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十四读后感(长沙 曾立律)

     人格心理学第十三、十四章读后感

  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中的华生认为只有可观测到的东西才是合理的科学研究对象,主观感受不能以公认、准确地方式被观察或测量,所以在客观的科学中是没有地位的。研究的是外显行为,即那些可观察、可预测、可以被科学工作者控制的行为。研究华生的生平我有两点感受:一、1913年其发表相关的行为主义理论,1920年学术中断,其理论缺乏后续的延续、夯实和完善;二、华生从一个科学工作者华丽转型为职业商人,其是否具备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钻研、奉献精神值得怀疑。因此对华生的理论保持部分认同。首先我不认同行为主义流派所谓的对环境进行控制,心理学者可以塑造任一孩子为任一种人格。完全不看重遗传的重要性,一味的认同条件作用的力量。

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导致满意结果的行为更可能重复出现,而导致不满意结果的行为不大可能重复出现,用奖励和惩罚的方式以塑造行为。其将人格与反射联动在一起,细想确有一定的道理,且以大量的实证佐证了理论的科学性,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我对其有两点不认同,一是对“强化”概念的认知不认同,应以研究者来认定,而应以被强化者自身认定为准;二是对行为的认知不认同,从单一情境产生的行为是反射,强化后的各种情境才能称之为人格,因其具有稳定性。

社会主义理论的出现很好的弥补了我的困惑,其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些自己看重的强化物,对它的重视程度几乎总是胜过其他强化物。相较于行为主义理论是一种升华,将人与其他被实验物区分了开来,强调了社会对单体人的影响。班杜拉认为:行为由内因和外因共同决定,内因分为观念、思想、期望,外因分为奖励和惩罚,但是行为既非由单一因素决定,也非由二者的简单结合决定。“替代经验”在小学生的教育上有巨大的应有价值,看到别人表现出一个行为,又没带来任一坏结果。会使我们相信自己也能做这件事。实现从我不行到我能行的转变。自我效能信念在克服各种心理问题时都有显著作用,相信自己能够做出改变和取得进步是应对生活道路上的挑战和困难的重要因素。

同时社会主义理论对媒体暴力的研究引起了我深深地担忧,其认为模仿对象的攻击与模仿者表现出来的攻击具有共同特点,研究并证实了人们如何通过观察模仿对象学习到各种行为。结合我们小学教育的实际工作,需要特别注意防止小学生在其人格不趋稳定的情况下模仿不恰当行为而导致的不良后果,与家长保持联动,关注其接触到的模仿点并作出有效地预防和诱导。

总之坚实的实证研究基础是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的最大特点,也由此引申创建了实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如行为矫正法仍然是最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但其对人格的描述过于狭隘,拒绝承认探讨内在感受和直觉的用处,忽视了遗传的作用,用动物研究不能准确推及人类行为等缺点同样很明显。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十三、十四读后感(长沙 曾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