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乐活•冥想》之亲情:爱是无暴力

读书|《乐活•冥想》之亲情:爱是无暴力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关于亲子教育方面,一直以来,我并非特意全身心投入地去关注和实践。这其中的原因,我想可能与我自身童年的成长惯性有关。印象中,父母在我的学习上从来不用操心和管束,至于思想和其它方面,他们的一言一行已经是最深刻,最有力的教育了。
后来,在我的孩子渐渐长大的过程中,有关亲子教育,我自然而然喜欢以粗线条、大条框去把握其内涵和精神。心理学家李雪讲过: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这种理念有点“无为而治”的境界,此种境界和智慧真的太高超。当然,我从心底崇拜这样的思想,一方面,我认为由于父母的资质水平还非常有限,假如非要完全按照自己的知识结构来教育子女,那就不如顺其自然为上上策;另一方面人类的生命成长有太多不可控或者意外之说,个体差异的绝对不同,教育必然要以尊重个体生命能量为基础。

女人是这个社会的创造者,是爱的真正践行者
拉玛大师在这一章直截了当的说:全世界都一样,男人大都非常自私、残暴,如果说有任何力量可以改变人类的发展史,就非女人莫属。女人可谓劳苦功高,理应受到应有的尊敬和疼爱。我认为现在时机已经成熟,观念也早已改变,男女之间平起平坐是必然的结果。
如果从生理角度讲,女人承担孕育人类生命的责任,从家庭分工上讲,女人多数承担着教育子女的责任。“家是女人的道场,”我十分敬佩这句话。放眼望望我的周围,女作家、女瑜伽老师、女灵修导师、女心理学家、女画家等等,女人们在各自的领域已然风生水起。这是一种创造力的体现,然而真正的改革,一定是发生在家庭中。
家庭成员均是以爱为基础,女人爱男人,成立家庭,女人对子女的爱,出自于本能。人类优胜于动物,当然,所有的爱不仅仅是本能。为人父母者必须具备一股发自内心的力量,而这股力量乃基于怜悯之心的发挥。
拉玛大师一直恩受于师傅的爱,在其成长过程中,从来没有思念过双亲。所以,他从小对于爱的理解比常人更有心得。

爱的真谛是不求回报
爱的真谛是不求回报。我觉得目前应该有很多父母能够坦然地面对自己将来的“老无所依。”而社会福利机构也在逐渐解决老年人的退休后生活,譬如:以房养老。这种状态和观念我认为是一种进步,也是不求子女回报的具体体现。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看到,人类天性中自私的一面,总有各种机会涌现。
如果不停地讲亲子教育,其实是父母自身在受教育。父母本身需要在这场家庭变革中学习更多,获得更多,成长更多。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孝道。如何孝敬亲身父母?是需要有不自私的教育作为基础。父母首先要在行动上体现出大爱,体现出怜悯,体现出不自私,子女在最初的模仿阶段,才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如何培养子女具有同情怜悯的爱心,是为人父母最重要的任务。

想要具有爱心,首先必须无暴力
不论是对丈夫、妻子、儿女或者朋友的爱,在行为、语言或者心理上,都不可有暴力倾向。若能抑制伤害对方的心理,心中自然充满爱意。我觉得可能多数人会跟我有相同的经历,也就是我们对自己的家人会更多的施展暴力行为,因为亲密,因为熟悉,因为他们的爱,我们往往会有恃无恐,故意用语言去伤害对方,用负面的情绪影响对方。对于孩子,因为他们的弱小,我们的强势,会更加自然而然地训斥他们,辱骂他们,不顾他们的自尊心。记得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一个四五岁的小姑娘边哭边指着对面座位上的老人说:“奶奶,那是我的秘密,你说出了我的秘密。”奶奶听后,继续跟旁边的朋友聊天,压根没有觉察到已经伤害了小姑娘的内心。

