冲突进行心理治疗之可行性和有效性,有以下两个前提:
1. 心理冲突凡人皆不可免,这就使神经症病人的心理具有可理解性。
2. 心理冲突可使人陷于非建设性甚至破坏性的病态,也可以成为人们进行建设性甚至创造性活动的动力,这就使神经症性心理冲突发生建设性转变成为可能。
有两个要素:导致神经症性心理冲突的因素,或神经症性心理冲突产生的过程;对待心理冲突健康的应对方式,也就是心理治疗努力的方向。
应该之暴虐
“控制不住”和“应该”是神经症病人和心理者谈话时普遍使用的词语。
神经症病人误以为人能“控制”情欲本身。其实,我们所能控制的只是情欲在行动上的表现。
“应该”从何而来?“应该”意味着别人和社会对“我”的要求。
神经症病人通常是“应该感”强烈的人。追起根来,强烈的“应该感”来自父母、长辈的教训、惩罚、强求甚至苛求,来自父母、长辈对儿童的不理解、不宽容和不尊重。惩罚的内化,便是“我应该”,因为一旦出现“不应该的”念头,便感到有受惩罚的危险。
霍妮称之为“应该之暴虐”者,就是说的此种情况。这各人的整个人的心灵处于“应该”的暴虐统治之下,看事情、想问题、考虑行动,总是“我应该”或“我不应该”出发,而很少从“我喜欢”“我愿意”“我要”出发。
“控制不住”是控制太多太过分的结果,是“应该之暴虐”的产物,是禁忌意识过分强烈的表现。走出心理冲突的道路是发展个人的权利意识。这首先要求我们每个人弄清楚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
违禁性罪感
有以下三种常见的情形。
1. 一种生活风格、人生态度和行为模式,实际上就是“应该之暴虐”。
2. 禁忌的象征化。如某病人回避一切圆形器物,因为他认为做人应该方方正正,不应该圆滑。
3. 混沌罪感。如把观念和行动等同视之,把所谓“邪恶”甚至自认不应该的想法一概视之为邪恶。
权利意识是其有效的对抗剂。
个人耻感
耻感就是感到可耻,这是一种强烈而痛苦的情感,极端的情况可以直接导致自杀。
耻感源于担心被孤立,被遗弃和被轻视,与违禁性罪感源于惩罚不同。
耻感的社会作用在于使人从众、从俗。
“死要面子活受罪”,一语道破了耻感强烈造成的心理冲突。如果一个人未能牢固地确立个人相对独立的价值观,完全看人家的脸色行事,个人耻感的阴影就有可能笼罩他的一生。
在我国,自卑往往是个人耻感的别名。
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是子女个人耻感强弱的一个决定因素。在尊重人性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人,个人的独立自主精神自然得到了发展。反之,如果父母根本不尊重子女的正当权利,经常凭个人的好恶决定对子女的赏罚,子女取悦于父母时给予夸奖,不听话就斥责,或者,父母本人就是极好面子的,通过模仿或认同,子女也就很可能成为过分好面子的人。例外的情况是,父母虽然极爱面子,但也很重视对子女社交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教养之下,子女长大后虽然很爱面子,却可以是位八面玲珑善于应酬的人物,也就是说,也很关于照顾别人的面子,如此则心理冲突的可能性较小。
解决的途径:集体荣誉感;个人的价值观;社交能力
不安全感
有不安全感的人往往用过分追求安全的行为使自己感到心里踏实,即使费去过多的时间、精力和财物也在所不惜。“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成了这种人的行动指南或座右铭。
解决的途径:接受人生不安全这个现实,用有效行动发展人际关系。
被爱的渴求
如果一个人从小严重缺乏母爱,也没有其他亲近的人给予关爱以代替母爱的温暖和关怀,这个人就会产生“被爱的渴求”,同时,他也很难形成或不能学会主动爱别人的能力。
这种人容易认为自己是不值得别人爱的人,也就更加没有勇气和信心去与别人亲近。
解决途径:主动爱别人的能力。其出路是,培养社交兴趣,提高社交技巧,逐渐学会理解和关心别人。
自卑情结
心理冲突者几乎都是自卑的。
掩盖自卑的办法,一般是极力追求优越感,即争强好胜,力图超过别人。自卑者一般是勤奋的。为了有把握超过别人,自卑者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往往达到自我苛求的地步。
中国人的自卑的很多,这是由于,我们的父母往往不尊重子女。
马斯洛认为,首先是被人尊重,然后是自尊,这是人的基本需要。
首先,我们必须从追求优越感以掩盖自卑这种痛苦的心理中醒悟过来。阿德勒主张,消除自卑唯一健康的途径,是社会情感,主要是指和周围人忧乐与共、休戚相关的情感。
需要注意:自卑感和优越感互相加强,尊重别人与自尊互相加强。后者是突破前者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