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从孩子她妈那里接到一个“噩耗”!孩子被“退学”了!
寒假里,经外婆的朋友介绍,给孩子报了一个离家近的私人开办的英语学习班。昨天是第二次上课,上课回来就发现外婆脸色不好看,我问孩子英语课学到了什么?他照旧调皮地说:“忘记了!”。我也没当回事。
照常要给孩子看睡前动画片的时候,外婆终于忍不住来向我告状了。没想到这孩子在上课的时候不听讲、发脾气还捣乱影响其他同学,老师非常生气,几乎要赶他走!
我一听火也上来了,取消动画片,孩子立马习惯性地哭喊表示抗议。我跟他说,什么时候不哭了,我再回来和他谈话。然后关上房门,任凭他一人在房间里发泄。
回忆这孩子在各种兴趣班上的表现,包括足球、钢琴,类似的行为表现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幼儿园,因为我没有全程陪同观察过他的表现,所以不能确定,但根据已往老师的一些反馈,我估计不会比兴趣班好哪里去!总结下来,他有两大问题:
1、畏难,不耐挫。一旦遇到一点困难,立马放弃。
2、以自我为中心。要么需要老师只关注他,要么自己玩自己的,不听老师的指令。
他的行为模式和“运行电脑程序一样稳定可预测”!
等他情绪稳定了,不再哭闹了,我进门给他“洗脑”!先用一下同理心,表示理解他很伤心,因为动画片被取消了。然后后问他为什么会被取消动画片?他当然心里清楚是因为上课表现不好。再问为什么会这么表现?他说因为感到太累了。我想想晚上7点上课,一个半小时对一个6岁的孩子来说,也许是会感到疲劳,但这不是主要原因,还是前面两个主要问题导致。学英语这件事情,说到底还是我们要他学,而不是他自己想学,而且学习还是“苦差事”!
快乐童年到底好不好呢?就玩玩呗,给他那么大压力,对他那么高要求干吗?在如今这个社会还真不行啊!中国的教育体制不是培养人的,是挑人的。基础不好是你自己的问题,老师没有义务也没有意愿特殊照顾基础差的,反倒是特别优待基础好的,如果基础差就是一个恶性循环的开始。
这样的道理,小孩子怎么能有这样的认知呢?为了激发他动力,我给他做了一个比喻。每天只想玩,吃了睡睡了吃,那就和咱们的小狗妮妮一样,如果选择做这样的事那就过妮妮一样的日子,吃狗粮,睡狗笼,就可以过“开心”的日子了。再进一步,我们人跟动物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能比动物强那么多?在很久以前,我们人跟动物一样在森林里,是无法跟狮子老虎竞争的,为什么现在我们可以把老虎狮子关进笼子?因为我们聪明,我们能学习各种本领。动物让它学,它也学不会,我们人能学,但如果不学本领,我们跟动物没有区别。
我问他:“你是选做人还是做动物?”他当然选人。那我说:“选做人就要学习,要学习就会辛苦就会累。要不然还是不要选做人了,轻松点不是很好吗?”他说还是选做人。我的初步目的达到了,让他建立一个认知,要做人就要接受做人条件,就要接受学习的痛苦。为了不让他太压抑,我同时告诉他:“但是学习的苦只是暂时的,就像擦“记忆球”,一开始擦会感到辛苦,一旦擦亮就不觉得苦了”。
这次洗脑告一段落,只是小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不指望他一下子改变,只能持续“洗脑”!
