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毕业六年,我是如何从一名标准理科生变为了文学硕士

我是鱼与驴,今年24岁,去年从英国研究生毕业后便回国投身于竞争极其激烈的校园招聘中,开始了漫长又漫长的职业探索之旅。在这几个月的过程中,我几乎投递了各种行业各个类型的岗位,期间也获得了一些offer,但却久久没能确定下那个“理想”的岗位。不过,也正是这段时间的求职过程使得我再次好好地思考了我从高中毕业到研究生毕业这六年以来的学业探究与社会化的过程。

我高中就读于老家( 南方一个三线城市)的一所公办重点高中的重点班,一直以来学校与老师的灌输使得我早早就确定了自己要选择理科的想法,而高中文科教学的枯燥与无味也让我丝毫没有考虑选择文科的想法。于是,我在与数理化生的题海式战斗中度过了充实却也快乐的三年。我的成绩基本维持在年级五十名左右(全年级1800名学生),曾经也拿到过年级第二。但印象中那时候的我,经常因为成绩的事情哭,似乎成绩稍微有一点点的波动都会触碰到我那脆弱的心灵。

从小学以来我就有写日记的习惯,并且一直延续至今。那时候的日记里,几乎全都是自我反省与鼓励的话语。“为了将来考上一个好的大学,一定要努力。”虽说我的家乡是在一个三线城市,但实际上我家早早就定居在了距离广州与深圳均不太远的一个经济发展还算不错的小镇上。因为一心想要在大学期间离家里人近一些,我高中时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中山大学。庆幸的是通过我的努力与高考时的超常发挥,我也达到了自己的目标,考上了华南地区的这座最高学府。

我从来没有后悔过进入中山大学。这里自由的学术氛围、国际化的视野、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都让我受益匪浅,即使我选择了一个在现在看来十分鸡肋的专业。我们中大的这个专业向来被称为全国第一,但它毕竟创建时间不长,专业性也不强,而且学科培养与现阶段行业的发展也有些脱节。抛开所学专业的问题不说,在中大求学的这四年却是我的生命真正得到了绽放与滋养的时候。

这四年的时间里,我积极参加各类课外活动,包括前往贵州支教,组织各项公益活动,参加学术竞赛,结识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与朋友。我大口大口地呼吸着自由的空气,享受着前所未有的体验与快乐。由于我所在的班级需要修读双专业,我平时的课业十分繁重,但也因此得以窥探各个领域各类学科的知识(即使广而不精)。

更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学校的公共课程与选修课程,我接触了许多在人文社科领域拥有着深厚思想的老师们。他们的人文情怀让我动容,也让我在人文作品中获得了极大的精神愉悦。此外,因为专业本身的原因,我在大学四年间跟随学院的实习项目去到了国内的许多地方,收获了许多视野的增长。大二下学期的时候,我获得了前往西班牙交换的机会,也因此进一步探究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西班牙的半年时间里,我利用空余时间游历欧洲许多国家,也在所居住的欧洲小镇上领略了欧洲传统文化与现代交融的无限美丽。

这种种的体验都是我曾经这个只顾读书做题的理科生所未曾拥有的,它们极大地扩充了我生命的容量,拓宽了我生命的广度,让我探索了这个美妙又宽广的世界。与此同时,我对人生、对生命的感知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我向来也算是一个爱阅读的人。从中学开始,我便经常阅读中外的一些小说与文学作品。虽说到目前为止,我的阅读量也不是很大,但阅读带给我生命的改变却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说大学期间在社团、活动等方面的广泛涉猎扩充了我的物理空间,那么阅读则是极大地开拓了我的精神世界。

我在各本小说中探求生命的光芒,也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我从历史中看到人类发展的规律,也见识到时间的无常;我尝试从哲学中寻找生命的答案,却又不可避免地陷入迷茫与彷徨。我在阅读中思考,从书本中不断汲取生命的养料,用以应对这平常而又充满着变数的人生。

马孔多的夏季炎热又多雨,马尔克斯串联起一个个拗口的名字,诉说着百年孤独的故事;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中,茨威格以一个当事人的身份向世界展示了历史的偶然与必然;毛姆笔下的银行家放弃了安稳又富足的生活,隐居山间只为作画,却在临终前烧毁了那幅史诗级的绝世画作。在我的阅读体验中,充斥着对人生的孤独,世事的无常,对自由与真理的向往等等话题的交叉思考。站在这些文学大家的肩膀上,我得以在这短暂的二十余年中窥探到人类几百年、上千年的共同生存困境与人生问题。我在高中之时形成的对待文科的片面认识也从而得到修正。

