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史

对于一个从小“放养”长大的人而言,其认字史与阅读史往往是不同步的。

幼儿园开始我们就开始接触汉字,并学会将自己的名字歪歪扭扭地写在封面。那时,每日阅读的内容是那些用图画来传达大量信息的教科书。上了小学,我的作业清单上总是少不了一项:用田字簿抄写单词,并让家长签字。那时,每日阅读的内容是苏教版的语文教科书。然而,在三年级那个暑假,我终于认识到了什么是阅读。

“阿姨,这本书可以借我看一下吗?”暑假的某一天,我跟着老爸来到一个阿姨家里,闲来无事时,我相中了一本躺在衣服堆上的书。

“看吧!那是小栋的。”小栋是和我一个年龄相仿的男生,准确来说,我比他早诞生一个星期。心想,他看的书,我肯定也能看得懂。于是就这样,毫无预兆的,没有一丝丝防备的,在那个房间里头,我扭动了阅读的引擎,坐在驾驶室里去欣赏沿途的奇风异景。

“不要再看了!过来吃饭了!”从那以后,我便沉浸在书的国度里,我走在里边的异域邦土,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语,忘记饭点倒成了家常便饭。

作业少的夜晚,空闲的周末,漫长的暑假,一几一桌之上都能触摸到他们。马小跳捣蛋调皮又不失热情与正义,草房子里桑桑的善良与单纯,贾里贾梅的点点趣事,无形之中,构造着我感知世界的心灵之窗。

阅读的小车,慢慢往前行驶,拐入了一个叫初高中的小岛。

在初中的这个小岛分站,必考名著成为了我阅读的主食。睡梦里,我遇见小英子在北京胡同里穿梭;骆驼祥子为了生计拉着车大风大雨满街跑;“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应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脑海里无限循环播放。可是,当阅读成为了一件与成绩挂钩的事情,它变得不那么单纯与可爱,杂夹着灰尘的香粥吃起来不免让人失望。

那时,压力慢慢而来,青春的烦恼也随之而至。郭敬明的《夏至未至》,《小时代》,《绝迹》,看起来无用的书籍,却让我的负能量得到宣泄,让那些少年不识愁滋味之愁找到共鸣。青葱少女的矫情,伴随着一系列的心理成长变化,都在小四的书中放肆地奔流。

眨眼转入高中分站,阅读成为了一件我最渴望与向往的事,教科书辅导书之外的书成为了一件奢侈品。没有一整块的时间来享受阅读,一度出现了阅读营养不良症。这是一块遗憾的空白,细水长流却在此处险遭断流。

小车转出小岛,来到了一个叫象牙塔的地方。我估摸我的阅读营养不良程度属于中度偏高,急需补养。各种营养元素出现在了我的小书桌上,一切都需慢慢地恢复。

手机推送里“这一年我要读多少书”之类的标语扎眼又扎心,难道数量可以决定质量?极为个人享受的阅读难道也要跟“我国GDP今年排行在世界前几”那样?阅读这片纯圣的土地带上了名与利的气息难免可惜。

象牙塔里的阅读旅程也不知不觉之中走过了四分之一,慢慢地发现,阅读已经融入了骨子里,带给我不一样的心境去对待眼前的云与烟。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大厦,而在于大师。圣神得不可剥夺的阅读,不毁不灭。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阅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