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的困境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阅读笔记之七

沙陀和契丹的战争已经接近尾声了。沙陀的李存勖距离承继皇位还差一步,契丹的阿保机距离契丹的中原梦也还差一步。所有距离梦想和妄想的脚步都停留在这一片称为幽州的地域上。

从草原上呼啸而来的契丹骑兵,对视着打开中原的关隘,而若能守住门户则能实现一统华北的精锐也在对面磨拳擦掌。之前一城一地的战争已经让双方厌恶了,是时候解决了。

在解决完契丹内部的政务后,阿保机准备亲征,而李存勖也决意驰援。

在这一段黄河以北的战争中,是我在阅读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中精彩的一节。我很难想象在这一段历史中,不同民族的人在我认定的中原地域绞杀在一起,而参与的却是沙陀、契丹等不同族群的人,契丹从草原崛起,从唐朝的衣钵中学习,沙陀继承了唐朝的认同,扛起了唐朝继任者的大旗。而真正的唐朝已经在中原消失殆尽,却在另一地由他人扛鼎。

由朱全忠和李克用,再到阿保机,交互的征伐持续了十几年之久,攻城占地或掳夺人口。而本书的作者在花费几个章节笔力之余,对于历史资料的采撷有了一段自己的看法。而这些看法根源在于对汉文的质疑。

如果从不同的历史资源中,对同一段历史相互印证的话,历史记录的优略就能分辨出来。但是作者的这一段,是质疑汉文、汉语的表达中的虚假表达。

作者是这样评论的:“大凡文献史料,尤其是由“中华”文明不断制造出来的汉文记载,充满了惊人的表现力.........汉文文献的可怕性,无可比拟。欲加以美化、圣化,则极力粉饰;欲加以贬毁、污蔑,则竭力丑化。很大一部分原因大概在于汉字这种具体性、传达性过强的文字多具有的技巧吧!”

作者这样说,是基于对不同史料的分析而探析根源的总结。读到这一段,我不由的想到陈丹青先生在星加坡的一篇演讲,其中着力也是谈及汉语的困境。汉语,在港澳、在台湾、在海外,在大陆是不同种类的语言。所谓的乡音和母语,未必是一统的。

我想:这是也是中文的困境。对于我们最熟悉的语言,如果打开视野去看,去聆听的话,我们可能会看到自己错愕的脸。以及无所适从的语言。是笑话,也是现实。

语言的国际化之路,和历史也是一脉相承的。在大陆能听到的汉语,越来越像战斗的号角,而不是生活的物件。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文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