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与美景不可辜负——读《旅行与读书》

要说旅行和阅读最接近的形式,肯定就是游记了。跟着作者,我们只需要花费一点点的钱,就能够随着作者的笔端,游历大江南北,见闻五湖四海。

现在网上充足的游记,大部分都是这种形式。简单一点的,就是一个流水帐,帮着后来人做出路线、消费的参考,而高级一点的,则是通过自身的体验,写出所到之处的精妙与读到。

而要说最高级的,恐怕就是如詹宏志这本《旅行与读书》里面所展现的共情与感动了。

要说书中最好的一篇,当然是《小野二郎的寿司旋律》一篇。恐怕是未必能有机会尝到寿司之神亲手制作的寿司了,不过在詹宏志的这篇文字之下,字里行间却也是透着色香味俱全的人间至味。十九颗寿司的描写,就像是十九个回合的战斗,颇有武侠小说的风采。

十九颗寿司,每一粒都精细详尽的描写了菜式的色泽、香气、口感、以及最重要的,作者对于菜式的感觉。比起纪录片来,固然少了眼睛上的感受,但是文字却又可以带给人们不一样的想象,更能够提供不一样的刺激。

描写第一颗的时候,侧重了作者的心理。毕竟,能够亲口品尝到寿司之神的手艺,任谁都会感慨一番。念兹在兹的美味,到了口中的一刹那,最初许许多多的幻想与猜测终于落在了舌蕾上。最终,汇成了“原来如此”,四个字。

在说出这句话之前,作者搜肠刮肚试图将这种美味与自己的美食经验联系起来,在自己评分表上确定一个位置。这里面的心路历程,作者都有详细的记录。虽然,没有品尝过寿司之神的寿司,但是大家都会有期待某种美食的经验。而作者正是巧妙的将自己的想法,与读者的经验结合起来。虽然没有尝到,但是当时的感受,却同样涌上心头。

第四、五、六粒寿司,都是鲔鱼寿司,赤身、中腹再到大腹的三连发。虽然都是一种鱼,但是通过肉质的比较,口感的分析,还是能够猜测到三粒寿司带来的不同的感受。能够准确、恰当的描绘出食物的味道,能够用生活中的经验简单比喻,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功力。作者说这就像交响乐一节一节的升高,最后迎来华彩乐章一样的感受。通感的运用,调用了听觉的感官,更是觉得作者笔力非凡。

对其余寿司的描写同样精彩,就没有必要赘述了。对精彩的这一餐,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总结,认为美食拓展了自己的经验边界,逼迫作者去思考关于美食更多的来龙去脉。而要我来总结,阅读这篇美食文字,也是拓展了我的经验边界,让我思考自己到底应该如何去评价食物。

既然书名说到了旅行,自然也有文章是关于这个话题的。有按图索骥,结果误入歧途的(《旅行与读书》);有耽于文艺,被坑了钞票的(《吟诵奥马·开俨的地毯商人》);有远赴北冰洋,挑战身体极限的(《冰海中的独木舟》)……跟着这位有“沟通焦虑”的作者,我们能够详尽的体会他旅行的每一个点滴,每一处思绪。

不过,在旅行中除了享受美食美景美物这种感官上的快感之外,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冲击、人文落差同样也会让人受益匪浅。在《长草丛中的死亡》与《爆炸后的天堂》这两篇中较为集中的体现。

从这两篇的名字中就不难看出,死亡、爆炸这种负面的字眼就已经预示了文章并不是简单的带给人愉悦的那种。前一篇,是作者到博茨瓦纳的国家公园观光的故事。他在文章中除了细致的说了他如何历经困难奔赴非洲,在国家公园看到多么盛大的景色,体会到自然界的生存有多残酷之外,还不温不火的为我们描述了一个肤色黑白分明、阶级壁垒严格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黑人只能干低端的工作,而赚钱的职位只能由白人来担任。更让人不安的是,博茨瓦纳甚至为大部分黑人提供大学学费,但即便这样,他们毕业之后,也只能成为一个为作者开车的司机。而飞机呢,当然是交给白人去开了。这种“社会分工”,被所有人理所当然的同意并且前赴后继的实践着。长草丛中的杀戮显而易见,而社会中的,却就是无声无息。

《爆炸后的天堂》这一篇,说的是作者去巴厘岛旅行的经历。巴厘岛这个地方,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写作的价值。写得再好,不如亲身去玩一趟。作者去巴厘岛是在2005年恐怖袭击之后。旅行时间的特殊性,使得彼时的游客正少,所以作者能发现一些平时不易察觉的问题。简单来说,这个人们眼中的天堂,完全是建立在旅游之上。只有源源不断的旅客,才能供养这个岛上居民的生活。一旦像是文中所说的一样,失去了游客们的青睐,这座岛屿就只能变得荒凉。对于游客而言,表面上的浮华就是一切;可对在地的平民而言,表面的浮华再美妙,也不过是沙上之塔,随时有被吹散的可能。而除了不断的添砖加瓦巩固这座沙上之塔之外,没有人能给出这座岛的出路。

詹宏志的经历自然丰富,他的阅历同样精彩。跟着一位这样懂得多、见识广、品味好的人走南闯北,绝对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而在《读书与旅行》这本书里面,就能够体会到这一切。

更多请关注:https://basin42.wordpress.com/

你可能感兴趣的:(美食与美景不可辜负——读《旅行与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