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鹰天使基金创始人,德丰杰龙脉基金合伙人,骑行发烧老男孩陪你鹰眼看创业,分享天使投资的见闻、感想和随笔。
未来十年是以高科技和互联网+为核心的股权投资黄金十年,过去十年是从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转型高潮迭起的十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高净值人群加入了股权投资的行列,互联网企业股权投资最大的不同在于有相当一部份不靠项目自身的盈利或分红获取投资收益,而是通过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和估值快速攀升而获得股权升值和退出的回报。
比如优酷、京东、Facebook到了IPO上市了,公司还没赚钱,但市值已经是百亿千亿了。新的互联网巨头像Uber、Airbnb,滴滴出行,新美大也一直在烧钱扩张,估值都超百亿美金,最重要是创业时间都没几年,公司虽还没上市,市值却比很多上市公司都高,老股交易也很频繁。这些新形势,很多辛苦赚钱的企业家,上市公司董事长看不懂,新入行的投资人由于对项目新领域和阶段的认识不一,经验不足,项目从选择、判断到投资都有不同误区,其实从最初的种子到上市后的股票投资都是股权投资,只是阶段不同,虽然项目越后期越靠谱,项目风险在每个阶段都存在,只是怎么把控而已:
1、种子投资
互联网创业的种子期项目往往就是一个BP或一个创意,有时连BP都没有,创业者有个想法要下海创业,估值一般应该是500万以内。 现在做种子投资的都以个人为主,没有形成规模,失败率高是常态。种子投资机构化虽然很难,做好了是一种创新,可以创造一些价值,像PreAngel创始人王利杰就是从种子投资成长起来的,他的第一批种子项目失败率有70%,但是剩下的30%项目带来了四年15倍的账面回报。
种子投资由于太早期,主要看创业者想做的方向(赛道)是否有前景或想象空间?然后看模式,如果看不懂怎么办,就看人。
当然看人谁都知道,问题是怎么看?做种子投资我认为不必太纠结,就抓两头,如果说比重就是:赛道+人=80%,项目20%,对项目的失败率允许更高,可以高达50%。投资数量应该要比天使多,一年投50个种子项目不算多,至于创业者年龄应该以大学毕业生到30岁为主要人群,按现在说就是85后到90后了。
去年我们尝试做了个飞鹰种子基金,LP是来自飞鹰骑行俱乐部的核心成员,包括企业家、天使、互联网高管,形成了一个很强大的资源链条,基金规模虽小,投的金额也少,对每个项目还是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帮助,主要围绕产品和商业模式设计,业务发展资源,融资顾问等增值服务,种子基金一年多来,大部份拿到下一轮融资,项目质量和存活率远超行业水平。
2、天使投资
天使投资现在是最热门的投资话题,也是最不容易做好的投资阶段。天使阶段在种子之后,也有不少项目不需要拿种子投资,由创业团队自己投了。我们认为天使估值一般从1000万到3000万,BAT等高管创业,有一上来就是5000万到1亿的。投资逻辑与判断还是抓两头,如果说比重大约是:赛道+人=70%,项目30%,项目数据比较初步,很多时候是产品做出来了刚上线,模式出来了但未被验证。业余或拍脑袋的天使投资风险很大,失败率高,因为主战场都在专业的天使基金,专业天使机构有经验丰富的团队,项目源丰富,品牌也有一定的吸引力,他们是以机构化的方式在运作,包括行业分析、尽职调查、投资合同、增值服务、退出管理。很多高净值人群和财富办公室、母基金(FoF)宁愿把钱交给靠谱的天使机构,看见好的项目还可以跟投,投后管理由机构负责,这样既降低风险,自己又不用那么辛苦,每天看很多项目,因为行业和技术变化太快,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很难跟上节奏。
美国的天使投资行业比中国的发展至少快20年,目前有30多万天使投资人和机构,投出了很多经典案例,像Peter Thiel在Facebook投了50万美金,上市时获得一万倍回报。他们总结了很多宝贵经验,其中一条是大数法则: 即通过长时间建立理性的、专业的天使投资组合,只要投出超过100个项目,年化回报IRR都可以超过25%,个别项目可期望达到百倍以上回报,远超定期存款、股票、债券、VC等投资工具。而一线天使机构年化甚至可高达40%以上。
我们的天使投资策略是把项目分为S、A、B三个等级,S级项目以领投加董事会主动参与为主,A级项目以合投跟投加董事或监事参与为主,同时对接战略和资源,帮助项目升级,B级项目定期跟进,有上升趋势时考虑投资。