昨天英语班的老师是外教,可能被我们家孩子的“顽劣”行为触怒了,无法平复情绪,于是今天向孩子妈提出让我们退学。我没有太纠结,反倒觉得这样也好。今天早上听罗胖子说到:“做错事不要紧,可以得到原谅,但失去了信任却很难修复!” 我想就算说服老师继续收留我们家孩子,但带着不好映像继续下去,老师的教学效果和孩子的感受都不会好,倒不如作为一个给孩子的教训,让他承担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学英语还有很多途径,我并不担心。
孩子他妈为这件事,情绪变得很不好,担心起孩子以后上小学还这样可怎么办。这有点疆固型思维倾向,认为孩子现在这样,以后也会这样……转换为成长型思维,人随时都有条件改变自己,只要他想改变的话。很多时候,人都是心里非常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但就是不想改变自己,特别是别人给你提出改变的建议时,改变意味着自我否定,人都会本能地抗拒,所以大人都如此,更何况是一个认知能力不足的小孩呢。
虽然有随时可以改变的可能性,但是拖得越久,改变的代价会越来越大。我也有点担心他将来进入小学时产生恶性循环,还是有必要及时给他纠偏。
孩子他妈问我:“到底过去的什么行为导致孩子今天这样的行为模式?”孩子的行为表现,背后一定有深层次的原因。孩子出生到现在,除了一些动物本能,其他基本是白纸一张,后天的“这些程序”都是生活中安装上去的。我在想,我也经常给他”洗脑“,怎么就改不过来?思考过后,大概发现一些原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1、为什么会畏难,不耐挫?
我们家孩子的生活环境,太容易得到满足,不需要努力,就可以得到很多满足。一旦遇到那些要努力,感到辛苦的事,马上不适应了,本能地不做那些事,选择不需要努力的事。比如,贪玩、玩具多、爱看动画片,这些都是在家里轻易可以得到的满足,不需要努力还很爽的事。似乎就没有什么事是需要他经过努力才能得到的。习惯成自然,一旦有了这种思维惯性,遇到学习这样的需要努力的事,他就会觉得不正常,不喜欢。如果老师的教学有趣还好,无趣那一定表现为反感和抗拒,这也许就可以解释他在兴趣班的表现。
如果帮他改:在家里就让他习惯通过努力得到满足。除了一些他自身能力受限的事,比如烧饭、外出上学,其他需求都需要他付出努力。比如,想吃饭,自己盛饭;想吃零食,做点家务;想买玩具,要用好的表现来换;想看动画片,要弹琴、读书、学英语来换。总之,要给他创造“努力”的机会,在满足他的要求之前,先问问自己,他到底努力过了吗?在家里能习惯通过努力去争取想要的,到外面才能同样适应。
2、为什么以自我为中心?
他把自己作为中心,因为我们把他作为中心对待。吃饭明明是他自己的事,我们当成我们的事,怕他饿了,他不吃,我们给他塞;不在餐桌上吃,就追在屁股后面塞,是不是就像月亮(我们)绕着地球(孩子)转啊?连“饿”这样的基本生理感受都不需要他自己感受,而是由我们帮他“感受”,他对自己的感受都不足,又如何去体谅他人和环境呢?我们越以他为中心,他越以自己为中心,越不在乎围绕着他的人。
孩子他妈告诉我,孩子说只听爸爸的话,不听外婆和她的话。这里一部分原因是家里把我定位为权力核心,动画片的生杀大权掌握在我手里,所以孩子屈服于此。但是我自身觉得是我对待的他的方式带来这样的结果。我不把他作为中心,他得绕着我,我允许他不绕着我,你自己去玩,如果你要绕着我,就要按照我的轨道(规则)绕。要看动画片,就要弹琴,不弹琴,就不看动画片,这就是一个轨道,我就放在那里,你上不上我的轨道自己决定。
如何帮他改:不在以他为中心,我们自己成为中心,定下轨道(规则)让他来绕。比如,吃饭的时候,饭菜放在那里,自己来吃,吃多吃少自己决定,不按轨道走,就会饿,饿了自然会重回轨道。上学,我们只负责按时给你准备早饭和送你去,时间自己控制,到时间不上我们的轨道,迟到的后果,他自己承担,被老师同学笑话几次迟到,我想他也就主动上轨道了。归根结底,不是我们绕着他,让他来绕我们。
在孩子的成长路上,一定还有很多的艰辛,我们应该做他的支持者,而不是代劳者。我们的孩子有很好的潜质,是可塑之材,在他可以自我塑造之前,他的现状其实是由我们大人塑造的,希望他将来成为雄鹰,现在就要用雄鹰的方式养他,要狠狠心让他自己去飞,否则羽翼何以丰满?像金丝雀一样“禁锢”他在笼子里,其实是在害他。总有一天他要成为雄鹰展翅,我们只需在他羽翼未丰满前给他一个避风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