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谈写作,才能写出好作品

“你们要想象,任何的表面,都是内部肌体向外延伸道极致的表现。一切生命皆从一个中心生发,而后由内到外,发芽、开花。”

                                                                       ——罗丹

谈到艺术,我原本并没有很多发言权。在我看来,音乐、绘画、书法、设计才是艺术,是需要相当积累才可以理解和创造的。而艺术常常与美联系在一起,因美产生共鸣,这么看,艺术是一种沉淀后的情感展现。

语言通常被认为是“工具”,通过声音或文字传达信息,获取信息是目的,而语言本身仅作为载体。当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例如:诗歌、戏剧、小品、辩论....语言本身才凸显出其“艺术”的一面。

最近刚刚听过一门前卫的英语语音课,把语音和音乐、重读和情绪联系到了一起,突然意识到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音乐演化而来的艺术。

音乐有高低音,通过不同的旋律表现出不同的情绪。而语言通过平仄、顿挫的变化,也有了灵气,传递了信息,还体现了说话人的感情,甚至展现出了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如果单单是把语言当作一门课程来学,那么一定是损失惨重的。你难免将其看作是一种单调枯燥的大量重复练习,不会享受到任何乐趣,但如果想象成音乐呢?

每首曲调的长短、高低、 是欢快是沉重都由你自己谱写,是即兴的,你可以随心谱写,由着自己的心唱出来,你心底的音乐随着语言说了出来。

虽然北方语言不似南方方言那般轻柔,但北方的一些民族,如蒙古或新疆,天生就是能歌善舞,眼波灵动的民族,他们的语言就是音乐,眼神中流转的也是音乐。

若把语言比作音乐,如果是作为热情的爱好者而言,我们不会在意音符是否是唱的足够饱满,音准是否专业,我们更在乎的是自己如何表现这首歌,如何借由这首歌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如何唱的更动听,更有感染力。

同理,放下我们对音准的吹毛求疵,放下急功近利的沉重负担,像感受音乐一样感受语言,感受每个发音,感受每次气流的流动,就像欣赏一首歌,欣赏一门艺术一样。不求像大师一样的精湛完美,仅仅陶冶自己,愉悦自己,也是极为美妙的。

再来谈谈写作与绘画。

《小说课》中所说,“除了水面上还有水面下的对话”。最擅长写对话的海明威也是“冰山理论”的最佳典范。

“冰山理论”意指冰山的密度比海水小,所以水面上看得见的冰山只有八分之一,其余八分之七全部潜藏在水面底下。“水面上的”只是表面意思,其引申意在海面下,没有说尽的文字,是留白,是遐想。没有这些欲言又止,画面太过膨胀的,再美的景色也容易让人审美疲劳,心生倦意。

写作中对人物外形、性格、对话、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渲染出了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看似寥寥数笔散落一地,有心串联起来,便明白意义全在其中。

孤立地看待每门艺术,决然想不到各门艺术早已盘根错节地联系在了一起,通过不同根系的滋养,培养了我们对艺术、对美的感悟。没有各分支源源不断地供给养料,艺术之树如何生发出一枝枝伸向天际的枝桠。根愈加粗壮、繁盛,枝干就愈加茂密,艺术的果实才愈加鲜美。

多接触一门艺术,就多积聚一丝养分和精华。只有打通艺术间的脉络,才能创造出独特的作品。

写作,如果仅仅对着电脑敲字,敲出来的也只是字,少了灵魂,少了生活气息,少了艺术气质。不把写作当成写作,而当成众多艺术门类中的一种,更多体验,集百家所长,才能让艺术的敏感带我们走向更远的未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谈写作,才能写出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