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者思

读书者思_第1张图片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最近无事时读了几本闲书,一本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一本冯梦龙的«智囊»,而平时所读的«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也读到2008年。读时一略而过,不求甚解,回思时竟所得不多。

    后再读曹公的«红楼梦»,细细品味文字,思索文理脉络,感悟文体构架以及文内所述,文外所隐,竟比起以前数次读时,别开了一番天地。

    忽然想起«寓简»中苏轼"八面受敌"的读书方法:"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读之。书之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尽读,但得其所求者耳。故愿学者,每次做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以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愚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一."八面受敌"

    涉猎,在于速览而知大意,但若只涉猎而不求甚解,不做分析却一味贪多,结果必是博而不精。

    而苏眉山所说的"八面受敌"之法,在于每次读,只怀一个问题,只作一种分析。数次读过,则远近横竖自成大丘壑,胸中自有大感悟。

    (比如读«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只思考安全边际时,则每一章只读安全边际在每个公司,不同情况如何计算;只思考市场波动时,则毎一章只读对市场波动的态度....再如读«红楼梦»,若求文字优美,则只品味其文字;若求文体,则只品味文理脉络....等等,每有一问题,则怀问题做一观)

二.存疑

  我读史时,最喜欢«史记 »,其次是裴松之所注«三国志»,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司马迁和裴松之对前人的怀疑态度。

    裴在«三国志•武帝纪»中有这样一句话:"以为史之记言,既多润色,故前载所述有非实者矣,后之作者又生意改之,于失实也,不亦弥远乎......嗟乎,后之学者将何取信哉?"意思是人们记载历史,多要因时势,信息渠道,叙述方式等等而润色它,再后来的人又要因自己的立场和理解来修改它。后来胡适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是这个意思。因此,读史,要有怀疑的态度。

    只要是人写的书,皆有偏颇之处,有不实之处。有所怀疑,就要上下求索,就要比对现实,就要实事求是。进而知道作者所述,哪些是真,哪些是假。然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