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亲密关系成长小组沙龙有感

第一次参加亲密关系(婚恋)成长小组,印象深刻,遂记录片段。

活动开始,完形教育的老师带领我们做了个自我介绍,并且交给我们一个欢迎新朋友的仪式:在别人介绍完毕后双手朝着对方的方向摆动,寓意发出能量。而受到鼓励和欢迎的一方则伸出双手向上,表示接纳各位的能量。这种仪式感很新颖改变了我们互动的方式,一发一收想呼应。

而后开篇抛出一个问题供小组讨论:亲密关系能够和谐、长久、幸福的秘诀是什么?

在小组讨论时我提出的论点是“承诺”。在一段关系里,能够持续的走下去,是因为有一个对未来的期许,双方对于未来的承诺,愿意走下去。这也是婚姻能长久的一个原因吧。小组伙伴补充了“共同的目标”。其他的小伙伴也各自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而后,征集案例环节,一个看不出来年龄的美丽姐姐R分享了自己的困惑,想解决自己和前夫之间的问题。她边抽泣边诉说了前夫对她的种种恶劣的行径,及自己在离婚3年之后依然愤怒不能释怀的心情。很庆幸的是,她能察觉到自己的情绪状态,不想沉浸在这种愤怒的情绪里,希望能走出来。在她一耸一耸的肩膀和哭泣中,断断续续的又说到自己的成长环境,父亲的恶言相对,母亲的精神恍惚,从小没有被温柔的对待过。在第一段婚姻里竟然认为所有的男生都是那么臭脾气,说话很难听。于是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她,稀里糊涂的忍受了7年之久才离婚。

老师提到,我们的现在的亲密关系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和自己的原生家庭有关,可以先解决自己和父母的关系。

R于是讲了大量父母相处的细节和模式。父母三次离婚复婚,父亲在逃,母亲在追,过得很辛苦。她不愿看到这样的现状,很想改变他们的生活。老师讲到站在家庭排的观点,她的家庭序列有点乱了,她做了她父母的父母,扮演一个拯救者的角色。(个人感觉如果站在焦点解决的视角上,则聚焦于问题的解决,而不是问题本身,寻找例外经验。例如:你的前夫有没有能静下来听你讲话的时候,那时候你做了什么?有什么不同之处?如果站在教练技术的视角来讲,也可以用奇迹式问题:假如一觉醒来后,你所有的困惑都解决了,你父母的关系改善了,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画面?)

由于时间有限,很难在一个成长小组里系统的解决她的问题,在沙龙的最后老师邀请了她,去请三个人做角色扮演,一个作为她的父亲,一个作为她的母亲,一个作为她自己;他选择了一个特别有母性的大姐做自己的“母亲”,一个看起来敦厚的大哥做她的“父亲”,而一个特别“自在”,乐在其中的女孩,做“自己”。在模拟到他父母的关系时,我们看到“母亲”很僵硬不愿意靠近,而“父亲”则一直后退,如果不是门挡着,都会退出去。而看到这个场景,我感到很心酸,也许很多家庭里都有这样的模式,父亲角色一直在逃避后退。模拟过程中让各位角色的扮演者都讲下自己的体会。在最后的环节,让我大惊:这真是太神奇了!心理老师带领着各个角色去“声明”讲出自己的立场和期望。首先带领“母亲”告诉“女儿”,“我和你爸爸之间的恩怨是我们的事儿,孩子你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同时告诉“女儿”,父母的之前的事情是他们的命运,你能做的是祝福他们而不必扮演父母的角色。通过这样的旁观者的立场,去旁观,见证这样的时刻,这种学习方式,确实比较新颖,也让我们有了学习和模仿的对象。自古很多痛苦就是由于我们边界不清晰,分不清楚是“谁痛苦谁改变”,分不清楚哪些是孩子的事儿,哪些是自己的事儿,总是想替对方承受,结果很累,事情未必有所改观。

所有的改变源于看见,一个人若能看到自己的模式,距离改变和疗愈已经迈出了一步。

最后引用老师的话结尾:真正的助人:

1、帮助ta看到ta没有看到的。

2、帮她鼓起更多的勇气和增加更多的力量去面对自己的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参加亲密关系成长小组沙龙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