如何才能做到无暴力
有一个方法可以知道你对别人到底有多少爱心:首先找个地方坐下来,冷静地检视自己心中所有的害怕心理,看看到底有多少。害怕的事情越多,表示你的爱心越少。反之,害怕越少,爱心越充满。若能心无所惧,必能付出完整的爱心。
说起害怕心理,最近我常常觉知这种心理的存在。一方面我觉得,可能你越懂得“往内”关照自己,越能觉察到自己的内心反映,也就是变得越来越敏感;另一方面也让我更愿意更主动去了解和挖掘害怕、恐惧心理的深层来源。
拉玛大师讲了一个故事,我觉得很有趣,印象很深刻。在印度城市瑞诗凯诗的近郊,有一座寺庙坐落在深山里。一位僧侣独自居住在一间茅舍中,四周群山环抱,浓荫深深,常有老虎出没。有一天,拉玛大师去拜访他的时候已经是深夜十一点了。僧侣见到拉玛大师的第一眼就要赶到他回去,原因是一个人这么晚来这里太危险啦。拉玛大师大叫起来表示抗议:这么危险的时候怎么能让我回去,这样岂不是要重履险地吗?僧侣无奈,只好请拉玛大师席地而坐。而此时,拉玛大师看到僧侣正在用火烘焙一块很大的面包,随着温度的增加,面包渐渐升高胀大。
拉玛大师欣喜地说到:您太客气了,我一个人也吃不了这么大的面包,看样子它足以喂饱二十个人了。
僧侣平静的说到:我的孩子胃口可大着呢!
拉玛大师更加吃惊,心想这家伙居然还结婚生子了,可是望望四周,深山老林的,哪里能看到孩子的身影?
突然间,拉玛大师听到一声吼叫——可怕的老虎叫声。此时,僧侣对拉玛说:我其中的一个孩子来了。很快,老虎就真的来了,俯卧在附近。僧侣示意拉玛保持安静。尽管拉玛虽然看到不到老虎,但也禁不住全身哆嗦。只见僧侣把面包掰成两半,并问那只老虎:其他的同伴呢?为什么没来?话音刚落,其他的老虎就都出现了,一只只俯卧在他身旁,凝视着他,僧侣不疾不徐地将两块大面包丢给这群老虎。然后他拍手说到:现在都回去吧!虎群很听话地就走了。后来,僧侣对拉玛说:你知道我独自一人住在这里,难免会寂寞,因此我开始与动物交流,这是有可能的事,我做到了。
想起前几天半夜,我被一声声鸟叫给惊醒。我不敢睁眼,因为我感觉到它的翅膀就在我头顶上方忽闪忽闪地飞来飞去。我当时害怕极了,总担心它在黑漆漆的屋里乱飞乱撞,不小心一头撞到在墙上,落到我脸上、身上,可咋办?我越想越害怕。后来,我实在受不了这种煎熬,就快速地像穿过雷区般,慌忙跑到客厅。然后我一动不动地坐在沙发上,两手放在膝盖上,静静地听着魏先生在里面驱赶这只蝙蝠,直到受伤的蝙蝠离去,我才敢进屋。
第二天晚上吃饭的时候,我跟魏先生说起了我的害怕,然后他说:蝙蝠就是福啊,来咱家是好事。这么一想的话反而有一种恐惧后的释然。
害怕的心理多是源于对伤害的恐惧。内在的小孩一直处于不安全、不信任、不自信的状态,所以便也无法给与别人或者动物更多的爱,因为自我就是缺少爱的。

发生在你眼前的一切事情,就是你的职责所在
本章这句话是结尾处最后的点睛之笔。我当时读完,心明眼亮。生活中各种事情纷繁复杂,好比你读一本书,在你读这本书的时候,同时会涌现出更多好看、要买的书,然后好几本书就在你的家里、办公室里、背包里。有时候你会焦虑,赶紧看,还有好多书没看呢?你会犹豫,这本还没看完,要不要再去买新的?你会反思,我是好好地只看这一类型的书,还是其他类型的书也要看?而对于亲子间的亲情教育或者称互动,我们当父母的都可能有手足无措、六神无主的状态出现,而且经常会有。因为孩子的成长是未知的,世界的未来也是未知的,而我们却常常急功近利,怕输在起跑线上,怕不成功,怕孩子的每一步不是我们所描绘的那样,怕所有的付出到头来都只是一厢情愿,看不到效果。当然,我也怕这怕那,不过,我要记住这句话:发生在你眼前的一切事情,就是你的职责所在。
眼前的事,当下的事,做好就是尽职尽责。

文/花团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乐活•冥想》之亲情:爱是无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