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布施

布施:(1)将金钱、实物布散分享给别人。(2)指佛教用语,人的行为。布施是大乘佛法六度之中的第一项,种类有三种:法布施,财布施和无畏布施。


引证:

1、施予;施舍。谓施恩惠于人。

《国语·周语上》:“若是,乃能媚於神而和於民矣,则享祀时至而布施优裕也。”

《庄子·外物》:“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

汉 王充 《论衡·定贤》:“使谷食如水火,虽贪恡之人,越境而布施矣。”

2、犹普施。谓普遍施予。

《荀子·哀公》:“布施天下而不病贫。” 杨倞 注:“谓广施德泽,子惠困穷,使家给人足而上不忧贫乏。”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风行令而一其威,雨布施而均其德。”

3、佛教传入 中国 后,以“布施”为梵文Dana(檀那)的意译词,故特指向僧道施舍财物或斋食。

《北史·元太兴传》:“ 太兴 遇患,请诸沙门行道,所有资财,一时布施,乞求病愈,名曰散生斋。”

《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夫人临行,尽出房中钗钏衣饰之类及所藏宝玩约数千金,布施各菴院寺观。”

《西游记》第七二回:“﹝ 唐三藏 ﹞应声高叫道:‘女菩萨,贫僧这里随缘布施些儿斋吃。’”

4、指施舍给人的财物或恩惠。

《红楼梦》第二九回:“我不说你是为送符,倒像为我们化布施来了。”

鲁迅 《二心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我们的劳苦大众历来只被最剧烈的压迫和榨取,连识字教育的布施也得不到。”

5、公布施行;施行。

《墨子·非命上》:“先王之书,所以出国家、布施百姓者,宪也。”

马王堆 汉 墓帛书《十大经·五正》:“ 黄帝 问 阉冉 曰:‘吾欲布施五正(政),焉止焉始?’”

6、施展。

《西游记》第二七回:“ 孙大圣 布施手段,舞着铁棒,哮吼一声,諕得那狼虫颠窜,虎豹奔逃。”

7、把财物等施舍给别人。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五:“老僧是 五台山 僧人……今要往别处去走走,讨这些布施。”

清 李渔 《奈何天·逃禅》:“求你大舍慈悲,把书房布施与我。”

法布施

是我们以智慧、技术去帮助别人,或者是教导别人。别人不会的我们会,我们就要热心地去教他,使他也有这种能力,或启发他的智慧。

 法的布施,应该具备两个条件:一、在布施者来说,对于所施物,须有舍心。如果财物等是被别人借去而忘记归还,或者是遗失,或者是被人抢去,表面上勉强给予,口中也冠之以“布施”之名,而内心却心痛不舍,这种付出和给予,能够说它是布施吗?二、布施给别人的东西,能够使别人获得利益。如果给予别人毒品,意欲害人,当然更不能说是布施。所以,布施的定义就是心甘情愿牺牲自己的福乐来成就别人的福乐,也就是损己利人、慈悲利他,它是无我而不求回报的。与社会上所普遍流行的那种为了追求某种功利目的而暂时给予他人以小恩小惠、以图更大的索取和回报,是有本质的区别。它不是“收买”,不是“金钱交易”,不是“贿赂”,更不是所谓的“感情投资”,而是一种纯粹无染的悲心摄受,其中没有掺杂任何个人的目的和企图。

财布施

是将金钱、实物布散分享给别人。

无畏布施

是帮助别人身心安稳。他心有不安,有恐惧,我们帮助他,使他身心安稳。譬如服兵役,放生,别人害怕走夜路,跟他做伴都是无畏布施。

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

布施,非可望而不可及之事,乃是人人当下可行、当下可践之举。诚然,为众生宣扬妙法,施予千金,乃至为彼解除身心怖畏是布施,而给人一个微笑,一句爱语、赞叹,甚至一分欢喜,又何尝不是布施?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布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