大学四年对人文社科的探索仅是开始,我的真正转变开始于两年前的一个决定。彼时从中山大学毕业,我暂时尚未摸索到职业道路,于是便决定前往国外留学一年,再深入强化一下自己的专业知识。而那个时候,我大胆地选择了英语文学作为进修的专业。一方面,这是因为我一直以来对英语语言的喜爱,并且我在本科期间也有修读英语作为双专业;另一方面,我对阅读的兴趣也促使我做出了这一大胆的决定。留学申请的过程是痛苦且曲折的,但好在我最终也获得了英国一所排名前十的大学的录取通知,并在2016年的9月开启了我迄今为止人生中最理想最幸福的一段时光。

如果说大学四年是广泛探索的过程,那么这短暂而又珍贵的一年则是深入体验的一年。无论是学科知识,还是人生体验,我都尽力地去挖掘,去收获。我尽力地张开全身各处的毛孔,接触着一切新鲜而又有趣的事物。我徜徉在外国文学与电影作品的海洋中,收获每一份难以言说的感动与愉悦;我在当地的图书馆做志愿者,与接近九十岁却仍活跃在公共领域的老爷爷做朋友,从他身上知晓人生道理,解析生命智慧;我在当地与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一起在学校做餐饮兼职,结交来自各地的朋友;我积极参与学校徒步社团组织的活动,走近英国南部的壮美风景;我深入当地的文化历史景点,解码这座美丽小镇的过往。一切都美好地那么不真实,可我的每一寸皮肤,每一处感官却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些美好。

2017下半年研究生毕业后我选择了回到国内,投入了国内的就业大军中。那时的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着希冀,坚信自己能在国内的就业环境中大展拳脚,广施才华。然而,接连不断校招申请的失败与来自社会端的评价,让我真正开始评估自己的能力以及我的“可用之处”。也正是在这个节点上,我才认识到这六年从理科到文科的转变之旅虽则让我逐步接近人文,触摸理想,却让我一步步脱离了“现实”与“物质”的生活。我所谓的人文情怀与综合素养似乎没法让我在重视实习与实际行业经验的招聘中脱颖而出,而我向来引以为豪的国际视野与交叉学科的培养也等同于缺乏专业性。

在就业的打击下,我开始不断地怀疑自己是不是一次又一次做错了决定,选错了道路。为什么要放弃自己的理科背景,追求一些虚之又虚的东西?为什么在自以为是的追求中丢失了对社会就业环境、对现实的认知?为什么在自以为将自己的生活越活越宽广的同时,使得眼前的道路越来越窄?一直以来,我在做每一个选择时都奉行着乔帮主在斯坦福大学演讲中所提到的“Follow your heart"原则。这篇演讲我在高中阶段听了不下百遍,直至现在都能模糊的背出来。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年的“从心”之旅似乎只是让我变得越来越“怂”。我也不可避免的要被贴上“眼高手低”、“想要太多而付出太少“的标签。当然了,我也认识到了自己很多很多的缺点,如实际行业经验不足,技术能力匮乏等等。

站在现在这个从学校毕业,即将走上社会的转折点上,我的理科生至文科生的转换之旅似乎是正式画上了一个分号。但是,无论是“理科生”还是“文科生”,这些都不过是一些片面、古板的标签。我其实只是我,一个仍在成长中的我。我试图从冰冷而又规矩的理性世界里寻找一些人文思想,也愿意冷静而理智地分析人文作品,认知社会。我渴望呼吁人文精神,社会温度,也无条件地抵制感情的过度泛滥。

通过简短回顾,我更希望将这一六年看作是雏鸟破壳而出,长出羽翼,并遭遇风雨考验的过程。高中毕业六年,我是如何从一名标准理科生变成了文科硕士。这个命题本身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是如何变为了现在的我,又将如何通过不断调整与适应,迎接更多未来的挑战,变为更好的一个我。社会是一座更为复杂的大学,人生更是一场漫长又漫长的马拉松。过往的成就也好,失落也罢,这些都不过影响到我的现在。我需要做的是从过去的缺憾中汲取经验,注意仰望星空的同时也要脚踏实地,好好把握现在,未来值得更好的努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中毕业六年,我是如何从一名标准理科生变为了文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