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 什么是分子人类学?
「人类多地区进化说」之所以难以成立,除了古人类化石存在断层以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这一说法,不符合基因遗传学的常识。
接触过最基础生物学科的人,应该都知道,大自然各种生物划分类别,最小的类别就是物种。区分物种的标准,就是相互之间有没有生殖隔离。
所谓生殖隔离,就是两个物种之间无法交配产生后代,或者即便交配产生了后代,这个后代也无法再生育。
典型的例子,就是驴和马,两者可以交配生出骡子,但是骡子却无法生育。再比如狮子和老虎,可以生出狮虎兽,但是狮虎兽却和骡子一样,无法生育后代。
至于狮子和豹子、人类与猩猩、猫和狗,诸如此类,更直接是无法产生后代。
之所以会出现生殖隔离,在于两个物种之间的基因出现突变、重组等等。简单来说,就是基因出现大的分化,分化到两类基因之间无法配对。甚至分化到两类基因之间,无法产生配对的机会。
说了这么多的生物学名词,可能没有生物学基础的人,已经看晕了。
简单来说,生物之所以出现千奇百怪的样貌,全都是由细胞内的基因来决定的,比较洋气的名字,叫做DNA。基因的本质是一个个遗传片段组成的双螺旋序列(物质基础是脱氧核糖核酸),序列再组合成一对对染色体,一对对染色体,再组合成基因。
除了单细胞生物外,很多生物都是有性繁殖。简单来说,就是两个个体,各自拿出一半的基因,组合到一起,形成新的完整基因,也就是一个新的个体。
比如植物拿出的一半基因,叫做花粉。动物们拿出的一半基因,叫做精子或卵子。
只有当两半基因非常相似时,才有可能配对成新的基因。比如,染色体的数量起码要一样,数量不一样,根本不可能配对成功。人类基因染色体有23对,黑猩猩基因染色体有24对,两者各拿出一半,23条染色体和24条染色体,你说怎么配对?
也有染色体数量不一样,但配对成功的,比如驴是31对,马是32对,两者结合成的骡子,染色体是31对零1个,63个。但是等骡子再生育时,63个染色体,无法拆分成一半了,自然也就无法生育了。
有很多物种,相互之间生殖隔离,分属两个物种,但在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年前,却拥有共同的祖先。时间和地理分隔,可以让基因染色体发生巨大的改变,无论是数量还是状态,最终导致两者之间分道扬镳。
如果按照「人类多地区进化说」,黄种人是亚洲本土猿人进化而来的,黑种人是非洲猿人进化而来的,那么两者之间的地理分割,至少也有几百万年的时间。就算按照直立人来算,直立人诞生也有180多万年。这么长时间的分隔,还会让他们相互之间,没有产生生殖隔离?以至于今天全世界的人类,都还可以互相混血,没有分化成不同的物种?
但是,物种分化的时间没有统一的标准。最短的,可以一千多年,长的,也可以达到几十万年以上。
单凭时间,并不能肯定,智人与直立人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只能说分隔100多万年的时间,生殖隔离的可能性极大,而生殖不隔离的可能性,极小。
那么既然凭借时间,无法判定智人与直立人之间存在生殖隔离,那又凭什么说,黄种人不是本土独立起源的呢?
一个与生殖隔离有关,和人类基因更有关的学科,能够解决这类问题。
这门学科,就叫做分子人类学。
简单说,分子人类学,就是通过检测现有人群的基因,来判断哪些人群相互之间血缘的远近。
说到人类基因,就需要谈谈人类基因的特点。
人类基因有23对染色体,这个在前文也提到过。这23对染色体中,有22对是常染色体,负责决定人的骨骼形状、样貌,以及其他各种生理特征。甚至人的先天性格,也是由这22对常染色体中的某些部分决定的。(这难道就是物质决定意识的最佳证明吗?)
剩余的一对染色体,是性染色体,其一为Y染色体,其二为X染色体。之所以叫性染色体,是因为人的男女性别特征,就是靠这对染色体来决定的。
当一个人的性染色体是YX组合,那就是男性,是XX组合,那就是女性。
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相比,它的遗传比较稳定。尤其是Y染色体,很固定的由父亲传给儿子,再传给孙子,一代又一代,除非没有男丁出生,否则绝对不会缺席。
这一点上,女性的X染色体就要稍微逊色一点了。因为女性需要两个XX染色体,这其中一个来自于父亲,一个来自于母亲。而当她继续繁衍后代时,只能把其中一个X传给自己的儿子或者女儿。
这也就意味着(中间推导过程略微复杂,就不需要读者费心了解了),一个男孩的X染色体,有可能来自于自己的外公,也有可能来自于自己的外婆。而一个女孩的X染色体,那来源就更复杂了,既有可能来自于自己的外公、外婆,也有可能来自于自己的奶奶。
相比Y染色体固定的父系传承,X染色体的传承是既不父系也不母系,比较复杂。而其余的22对常染色体,就更复杂了,它可以随机的把基因的一半遗传给自己的后代。
(以下推导过程略微复杂,没有兴趣者可以略过不看)无论是父亲母亲,她都会从祖父祖母(或外公外婆)双方那里各自遗传到1/2的基因。但是当父母再传遗传给后代时,因为是随机取半,所以并非是把1/4的祖父(外祖父)基因和1/4的祖母(外祖母)基因传给孙辈。孙辈遗传到的祖父基因可能会比1/4多,也有可能会比1/4少,祖母基因、外公基因、外婆基因,也是一样。
也就是说,常染色体遗传更加不固定。那么,类似于Y染色体固定在父系中传承那样,固定在母系中传承的基因,到底有没有呢?
