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关系中的自责?
见
“都是你的错”是一种常见的责任混淆,说的是我们要求别人为我们的感受负责,逃避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的责任。
“都是我的错”说的是我们想为别人的感受负责,承担我们不该承担的责任,生活在不必要的内疚之中。
你可能会觉得,怎么会有人这么傻,拿别人的问题增加自己的负担?
其实这种思维偏差很普遍,只是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而已。
我为我负责,你为你负责
我是做律师的,经常有人会问我:律师,我的一个朋友,最近因为家庭的原因,情绪一直不正常,我建议TA找律师咨询下,请问如果TA离婚的话,能离吗?
我一般会说:这是别人的事,不是你的事。我也不会接受这种间接咨询。
这种,就是典型的操别人的心。如果这个别人,没有听他的话,就会转化为内疚,进而自责。
这里面既有一种同情,也有一个隐含的假设:觉得我很重要,甚至能够影响朋友的决定,能够为他的人生负起某种责任。
流浪猫效应
从前有一个善良的女士,看见了流浪猫,觉得可怜,于是带回家好好喂养。
过了几天,她又去散步,又遇到另外一只夜猫,也可怜,只好又带回家。
结果,附近的野猫似乎都被她遇到了。她的家变成了猫窝,她所有的生活都被猫占据了。
她一边养猫,一边怨气冲天。觉得生活被猫毁了,但是扔下这些猫又于心不忍。这个故事提醒我们: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善心,助人者和求助者之间都应该有边界。帮助别人的时候,要警惕好心不能突破了边界,最终损坏了彼此的关系。
边际
在心理咨询中,边界是一个很重要的词,大意是说,我们需要承认和尊重彼此的独立性。
我为我的生命负责,你为你的生命负责,绝不轻易越界。
这就像是两个鸡蛋,都带着自己的壳,再想亲近也只能是一个篮子里的两个鸡蛋。挨得太近就变成鸡飞蛋打了。
人,总是有亲近的渴望。因为这种亲近的渴望,我们总是希望能够承担别人的痛苦。
可是,我们也要承认自己的限度。不是我们爱心不够,而是我们的能力不够。边界就在那里,很客观,我们只能遵守。
家人的边界更难遵守
有一种常见的家庭模式:丈夫忙着挣钱,妻子在家带孩子。然后妻子埋怨丈夫不顾家不管孩子,丈夫说他可是为了这个家累死累活的怪妻子不理解。然后就经常争吵。
这种模式中,夫妻双方都是抱着“都是你的错”的模式陷入相互指责,这个时候,子女就会把问题归于自己,认为是自己的问题导致父母不合,陷入自责。
这种内疚,有时候会成为一种思维习惯。在其他人际关系中,每当别人生气的时候,他们会觉得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才导致别人生气。
为什么我们会把明明不是我们自己的责任,扛到自己的肩上呢?原因就在于,我们宁可忍受这样的内疚和自责,也不想承认,在一段这么重要的关系中,我们居然是无能为力的。
“都是我的错”是被三角化的人所产生的典型心理。他们没有办法解决别人的矛盾,就把别人的矛盾,变成自己的问题,来告诉自己,我是有办法的,只是我没有做好而已。
比较两种思维
“都是你的错”,它的攻击是往外攻击,指向外部,产生的情绪是愤怒。
“都是我的错”,它的攻击是向内的,指向自己,所产生的情绪是内疚、自责和抑郁。
有时候,这两种思维是成对出现的。
比如:母亲对孩子说:“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离婚了。”
这是一种典型的“都是你的错。”的思维。而孩子呢,会自然地认同这个说法,他就会想,这都是我的错,所以妈妈过得不好。
这样的互补关系一旦形成,很难改变。一方会越来越愤怒,另一方会越来越压抑。
那么,要如何才能突破关系中的自责呢?
还是得回到心理咨询中那个最重要的词——边界。
即使是最亲近的人,我们也需要承认,我们跟他是不同的人,有些困难,只能他自己去面对和解决,有些决定,只能他自己来做,无论他的决定在我们看来有多糟糕。
还有句话说得好:这个世界上只有三种事:老天的事、别人的事、自己的事。
恪守边界,才能分清楚什么是自己的事,而不是替别人瞎操心。
感
自责,也是一种很常见很普遍的情绪,以前从未从过年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去思考。
从自我发展心理学的视角审视,以全新的视角得出了结论——自责的产生是因为边界不清晰。
思
自责是一种负面的情绪,对于自我的发展是不利的。其根源,是没有边界意识。
任何人,包括自己,都会产生自责的情绪。对于这种情绪,要能去主动地识别。
行
识别并恪守自己的边界,避免消极的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