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校园微生活(六十)更好的教书需要做好学问

季羡林老先生曾说过:“我做学问,是为了更好的教书。我学得越多,为学生们铺的台阶就能越长,他们的路也能走得更长远。”我认为,“立德树人”,最根本的还是如季老所言,做教师的,是要做点学问的。

黄玉峰老师寄语年轻教师:“教师对于专业上的疑难问题,不应该依赖于教参,甚至更懒的做法---“百度”一下,而是应该回到原点,找到原著,看看文章和作者的本来面目究竟是什么。”“就中小学教师来说,最好还要有几门“杂学”做“底垫”,最好的知识结构是“一专多能”。他还说:“课堂教学成功的秘诀是'得法在课内,得益于课外'”,比如阅读教育,教师不重课堂讲解,而重学生自己阅读。”“课堂一定要有自己的开发。”

“每一个教师自身就是他教的学科本身,教师本身就是教材。教师应该有丰富的爱好情趣,把自己的工作与生活融为一体,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更精彩。”

最近我曾做过一次教师招聘评委,当看到多数本科生或研究生写在黑板上的字,让我感觉惊诧,上了那么多年学,还不会好好的正确的写汉字,我感叹我们的基础教育到底做了什么,我更感叹我们的大学教育在做什么。我们这是在培养培养国家的接班人的人啊,连汉字都不好好写,都不去重视,如何教我们的孩子写好字啊。

朱永新老师曾说过一句话:“一所没有阅读的学校不会有真正的教育。”对这句话,我深有感触。当下的基础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动作很大,但是我却发觉,是我们的多数教育者都不喜欢读书,不再做学问了。做校长的不如教师读书多,做教师的不如学生读书多,这种本末倒置的生态,导致了教育内部过于依赖外部的指引与督导,而缺失了自己的个性与自主。自下而上的改革与创新受到了压抑,缺乏了允许教师自我主张生成与生长的环境。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时时想着做自己的学问,锻造自己的一技之长,培植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做到坚持如一。

我们应该多关注那些默默无闻、心无旁骛研究学问的教育者,而非多关注那些新闻媒体频频报道或被一届届评选出来的“教育家”。因为有可能这些因素会影响了他们真正地做学问,真正地做教育。

一所学校,应该是做学问的学校,围绕“学问”设置课程,研究学习,做好实践。

家长也不能例外。最近,有家委会提出倡议,开放学校图书馆,鼓励家长读书,走进校园开展读书交流、亲子读书活动,引发了大家的认同。下面是家委会草撰的倡议书: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书可以让你全身都有礼节、可以让你变得更聪明、能使你的心情得到快乐、还能给孩子很好的熏陶、更能让我们和孩子共同的成长,所以我们学校要组织一个“育英读书会”,请家长报名参加。

活动时间与安排:

1.每周三下午16:00_18:00学校图书馆向家长开放,家长可以去学校图书馆看书。

2.每周六上午9:00_12:00分享与阅读,9:00---10:00分享活动,可以把自己觉得好的地方写出来,然后贴在板块上,图书馆里专门为家长们准备了一个分享板块,还可以互相读一读,介绍一下书中好的地方。10:10---12:00阅读活动。(家长可以带着孩子来,如果孩子没时间家长自己来)

活动形式:好书自读加分享、互相推荐和共读一本书的形式。

 为了提升我们自己,也为了和我们的孩子共同的成长,让阅读走进我们的生活吧!

争取从家长阅读开始,点亮家长和教师的读书兴趣,引导学校做“学问“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与习惯,使学生走向真实的学习,使教师走进真实的研究,使学校走上真实的教育。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校园微生活(六十)更好的教书需要做好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