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老师到底是怎么了?

这些年,老师到底是怎么了?_第1张图片

“近年来,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频繁曝出关于教师虐待幼儿、性侵犯、招生腐败、弄虚作假、剽窃作弊等丑闻,引起公众对教师道德的关注与反思。有些教师急功近利,唯利是图;有些社会意识淡漠,逃避责任;有的重视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等。”

在中国,做为被称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自孔子伊始,教师做为一种职业,就与崇高二字挂上了钩。

我们经常调侃老师的言行,为什么会引起轰动?

本质上就是因为“崇高”二字。崇是推崇,高是高大,合起来就是“推重高大”,这是新华字典里的解释。

与之相比,我更喜欢它的美学意义。

古罗马时期有本书叫《论崇高》,作者就是一位老师,他说:“人天性好追求崇高,崇高的目的不再于说服听众,而在于使听众感奋。”

这一点就是老师本质上职责,除此之外,他说:“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所以,老师与学生最好的关系就是两个心灵在某时某刻契合了,比如著名的“孔子与点”的故事。

学生在那一刻感受到了巨大的精神振奋,此时学生在心理种下的种子就是他今后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的一个因素,当然这不是决定的,而是一个理由,一个学生将来成功或者失败的理由。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我以前的老师如何如何,他都那样,我为什么不能呢?于是,责任在这句话里被拉大了,这就是老师这个职位的最显著的特征。

通常我们会这样说其实是第二个开脱的理由,而我们的第一选择是父母,但是那父母就是我们一生中第一个启蒙老师啊。

我们也会常常听到这样的话:我的父母如何如何,他们都是那样的,为什么要来要求我这样?这里,责任不仅被拉大了,甚至会被会被扭曲。

所以,对于老师这个职业,宽泛的来讲,包括父母,对于责任的理解,直接导致后来他的孩子们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欧洲思想研究专家托尼朱特曾写过《责任的重负》,他认为评价知识分子的核心是责任。

所以,老师作为知识分子也体会着这“责任的重负”。

在责任之下,衍生出了勇气和正直的品性,它俩的结晶就是良知。

良知是儒家文化所谓的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所以老师常常被称为楷模,道德楷模。那既然是“常常”,那就会出现一个问题,老师应不应该成为道德楷模?

这就是那重负的来源,你是否承接住了这个社会除法律外的第二标准,甚至有些时候,道德可能在人们心中比法律还重要,它的要求更宽泛,以至于让老师有些时候活在道德的标准下变得压力很大,似乎这崇高二字是那样的高不可攀,让自己在社会中活得很纠结。

我个人认为这个标准有点过高,老师也是个正常人,是人就会有犯错的时候,如果我们单纯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去指责,你指责的是这个职业所赋予的神圣性,并不是这个人。

我常听相声,苗阜与王声有一段相声叫《上课》,讲的是一个锅炉房的大爷代课的段子,这里面就有了矛盾与槽点,即一个没有多少知识但是赏识丰富的人和老师这的职业的矛盾点,在这个段子里,就是调侃了老师这个职业的神圣性。我们发笑的点也是这个锅炉房的大爷与老师这个身份的差距性,如果抛开这个身份,那就不可笑了。


【相声】青曲社 苗阜 王声《上课》2015最新-高清观看-腾讯视频


我至今都记得我小学的班主任叫高纯洁老师,这个名字就与老师这的职业所赋于神圣性特别契合。

当时我貌似是在五年级的时候,我觉得我人生的转折点似乎都是在五年级产生的。

五年级高纯洁老师评语里有这样一句话:“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做人。”当时我对这句话可以说一窍不通,做人这件事我还并不知道它的哲学高度该怎么讲,总之当时就认为这句话可以写在任何一个学生的评语里,事实上我也这么做了个小实验。我与同学交换着看评语,果真如此。

所以当时我安心了,我说不仅是我要学,你们也一样,既然都要学,说明都缺,所以,我不担心我是那唯一一个不会做人的学生了。

至今我都记得老师说过的几句社会上的俗语话:“吃被人叫过的馍没有味道。”“一滩屎越搅和越臭”等等,基本是当时听上去有趣,现在回忆起来,依然值得告诉下一代的话,我想这就是老师的传承,它的基本内涵就是一些最基本的道德。

做老师的这一生,如果没有做出太出格的事情,那么后来学生记住你的,就是你的一两句话,一个事情,甚至一个眼神。

但是,如果做出格了呢?