还是有的。除了细胞核基因,细胞质中的线粒体也含有基因,叫线粒体基因,洋气一点,叫做线粒体DNA,再洋气一点,叫做mtDNA。
线粒体会通过女性的卵细胞传递给后代,男性的精子却并不携带线粒体,自然也就不携带线粒体DNA。
因此,女性的线粒体DNA会按照母系一直遗传下去,而男性的的线粒体DNA来自母亲,但不能遗传给后代。
一个是严格按照父系传承的Y染色体DNA,一个是严格按照母系传承的线粒体DNA,不妨把它们称为父系基因和母系基因。
有了父系基因、母系基因,接下来的工作就交给分子人类学。
分子人类学分析人类基因,采取的方法,叫做STR基因位点分型检测法。
又是一个拗口的专业名词,其实含义很简单。基因是由染色体组成,而染色体又是一个个基因片段排列成的双螺旋序列,那一个个片段,就叫做基因位点。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染色体就像自行车链条,基因片段就像链条上一个连一个的链条节片。基因上的链条节片,就是控制人类生理特征的关键。
而单个基因片段上,会出现2~6个碱基组成的序列,又叫碱基序列、核心序列。碱基序列会串联起来,在基因片段上重复排列,形成宽窄不一的条码,与日常可见的商品条形码类似。
这就相当于,基因链条分为一个个链条节片,而每个链条节片上,都有碱基序列排成条形码形状。这个条形码,就叫做STR基因位点,在这里,也可以戏称为基因条形码。
染色体(基因序列)——自行车链条
基因片段(基因位点)——链条节片
STR基因点位(基因条形码)——链条节片上的条形码
一个人体内所有的基因,在同一个片段,条形码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人,在同一个片段,基因条形码的形状可能一样,也可能会不一样。单凭一个片段,无法判断出两个人之间是否有亲缘关系。
但如果把两个人各自基因中,相同的16个基因片段拿出来对比,就可以通过条形码,判断出这两个人血缘的亲疏,据说判断父子关系的准备率高达99.99%,接近百分之百。
亲子鉴定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同样研究人类族群基因关系的分子人类学,一样用的是这种方法。只不过,分子人类学侧重于检测父系基因和母系基因。
检测父系亲属之间的基因(所有染色体)条形码,就会发现,兄弟之间有相同的部分,父子之间也有相同的部分,祖孙之间也有相同的部分。兄弟之间相同的部分,包含父子之间相同的部分,父子之间相同的部分,又包含祖孙之间相同的部分。
打个比方。我们把基因条形码编号从A到Z,祖父的基因条形码传给了父亲,父亲在B点发生了基因突变。父亲再传给两个儿子,大儿子在C1点发生了基因突变,二儿子在C2点发生了基因突变。
不管怎么突变,两个儿子和父亲都含有共同的AB段条形码,而祖父、父亲和两个儿子,都含有共同的A段条形码,只要往上追溯,都能够找到更早的共同的祖先。
以上所讲的情况,包括了Y染色体和常染色体,而实际上,单纯的Y染色体,突变的概率要小的多,突变需要的时间也要长得多,大概需要几千年才会突变一次。
也就是说,只看常染色体,即便是双胞胎兄弟,相互之间的基因也会不一样。但是只看父系基因(Y染色体),可能连续几十代的父系祖孙,他们的基因都是完全一样的。如此一来,就能推导出更早类型的父系基因出现的年代。
200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昂德希尔就利用这种分析法,发现人类男性的父系基因,全部遗传自6~9万年前非洲的同一个祖先。这位祖先的Y染色体被称作「染色体亚当」。
当然,作为汉人,你把他称作「染色体伏羲」,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不过最新的一些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研究表明,染色体亚当/伏羲的时间,可能要比9万年更早,大约在18~20万年前。
母系基因的分析方法,也是一样,而且发现的更早。
1987年,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瑞贝卡·卡恩和艾伦·威尔逊,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的研究结果表明,全球人类母系基因具有高度相似性,平均差异率只有0.32%左右,而且全部遗传自15~20万年前非洲的一个共同祖先。
这位祖先也不例外,她的线粒体基因,被称作「线粒体夏娃」,当然,你也可以叫她「线粒体女娲」。
同样,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大卫·波兹尼克和他的小组又有新的研究发现,他们分析计算出,父系共祖出现的时间,又变成了12万~15.6万年前,母系共祖出现的时间,变成了9.9~14.8万年前。
现代人类父系母系的共祖已经确定,「人类多地区进化说」也不攻自破。
不过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父系与母系共祖的时间并不是完全确定,两者都是在前后几万年的范畴内,甚至不同的研究之间,父系共祖与母系共祖出现的时间相差几万年。
如果真的相差了几万年,人类又怎么会是这两个祖先的后裔呢?
下节继续。
-END-
本文为寒山忆雪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作者。
看更多历史文章,请关注公众号 寒山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