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话矩阵中观照自我

从对话矩阵中观照自我_第1张图片

01

《高难度对话》工具篇讲述情绪问题时提到,人人都有情绪,我们不是在和逻辑产物打交道,而是和有情绪的人打交道。谈话论逻辑本身没有问题,问题是讲的时机不对,因为情绪之上谈何逻辑。

虽说懂点逻辑学有利于人们去认识问题思考问题,但是当我们激动的时候、有压力的时候,逻辑算个P,情绪才是王道。这是生而为人不可逃避的原罪,所以我们不能躲避不能忽视,而应该直面这个控制人心的怪兽。

那么问题来了,所有的情绪都是一样的吗?每个人在同一事件中产生的情绪、表达的情绪是相同的吗?肯定不是,因为人和人不一样啊!

作者迈克·贝克特尔在书中分析了人们的对话矩阵,这是这本书第一个让我感到有收获的地方。前方高能,请注意!

作者结合两种类型的人和两种类型的反应来探讨情绪问题,当沟通变得困难,彼此的情绪越来越激动的时候,人们的反应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愤怒或恐惧。前者的性格偏向于竞争,往往会在沟通中选择争斗;后者的性格倾向于逃离,往往会选择逃避。这些深层次的东西决定了人们在处理问题方面表现的大相径庭。

请大家先看下面这张照片,此处提醒一下,为了维护作者的著作权,我不对文章内容进行百分百引用,希望各位读者也是只用作自己学习,不要传播。多谢!

从对话矩阵中观照自我_第2张图片

从上述对话矩阵可以看出来,不同类型的人表达方式和话语需求是不一样的。

高能型的人说话快思考快,在沟通中十分迫切需要一个答案——对这种人,要温和且镇静,不要急于回应(因为急迫容易导致错误);

高虑型的人虽然言语快但是思维形成较慢,他们容易紧盯着问题忧愁而不是直指目的寻求答案——对这种人,要耐心倾听,别急着反驳(因为他们需要表达才能冷静,进而才愿意探讨真正的问题);

生闷气的人情绪表达十分激烈,但是会陷入沉默和等待,因为他们有激烈的情绪却没有成熟的意见——对这种人,需要等待(因为他需要时间去琢磨自己的想法以保证万无一失);

退缩逃避型的人很容易陷入忧虑和纠结,他们根本捋不清自己的思路,还时常陷入害怕和顾虑——对这种人,需要陪伴和鼓励(因为他需要勇气和动力去面对选择和困境)。

弄清楚以上四种表达方式,就能非常清晰的看到日常生活中矛盾产生的原因和过程。试想一下,一个高能型的人面对一个生闷气的人喋喋不休会是什么样子,一个高虑型的人和一个退缩逃避型的人商量问题会怎么样。随便拉来身边两个人放在你臆想的状况中,相信你都可以脑补出各种画面。

就是这些事实,使我们无法顺畅的沟通。因为在沟通变得困难的时候,大部分的人会下意识的关注情绪本身而不是引起情绪的深层原因,才会在一次次沟通中败下阵来。换句话说,我们很少能够直指问题的根源去就事论事,而是太容易被情绪牵着鼻子走。

02

我自己也是这样,自从恋爱结婚以来,才在和老公的磨合中慢慢地改变许多。看到《高难度对话》这一章的时候,我脑海中翻滚出许多的记忆,也在书本的指引下思考一个问题,关于我自己的“无聊”的感受的问题。

我的家族亲人都是偏内向、稳重的性格,这种性格加上生活环境的闭塞决定了几代人的生活都是一成不变的样子,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时代的发展、信息传播的迅捷我开始感到这种生活模式非常无聊,因为孩子看世界的眼光总是充满新奇的嘛。

而这种好奇心会被比我更有力量和决定权的大人打压,生活维持一成不变就继续无聊。无聊久了就会开始恐惧,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思考人生的意义,想到如果一辈子都这样过简直太可怕了。

