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海外志愿者的念头是在两年前大一刚入学的时候萌发的,当时在学校宣传栏的海报上看到“世界很大 不如去闯”时,突然有“一见钟情”的感觉,心底的某种渴望一下子喷涌而出。
最初想去做海外志愿者单纯是觉得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还很浅,从小一帆风顺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一个二十岁依然涉世未深的孩子。而我不安分的性格导致我厌倦了这种只需要惯性就可以一直往前的生活,中国的“高墙林立”也让我对地球另一边的真实生活愈发好奇,希望自己可以亲手撕掉所谓的标签看看背后真实的世界。
决定出发之前,经历了期待、迷茫、怀疑、担忧,却最终敌不过心中的执念和渴望,背起行囊,一个人辗转二十多个小时的飞机,在明媚阴冷的晨曦中站在了另一个半球的土地上。
回国已经两周了,偶尔还是会梦见那座罗马尼亚小城,那条来回走过无数遍的中心大街,那群相互扶持一个多月的志愿者,那座承载着希望和泪水的孤儿院……而醒来之后一阵失落,那里俨然成为了我的第二个家。
与东欧国家的初次相遇
对于罗马尼亚,大部分人都听说过,而了解的人却很少很少。这是个传统的东欧国家,超过80%的人信仰东正教,教堂随处可见。这是一个友好的国家,不管什么时候,司机都会主动停下车给行人让行。这是一个悠闲的国家,每到周日,街上的大小商店都大门紧闭,好像瞬间空城,什么都阻挡不了他们去享受生活的心情。这也是一个很随性的国家,没有学生证也可以买学生票;国家的国旗可以更改比例;有一次我坐火车车票被吹走了,列车员在检票时只是对我微笑而没让我补票。
说起罗马尼亚,很多人都会想起“吸血鬼”,这里是“吸血鬼”的发源地。其实除了因德古拉而出名的吸血鬼城堡外,罗马尼亚还有很多值得一看的风景。虽然罗马尼亚经济居于欧盟垫底地位,但这里淳朴的民风和独特的气质都让我对她充满好感。
我所在的项目城市是一座典型的欧洲小城,一座座五彩缤纷的小房子看得让人着迷。这个城市很小,小得花两个小时就能走上一圈。但非常安静,精致。亚裔面孔在这里显得格外新奇,走在街上经常会有当地人跟我们打招呼“ni hao”,“I love China”.
流浪民族“吉普赛”
在罗马尼亚有一个特殊的种群,吉普赛人,以流浪为生,据说欧洲人对他们都很排斥,因为吉普赛人大多以偷窃乞讨欺诈为生,居无定所。吉普赛人在人群中格外显眼,他们有着自己的服饰,大多花花绿绿,不愿意融入主流社会。
我对这个流浪民族的生活状态颇感兴趣,但因为他们大多英语不通,而且不希望外人接近他们,原本打算采访和探索他们背后的经历也只能作罢。每当在商店门口看到乞讨的吉普赛人,在餐馆里遇到直接到餐桌前索求食物的小孩,以及想到那个一路跟着我,用听不懂的语言解释自己很饿,眼神里充满无奈和渴望的小男孩,心情都很复杂。一方面怜悯他们潦倒的生活,另一方面又怀疑他们是不是根本没有做出过努力去改变这样的生活。他们曾经和犹太人一样在二战时期受到迫害,惨遭屠杀,流浪在中东欧各国。但一直到现在都深受歧视排斥也是因为他们不务正业坑蒙拐骗,这几乎是整个民族的通病。果然不想活在歧视链的底端还是需要整个民族的富强。
“我爱中国” & “iubesc românia”
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我爱中国” & “iubesc românia”是我们互相学得最多的两句话。遥远的东西方文化在这一刻相互交融。
我们的项目主要分为两部分,一个是给当地的中学生上课,类似于文化交流;另一个是到当地的孤儿院,陪孩子们玩,教他们一些简单的内容。
在中学上课的内容是有关中国文化的。其实这个过程不仅是给他们传播中国文化,我也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开始站在外国文化的角度上重新审视了中国文化,也对中西方的差异有了新的认识。
这一个月里我们讲了中国饮食,中国传统节日,十二生肖,中国的婚恋观,中国的高考制度,还教他们写毛笔字,唱中文歌……看得出来他们对半个地球外的神秘东方文化很感兴趣,带过去的剪纸和书签他们爱不释手。有几个学生还拉着我让我给他们解释书签上的古诗词是什么意思,京剧里面的各个角色代表了什么。那一刻除了欣慰,其实也有很多遗憾,遗憾自己事先没有了解更多这方面的知识,没有对自己的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只能简单地给他们介绍。
