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阅读】
世界上的学问,在深层其实是相通的。不同的思考者往往是异途同归,异曲同工。梁漱溟先生说:“道理越看得明透,越觉得无话可说,还是一点不说的好。心里明白,口里讲不出来。”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校学习最重要的目标并不是掌握一些特定的知识,不是那些可以很容易通过移动互联借助“百度”、谷歌等工具搜索到的,而是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在世界快速变化的21世纪,审辩式思维是最重要的核心职业胜任力和职业竞争力。
怎样进行思考?怎样提高自己的思维层次和水平?
大约从十四岁开始,总有问题占据在我的心里,从一个问题转入另一个问题,一直想如何解答,解答不完就欲罢不能,就一路走了下来。提得出问题,然后想要解决它,这大概是做学问的起点吧。
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又等于没有。因为大多数人的头脑杂乱无章,人云亦云,对于不同的观点意见,他都点头称是,等于没有想法。
第一层境界:形成主见
用心想一个问题,便会对这个问题有主见,形成自己的判断。
说是主见,称之为偏见亦可。我们的主见也许是很浅薄的,但即使浅薄,也终究是你自己的意见。
什么是哲学的道理?就是偏见!有所见便将之视为普遍的道理,因执于其所见而极端地排斥旁人的意见,不承认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道理。美其名曰主见亦可,斥之曰偏见亦可。何谓学问?有主见就是学问!学问不学问,并不在读书之多少。
大家不要被以往的哲学家吓住。我们的主见也许是很浅薄,但浅薄亦好,要知虽浅薄也还是我的。许多哲学家的哲学也很浅,就因为浅,便很行。胡适之先生的哲学很浅,亦很行。因为这是他自己的,纵然不高深,却是心得,而亲切有味。所以说出来便能够动人,能动人就行了!他就能自成一派,其他人不行,就是因为其他人连浅薄的哲学都没有。
第二层境界: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
没有学问的人并非肚里没有道理,脑里没有理论,而是心里没有问题。将古今中外的哲学都学了,道理有了一大堆,问题却没有一个,就成了莫可奈何的绝物。
有主见,才有你自己;有自己,才有旁人,才会发觉前后左右都是与我意见不同的人。
这时候,你感觉到种种冲突,种种矛盾,种种没有道理,又种种都是道理。于是就不得不第二步地用心思。
面对各种问题,你自己说不出道理,不甘心随便跟着人家说,也不敢轻易自信,这时你就走上求学问的正确道路了。
第三层境界:融会贯通
从此以后,前人的主张、今人的言论,你不会轻易放过,稍有与自己不同处,便知道加以注意。
你看到与自己想法相同的,感到亲切;看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感到隔膜。有不同,就非求解决不可;有隔膜,就非求了解不可。于是,古人今人所曾用过的心思,慢慢融汇到你自己。你最初的一点主见,成为以后大学问的萌芽。从这点萌芽,你才可以吸收养料,才可以向上生枝发叶,向下入土生根。待得上边枝叶扶疏,下边根深蒂固,学问便成了。
这是读书唯一正确的方法,不然读书也没用处。会读书的人说话时,说他自己的话,不堆砌名词,不旁征博引;反之,引书越多的人越不会读书。
第四层境界:知不足
古人说“学然后知不足”,真是不错。只怕你不用心,用心之后,就知道要虚心了。自己当初一点见解之浮浅,不足以解决问题。
学问的进步,不单是见解有进步,还表现在你的心思头脑锻炼得精密了,心气态度锻炼得谦虚了。心虚思密是求学的必要条件。
最不好的毛病是说自家都懂。问你,柏拉图懂吗?懂。佛家懂吗?懂。儒家懂吗?懂。老子、阳明也懂;康德、罗素、柏格森……全懂得。说起来都像自家熟人一般。
对于前人之学,总不要说自己都懂。因为自己觉得不懂,就可以除去一切浮见,完全虚心地先求了解它。
一种常见的毛病是:自己头脑简单,却说人家头脑简单;自己粗浅,却看人家粗浅。想当然地对别人批评攻击。可以说是有意无意地栽赃。
与此类人相反,遇到不同的意见思想,我总疑心对方比我高明,疑心对方他必有我所未及的见闻,不然,他何以不和我作同样判断呢?疑心他必有精思深悟过于我,不然,何以我所见如此而他所见如彼呢?
两句话希望大家常常存记在心,第一,“担心他的出乎我之外”;第二,“担心我的出乎他之下”。
我二十岁的时候,先走入佛家的思想,后来又走到儒家的思想。因为自己非常担心的缘故,才去留意人家对佛家儒家的批评,才去努力了解西洋的道理。
第五层境界:以简御繁
辨察愈密,追究愈深,零碎的知识,片段的见解,都没有了;心里全是一贯的系统,整个的组织。如此,就可以算成功了。到了这时候,才能以简御繁,才可以学问多而不觉得多。
凡有系统的思想,在心里都很简单,仿佛只有一两句话。凡是大哲学家皆没有许多话说,总不过一两句。很复杂很沉重的宇宙,在他手心里是异常轻松的——所谓举重若轻。
学问家如说肩背上负着多沉重的学问,那是不对的;如说当初觉得有什么,现在才晓得原来没有什么,那就对了。道理越看得明透,越觉得无话可说,还是一点不说的好。心里明白,口里讲不出来。
反过来说,学问浅的人说话愈多,思想不清楚的人名词越多。让一个没有学问的人看见,真要把他吓坏了!其实道理明透了,名词便可用,可不用,或随意拾用。
第六层境界:运用自如
有无学问在于能否解决问题。比方学武术的十八般武艺都学会了,表演起来五花八门很像个样。等到打仗对敌,叫他抡刀上阵,却发现一套武艺都白学了。
如果不能解决问题,那学问必是没到家。如果学问已经通了,就可以解决问题。真学问的人,学问可以完全归自己运用。假学问的人,学问在他的手里完全不会用。
第七层境界:一览众山小
学问里面的甘苦都尝过了,再看旁人的见解主张,其中得失长短都能够看出来。这个浅薄,那个到家,这个是什么分数,那个是什么程度,都知道得很清楚;因为自己从前也是这样,一切深浅精粗的层次都曾经过。
第八层境界:通透
思精理熟之后,心里就没有一点不透的了,讲出的每一句话都非常的晶亮透辟。
如果大家按照我的方法去做功夫,循此以求,不急不懈,持之以恒者,则祛俗解蔽,未尝不可积渐以进。
至于我个人,于学问实说不上。上述八层,前四层诚然是我用功的路径;后四层,往最好里说,亦不过庶几望见之耳——只是望见,非能实有诸己。少时妄想做事立功而菲薄学问;二三十岁稍有深思,亦殊草率;近年问题益转入实际的具体的国家社会问题上来。心思之用又别有所在。
末了,我要向诸位郑重声明的:我始终不是学问中人,也不是事功中人。我想了许久,我是什么人?我大概是问题中人!
版权声明:管理的常识致力于好文精选,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联系方式:010-88379618
近期精彩文章(回复数字获取):
60121 你不强大,再多人脉也没用
60119 Facebook内部高效工作PPT指南2016版
60113 据说,真正的聪明人,这个测试全答错了
60111 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做产品善良比聪明更重要(官方无删减)
60110 下班后两小时,决定你将会成为怎样的人
60108 最重要的领导力问题
60107 2016年图书订货会最值得关注的10本商业图书
60106 假如国企是一头牛,那我们就是放牛娃
60104 2015年中国互联网思想家排行榜
51225 管理上司的三个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