比如现如今,学生们记住的是老师的耳光、老师的蛮横、老师的种种异样的行为。

老师的打人事件频频出现,老师滥用自己的权威惩罚学生等等,这些事情都是以“老师”这个崇高的主语开始的,所以,质疑声、谩骂声就在“你不配做老师”的主题下展开。

关于打人,古代的时候我们有戒尺,老师对于不听话的学生是打手心,这个东西打上去表面上看不出来,但是是真疼;现在的老师打学生,用手扇耳光,用脚踹,逼急了双方开始抡板凳等等,尤其是最近甘肃那个,能从教室前墙打到教室后墙,当时那个老师的潜台词就是:“他妈的,还有谁!”


甘肃男老师暴打7名女学生,场面暴力血腥-高清观看-腾讯视频


所以,我个人建议如果老师在某一刻觉得这个学生太调皮,可以恢复这个打手心的措施,也不至于演出甘肃老师那种“华山论剑”的气势来。

对于动手打学生的老师,他们思考问题时并没有站在是对待孩子的角度,之前我上小学时,学校发过一本书叫《家庭六讲》,有一本绿皮子,还有一本是蓝皮子的,里面讲的都是父母打死孩子的案列,当时看得我触目惊心,因为我也被父母打过,当时很担心会不会打死。

因为自古就有“棍棒底下出孝子,黄荆条下出好人”的话,但是这话是一句俗语,既然是俗语,就有不正确的一面。

所以,当时学校发这本书的原因就是让父母们在打孩子时请三思,看一看有没有另一种解决的办法。

所以,我们对老师暴力惩罚学生这一条就更不能容忍了。老师并不是孩子的父母,他对待学生的陌生感导致了这样的行为,他们没有将学生看成孩子,没有赋予以爱。

古语有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语,对于这句俗语的逻辑,便是父子的关系,作为老师,你该威严时就威严,该降低身份时就降低,不要被崇高二字框住,总是端着,那样很累。

这一点的解决方案,我在陈丽娟老师《浅谈新世纪教师的责任与担当》看到这样一条观点:“坚持博爱之心。教师又叫仁师。爱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主线和灵魂。高尔基提出过一个观点:

‘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和学生交朋友、交心。好老师要做到尊重、理解、宽容学生,要允许学生有缺点、犯错误,要通过爱来引导,而不是一味的说教和责罚。世上没有两片一样的树叶,也没有两个性情一样的学生。”

这就是降低身份,与学生将心比心。

我记得我高三时的历史老师,他是我们隔壁班的班主任,而他是个年轻的老师,年轻的班主任,他并没有老一点老师的资历与年龄差,他用的做法就是两个字——“谈话”

我曾经听他们的同学说过,他们最怕的就是这个年轻的班主任的谈话,因为一谈就是一个小时,这个年轻的老师有的是耐心,有的是时间,而作为学生的他们,如果想拒绝这种像《大话西游》里唐僧一样的苦口婆心,那他们就会自觉一点,规矩一点。

当然,方法还有很多,但更重要的是观念。

老师不必为了自己这个职业的光环而太看重而不知道怎么生活,作为社会里的家长、学生和旁观者来说,请你们站在道德高地上的人数少一些,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叫“人”,老师在惩罚学生时请多想一下,不要简单地想当然,依托“黄荆条下出好人”随意施展自己的“武功”,所以,在“老师的责任”的这个主题下,我们应该都退一步,都松一松,不要矫枉过正,错失了应该有的一种社会和谐的节奏点。

最后我想说:

老师是活在一种社会光环下的职业,在太阳底下,光明正大,是崇高的职业,每一个老师又应该珍惜这份似乎与上帝恩赐般的职业。

老师可以说是一类将个人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下,以独立的良知发言,以自己的言行影响着现实里不良的风气、纠正时代的谬误,不惜为此付出沉重代价的人。

如果你不是这一类的老师,我请你努力靠近它,你的正直与勇气,是给社会良知形成的催化剂,这也正是你的责任,

他们肩上扛着“责任的重负”,无论活在一个负责人或者不负责任的时代里,有他们的存在,国家未来的就会有希望。

老师之于讲台,我认为最好的人生文章就是你的第一次登上讲台和你最后一次登上讲台,你始终如一,在最后当你的学生用掌声欢送你这漫长的职业生涯时,那一刻,我想你是最幸福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些年,老师到底是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