当看到他们握着毛笔一笔一划地写下中国字,听着他们在反复地练习后终于唱出了中文歌的时候,真的由衷的开心和自豪,自己祖国的文化能被他们所喜爱和认可。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给他们介绍中国学生大学前的成长阶段时,说到在中国早恋被视为洪水猛兽,他们纷纷表示惊讶和可怜,在他们的青春里,谈恋爱只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我也没办法评判孰优孰劣,毕竟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
孤儿院——被忽视的成长
上课以外的时间,我们会去孤儿院陪孩子们。
孤儿院坐落在离市中心很远的一座山上,从我们的住处出发,需要步行半个小时到公交站、坐十多分钟的公交再走二十分钟的山路才能到达。这就像一个与世隔绝的大本营,一个远离喧闹的疗养院。其实这个孤儿院里的孩子大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孤儿,他们有些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被送到了这里,有些是因为遭遇家庭暴力而被政府送了过来。
初见他们,是在一个下雨天,他们穿着不太合脚的鞋子和不太合身的旧衣服在孤儿院的空地上奔跑玩耍,这是孤儿院里面唯一的一处户外活动场所。那边的孩子从四岁到十八岁不等。他们不怯生,热情地和我们打着招呼,跑过来拥抱我们。
每天和他们一起打球踢球、玩滑板、玩绳子、折纸。或许他们的童年没有手机,没有iPad,没有崭新漂亮的衣服,玩的都是别人捐赠的玩具,简单得随处可见的玩具,或许他们曾经经历过被父母遗弃的伤痛,但现在,展现在他们脸上的,是和普通孩子相同的纯真的笑容。
但也会有一两个孩子躲在角落里,一个人安静地坐着,眼神迷离空洞又有点警惕,上前和他们聊天也只是机械地点头摇头。我不清楚他们以前经历过什么,或许这个小小肩膀的背后是一些连我都承受不了的故事,他们曾经受过的伤害让他们下意识地保护自己。还有些年纪偏大的孩子已经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但生活态度都趋于消极,其中一个女生还经常通过自残来减轻心理负担。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更多的人可能是面对着一个支离破碎的生活和迷茫的未来在苟延残喘。
欣慰的是,孤儿院里的设备都很齐全,地方政府也有相应的政策来支持他们上学,其实欧洲的孤儿院在物质条件上都算很好的了,但对于这些曾经被伤害过的孩子,心灵上的寄托和治愈才是最重要的。
孤儿院里的孩子英语水平普遍不好,大多数几乎一点都不会说,和前面市区里的中学生差距很大。想和他们聊天时,只能通过一个英语比较好的男生做翻译,或者通过手机翻译软件来勉强交流。但从他们的眼神当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我们的好奇,对外面世界的渴望。每天孤儿院项目结束后,孩子们都会抱着我们,说着see you tomorrow.
世界很大,青春不长
我们项目有来自14个国家的28个志愿者,所居住的宿舍就像一个地球村,每天都充斥着各种面孔。和巴基斯坦的男生一起做饭,和阿尔及利亚、希腊小哥一起打乒乓球,跟着巴西、摩洛哥女生一起唱歌跳舞,和土耳其小哥聊在土耳其的经历,听印尼小哥作曲弹吉他,这短短的一个月也让我对世界各地的青年学生有所了解。即使最开始因为生活习惯不同而互相不适应的志愿者,最后也学会了如何去尊重别人的文化和生活习惯。
周末没有项目的时候,大家会约着一起到临近的城市玩,最后也算是把半个罗马尼亚都绕了。一直都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很多风景,都需要自己亲眼去看,才能感受到有多么迷人和震撼;而很多偏见,也只有你亲身去经历了,才会被打破。
这一个多月的经历告诉我,做海外志愿者的意义并不局限于能给当地带来多少改变,也不一定要去改变世界,而在于对这个世界有更清晰的认识,这个世界是有血有肉的而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很庆幸自己在二十岁的时候鼓起勇气做了这个决定,拥有了一段奇幻有趣的罗马尼亚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