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监会发布的《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这意味着中国投资市场要比肩欧美发达国家,股民炒股在中国也有了准入门槛,或被券商警告,或者被劝退。这到底是对股民的保护还是驱逐?
曾经那句“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现在变更为“股市有风险,入市有门槛”。股市究竟是天堂还是地狱?现在已经不重要了,制度要求那些可能会遭遇到地狱般感受的人,离场。具体办法如下:
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必须同时满足下列两项条件,才能算作专业投资者:
(1)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或者最近3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
(2)具有2年以上证券、基金、期货、黄金、外汇等投资经历,或者具有2年以上金融产品设计、投资、风险管理及相关工作经历,或者属于专业投资者的高级管理人员、获得职业资格认证的从事金融相关业务的注册会计师和律师。
监管部门势必是想把股市从市井市场打造成为一个高端市场吗?
所以,高端市场的构成是需要专业投资者的。而专业投资者,必须满足以上两个条件,少一个都是普通投资者,都需要接受投资者适当性要求。
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的条件中,据说金融资产排斥了不动产,它只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及其他衍生产品等。
最近3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这代表着三年的月平均收入需要达到4万多,如果高端指的是有钱,那么这真的是高端人的游戏了。
排除500万以下或者3年收入不低于50万元,是依靠什么标准?有什么理论依据?怎么测算出来的这个值?究竟暗含什么道理在里面?为什么不是499万或者其他值?如果金融资产从500万元,市值缩水到450万元,也得接受投资者适当性要求吗?
是不是专业投资者之所以专业,就是因为不需要问出以上的问题,自己就能够得到答案,能够自己推算出其中的答案,看来作为普通投资者果然不成。投资属于高智商的脑力活动,只能属于已经证明了自己是高智商的人参与。想进来当韭菜或蛋白质粉,投资市场不需要,因为他们会拉低股市的水平,投资市场需要通过智慧的博弈赢得利润的投资者。这段话,显然有一种吃酸葡萄的感觉,没办法,谁叫我们大部分都是普通投资者呢!
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一片好意,不希望不成熟的投资者在股市里被他人收割,但怎么都觉得这种规定很奇怪。感觉很粗暴,就像某些粗暴的家长,看到孩子出门玩耍时,回来后总是伤痕累累,然后对其禁足,规定以后不允许出门玩耍,以免被他人欺负。
家长并没有了解事情的原因,去帮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告知孩子应该去哪里玩,现阶段的实力水平应该跟谁玩不吃亏。家长有多少精力时刻看着孩子,小孩子为了出去玩耍,会不会使用更加危险的方法逃离家长的管制,而且在吃亏后,更是不敢回家打报告。监管制度出台后,究竟是谁得利?是不畏惧监管的人和那些钻监管空子的人?为此,监管对投资者,是不是应该先花精力对其教育,然后再管理。
有什么值得参考的管理机制吗?
据悉,前日中国证券业协会近期向多家券商发布《证券经营机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实施指引(征求意见稿)》,指引对投资者进行了五类划分,对产品或服务也进行了五类划分。其中,投资者按其风险承受能力由低至高至少划分为五类:即保守型、谨慎型、稳健型、积极型和激进型;产品或服务按风险等级从低到高划分为五类:即低风险、中低风险、中风险、中高风险、高风险。
通常证券公司做风险测评,都是投资者自己按照测评卷进行测试,得到的测评结果并不能说明投资者的风险承受度,因为这些试卷主观性太强,跟自己的实际情况不符。真正的测评至少是精神承受和现实承受两方面的综合结果,精神上是个激进型,现实中根本就不允许他激进。所以,对投资者的划分还需要更多的大数据支持。
产品和服务等级,划分的依然粗犷,数据依据不够。按照该指引(征求意见稿)规定,A股、B股、新三板创新层挂牌股票均纳入“中风险”,属于第三档风险等级,匹配投资者类型为稳健型、积极型、激进型三类。
新三板从目前的市场来看,风险划入“中风险”显眼等级划低了,应该先划入高风险市场中。既然投资者有考核门槛,那么股票市场也应该有进阶门槛机制,把那些没有经过市场检验的股票,都放入高风险机制里,通过检验后进阶稍低风险的市场,然后经过层层考验最终进入低风险市场。
在不同的风险市场里,允许与之适应的投资者做出相应的投资,比如承受力是保守型的投资者,只能买低风险优质股票市场的股指。而现在的《投资者征求意见稿》,真的意味着将来有相当部分股民要想炒股,就必须接受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检测,若不能获通过,则不能炒股。
除了以上某些自说自话的部分,再说句风凉话,希望股民可以把监管机构的政策,当做是对自己的激励,早日努力成为监管部门心中那个不需要操心的专业投资者,先哭后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