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子美诗有感

《文录》有云:“六经已后,便有司马迁,三百五篇之后,便有杜子美。六经不可学,亦不须学,故作文当学司马迁,作诗当学杜子美,二书亦须常读,所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细想来确实如此,杜子美的《秦中纪行》一诗,如“江间饶奇石”,尚未到达极胜的地步,到“暝色带远客”时,就不可及了。子美又有诗云:“天欲今朝雨,山归万古春。”也是古诗绝唱。除了在景色描写上有惊人的成就外,杜子美在政治上也有建树,他曾云:“舜举十六相,身尊道何高。秦时用商鞅,法令如牛毛。”这极大地显示了他治道的精深。我年幼时读不懂杜甫,总觉得太过悲伤也不好记忆,到了后来远离家乡,孤身在外求学,有了一定阅历后才开始喜欢上他,尤其对他的《阁夜》念念不忘,每到夜深人静时都会默背这首诗,妄图跨过这几千年的岁月时光中去探寻那个时代。

《阁夜》是一首年终感怀的诗,充满了孤寂和悲凉。这首七言律诗一开头就点明时间和环境,“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一句饱含深情,描绘了一幅霜雪初歇的夜晚,诗人沦落在天涯的苍凉画面。尤其一“催”字,逼真的写出了岁月无情催促,人易衰老的无奈之情。项联则以“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从侧面烘托了时局动荡,战争频发的紧张气氛,上句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歇,战局紧张的悲壮,下句就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两相对比,描绘了一幅山河壮丽如今却被战争影响而摇曳。这两句气势苍凉,辞藻壮阔,有无限悲痛之感。接下来是颈联,看似平实,还透露着一丝生命的气息:“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上句悲惨强烈动感,下句又平静淡然幽静,所见所闻无不凄凉至极,生命的存在却又在生生不息。强烈的对比增强了表达的力道。最后以“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收尾,让人无限感慨。卧龙先生如此神机妙算,公孙述先生也是叱咤风云的人物,死后最终也都化为了一抔黄土。英雄们的结局尚且如此,个人归宿又将如何?

全诗激越悲凉,既有对饱受战争之苦的百姓的同情,也有对古今之变时光流逝的慨叹,笔势沉郁精悍,让人无限回味。诗表面吟唱着战争的无情,实则在描述战争下人的渺小和无力。比起战争上的流血漂橹,百姓们更加关心的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生老悲欢。世界这么大,人之于宇宙而言又是如此渺小。战争席卷而过,像一架收割机一样,轰隆着掠夺了不可计数的生命。可是就在战争肆无忌惮的活动时,也仍然有无数平凡人还在为继续自己的生命而努力,他们顽强的生命力显得又是那么伟大。对于他们来说,那些个体的死亡并不能阻止他们的生存。杜甫是一个敏感的诗人,一方面,他能体会到个体的悲伤,另一方面,他又站在了历史的高度来看待那一部分不会为之动容的存在。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另一首诗:“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火热的战伐最终化为江上渔樵的笑谈,一下子整个历史的苍凉感和悲壮感,都化为了虚无。无论时局或个人境遇有多艰难,时光都以它固有的步履前进着,无论是人世的苍茫,还是历史的兴衰,都能以“漫寂寥”一语化之。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子美诗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