创业是一场马拉松,天使投资也属于长期投资,难得碰上好项目时到下一轮还应该加码追投而不是赶紧套现。至于怎么定义”天使投资人“,我们认为敢用自己的钱一年投5个项目以上,亏钱了也不惦记的,坚持三到四年才算真正的天使投资人,不是在微博上改个名字或印一张名片就算数的。至于什么人做不了天使?那些财主型、着急的、疑心重的人再有钱也很难做天使投资人,因为天使有三大元素:陪伴、信任和快乐,他们基本做不到。
3、VC投资
VC投资的阶段一般涵盖A、B、C轮,A轮投资千万人民币以上,B轮投资千万美刀以上,C轮出手往往是一亿美刀了。烧钱快的企业有时中途会加一个半轮,比如最近滴滴出行获得苹果投资10亿美刀算是D+轮了。
VC投资和天使投资最大的不同,在于项目的商业模式已经得到验证,运营数据也跑通了,项目看起来前景秀丽。但是令人纠结的是上一轮才过没几个月,估值就要翻三到五倍来接盘,这时VC会眼红天使投资人,总想下次我也往前投,可是当他们看天使项目时又觉得风险很大,找不到感觉,钱虽少,万一项目挂了还得背黑锅,只好pass一个再一个,继续看VC项目,大不了跟着风口投,有尽调有数据,失败了也有人陪着,最多是整个团队的责任,或者是行业的常态。
VC投资怎么看人,主要看创始人的格局和人品,因为能力基本被验证了,项目成为行业排头兵,主要看创始人有没有拔高自己去追求更宏大的目标。为什么格局和人品很重要,这时手里一下钱多了,一个年轻人手上突然掌控几千万人民币到几千万美刀,会不会受不住诱惑? 做一些洗钱损害股东利益的事情?我亲眼见过融了1000万美金不到一年把钱烧光的,方法当然很多,高价采购、砸广告,关联公司交易等方法层出不穷,轻者影响公司业绩,重者导致企业走下坡路甚至倒闭收场。看见一些B轮死的企业创始人写一些冠冕堂皇的自省文章,有些可能是真心的,也有些无非想开脱自己,为自己下一个创业项目做铺垫。
成功的VC都有自己的圈子,美其名叫生态圈建设,有些VC钱多任性,一个赛道投好几家,总有一家跑出来的。VC圈都有自己的友好合投机构和上游PE机构、BAT投资部和上市公司接盘投资关系,好的项目互相分享合投,需要帮忙的时候也会互相给点面子,只要项目继续拿到钱,故事就可以继续讲下去了。VC界也有不少从业多年没投出什么好案子的人,有运气好的一战成名,当然也不乏身经百战的高手,吃了多年“夜粥”,如来神掌练就了好多招,确实有不少成功案例值得大家学习,行业里“大佬”太多,就不对号入座了。
在中国十年前是洋VC为主,近几年大部份做的好的洋VC都本地化了,没有本地化的VC很难往早期投,基本都是从B轮开始。近几年来许多国产VC揭竿而起,他们大都是从洋VC里从业多年积累的经验,还有国资VC,各地政府设立的直投基金,如深创投、广州基金等,还有企业VC,做得比较好的是联想的君联资本、还有复星投资等。
4、PE和并购投资
企业一般从D轮融资开始算进入PE阶段了,PE和并购投资都是在项目方取得骄人业绩和行业地位时介入,项目也准备上市或被并购,这时尽调工作主要确保业绩能够稳定增长、财务和法务的合规和真实,扫除上市和并购的障碍。
PE投资人的角色主要是财务投资,投资人日常工作是拜访公司,寻找和锁定难得的项目来源和结交牛掰的项目创始人、大股东,务求能够第一时间介入项目,抢到更多的份额,这时投资人的地位感觉有点像乙方,既要陪吃还要陪喝。PE投资做尽调报告和投资协议往往像写上市招股书,厚的可以当枕头用了。所以当PE机构或投资人想做早期投资的时候就很难适应,尽调清单一大串,投资协议也觉得简化不了,每一条都挺重要的,最后创业者也烦了,不了了之。PE和并购投资整个周期一般在2到3年,特点是单个金额大,一年做一单就够本了,回报不需要高倍数,保本和安全退出最重要,特别好的案子,二级市场火爆时能超过2-3倍就偷着乐了,当然,PE和并购也有风险,主要在于行业的竞争,项目业绩的稳定性、风险信息的披露,经济股市的波动,和政府政策的不确定性,比如前两年的IPO暂停、前一阵子的PE机构上市被喊停,最近的中概股回归和借壳受阻都是PE并购最大的风险,有些项目为了估值高一点不惜虚做业绩利润,甚至大股东抵押股份借高利贷,一旦上不去问题全来了。
5、新三板、新通道
凡事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两年的新三板就多了一个新的退出通道,互联网和科技创新型企业往往刚过A轮,有些甚至拿完天使就直奔新三板。因为只要有两年完整业绩报表,亏钱的企业也能上市,大的VC和PE只能干瞪眼了,有的改变策略,纷纷成立新三板专项基金,参与定增或股改前投资,现在新三板已经7000多家挂牌企业了,虽然良莠不齐,对政府肯定大大有利,起码企业管治提升了,企业还都主动交了不少税。新三板短期内虽缺乏流动性,长期来看会有大机会。因为新三板分层已经确定,估计分层制推出后,政府会继续推出竞价交易,届时股民买卖新三板股票门槛会大幅降低,做市商大举做市,成交活跃起来,很可能再次掀起新三板热潮。(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