思考得多就开始焦虑,但是没有人在意也没人引导这种焦虑。为了自我缓解我就有意识的寻找刺激,比如接近喜欢的朋友(我从小就喜欢和漂亮小姑娘做朋友哈哈:P),做平时不尝试的事(不爱交际却强迫自己去融入圈子)。这些尝试其实是尽力融入别人的生活,但是毕竟那些环境不适合我,很快就发现种种不适。

可是毕竟走出去尝试了,为什么还是不行不开心呢,接着就开始怀疑。怀疑人生有无意义,怀疑自己的性格、行为、经历和坚持的价值观。那时候的我并不懂要享受孤独,或者说即使知道要安心沉醉于性格中的孤独,但是人本能的交流需求还是希望在一些时候融入人群,寻找团体的温暖。

思考中总有想不通的事情,这时候就有恐惧的反复,还有对人生追求的无望,对梦想不达的痛苦。

以上就是有天晚上我脑子里一瞬间解开的谜团。我的工具箱里天然缺少“外向”这种工具,而我自小养成的退缩逃避的性格也让我在各种对话中都处于被秒杀的劣势。

所以,即使我老爸在他的朋友圈里也是一个高虑型+退缩逃避型的人设,但是他在长时间接收信息组织语言后可以一股脑的把他的理解和要求传导给我,而高虑型+退缩逃避型的我却无法招架。我需要时间去琢磨他说的话对不对,需要时间去捋清他的思路,需求时间去思考我的需求,更需要时间去组织反驳他的语言。但是可悲的是,他的话永远都是说过就过,我反思了很久的反驳却永远没机会对他表达,这种情绪压抑得久了,我的内耗和自我怀疑、焦虑和纠结就源源不断。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我遇到Charles先生后有了一个彻底的转变。他是高能型的人,语速快思考快决定快行动快,但是因为爱,他愿意给我时间去缓冲压力和焦虑,愿意陪我克服恐惧和顾虑,愿意听我说自己的想法,更愿意听我的话改变自己不对的地方。

平等、尊重、给予陪伴和时间,是《高难度对话》的作者迈克·贝克特尔在书中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建议,我和他在生活中一直潜移默化的践行着这些方式,让我感到十分庆幸和欣慰。

不是老爸不爱我,不是老爸多么不好,而是他从小对我的影响太深,我们形成的沟通模式非常不好却很难打破。他很难改变,所以几乎所有的责任都在我,其实这些年我自立的过程也是他反思和改变、接受的过程。

03

对话矩阵的论述让我开始彻底地明白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不同的土壤开出不同的花,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法,这就是我们要学习了、寻找“交流工具箱”中形状各异用途各异的工具的根本原因。

由大见小,由世间、天地见小我,对话矩阵是一面镜子,清晰的照出我内心的牛鬼蛇神。这是我看这本书之前未曾预料到的。

感到无聊,我相信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感受,这种无聊之中也掺杂着太多的忧愁、焦虑、没有目标、感到孤独和无力等等。虽然今天的我突然想明白了一些事,但是未来不可能一瞬间打开任督二脉奔向光辉前程,未来的我还要一步步努力。那么我,和有这种感受的你,接下来应该怎么做呢?

我认为首先要承认自己的心理需求,了解人类的生物特性(人是群君动物,需要群体的接纳和温暖),这有利于理解自己的情绪。

其次学会在孤独无聊的时候给自己找事干,自己陪自己玩。最好能够记录自我内言,清晰地表达内心感受,不要让亲近的人误解(比如觉得你冷漠和不近人情)。

最后要认识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好和不同的生活步调,努力保持好自己的步骤,慢慢学习享受孤独甚至寂寞(当然是一时的啦,极少有人一辈子一个人过呦),用这种方式这段时间去提升自己。同时要把握各种机会,在群体中社会中展示自己,寻找同类。

当你开始了解自己、理解自己,就是慢步改变自己的开始,接受孤独的内向的或者热情的开朗的自己,找到自己的长处,耐心学习提高。做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总要学着理解大环境,接受小自我,相信天大地大总有一个角落是自我的灵魂归宿。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对话矩阵中观照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