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和层次不同的人争辩

道不同不相为谋  圈子不同不必强融


记得大学毕业刚进公司的那一年,有一天我和胡哥到外单位去办事。

事情办完以后,我们开车来到停车场的出口处,一个带着红袖章的老人过来跟我们收费。

明明我们的车才停了半小时不到,老人却硬生生要收我们三十块钱。

我不由地嘟囔了一句,你们的收费也实在太不合理了吧。

老人斜了我一眼,二话不说就把停车场的闸门关上了。一个人走进传达室,优哉游哉地喝着茶。

意思是说,在老子地盘,你们都得听我的。今天不把钱交了,你们也休想离开了。

我正想下车找他理论,胡哥却适时制止了我,一声不响地把停车费交了。

顺利离开之后,我向胡哥抱怨道,明明道理在我们这边,为什么要向他妥协?谁怕谁呢!大不了就跟他耗下去呗。就算要交钱,也要让他出示物价局的相关证明以后再交也不迟啊。

胡哥笑了,你还是太年轻,认准了一个理就不惜死磕到底。明眼人也能看得出来,他这是在乱收费。可是为了这点钱都把时间耗这里了,耽误了接下来的工作安排,其实并不划算。

多年以后,我依然记得胡哥当时跟我说过的这句话:

永远不要和层次不同的人争辩,那是对自己的一种无益的损耗。

永远不要和层次不同的人争辩_第1张图片

我的一个编辑朋友小毅跟我说过他的一个经历。

今年回家过年,家里有个亲戚问他,一个月能挣多少?

小毅如实相告,谁知道亲戚听过以后,居然语带嘲讽地说,你好歹是个名牌大学的学生,怎么还不如村口李家的儿子呢,人家也只是区区的中专学历,可是这些年在上海混得相当不错,据说最近就要回村子盖房子了。

他还一个劲地摇头感慨,读那么多书还真没什么用啊。

小毅跟我说,年初的时候自己一直很喜欢的一个自媒体大号招人了,他满怀热情地投了简历,最后也成功地被录用了。

虽然这份工作的起步工资并不高,也经常需要加班加点,可是每天能够和一群志趣相投的同事一起共事,他感觉自己过得还是挺充实愉快的。

可是听了亲戚的一番话,小毅真的急于想为自己辩解一番,最后想了想,还是作罢。

事例中,小毅的亲戚以“挣钱多少”来作为评判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而小毅更加看重的是工作能够给自己带来的价值和前途。

两人认知水平的差异,决定了彼此很难聊到一块去。

在那些根本不在同一频道的人面前,凡事都想争个明白,其实不过是在自寻烦恼罢了。

不是所有人都处于同一层次,当你在生活中遭受到不被理解时,先不要急着去争个输赢。你要清楚,并不是所有人都配得上你的解释。

世界之大,人都有三六九等之分,我们无法改变身边人的品性和素质,但庆幸的是,我们有选择远离他们的权利,不与他们作过多无谓的争辩和纠缠,这就是对于自己最大的保护。

这并不意味着软弱或退让,而是当你耗尽了精力,却难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距。你终会明白,最好的发声方式,莫过于少说话,做好自己。

正如村上春树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一书中写道:

世上存在着不能流泪的悲哀,这种悲哀无法向人解释,即使解释人家也不会理解。

它永远一成不变,如无风夜晚的雪花静静沉积在心底。

我记得一个朋友跟我说起过他曾经任职过的一家民营企业,公司里的大多数员工都属于关系户,很多人甚至连初中文凭都没有,素质可谓是参差不齐。

我这朋友每天必须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和同事们扯皮、打太极、推诿责任。久而久之,他似乎被同化成了那一类人,练就了一副诡辩的本领,但业务水平和薪酬却丝毫没有长进。

他感觉自己在这种氛围下工作起来非常压抑,后来终于忍不住向老板提出请辞,逃离了那家公司。

20世纪初的美国财政部长威廉·麦克阿杜有着多年的从政经验,他曾经说过:“你不可能用辩论击败无知的人。”

毕竟有些话,只该说给懂的人听,才有意义。

作者简介:

吕斌,生于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赤峰本土作家。在《人民文学》、《小说月报》、《小说选刊》、《芙蓉》、《黄河》、《北京文学》、《北方文学》、《雨花》、《草原》、《安徽文学》、等几十种刊物上发表作品四百余万字。作品多次获奖。出版了《计生办主任》、《告诉你一个秘密》、《惊险时刻》等十五部。因为热爱,所以坚持。本文已发表在新浪博客,如需转载请联系我的经纪人—艳伟。

你可能感兴趣的:(永远不要和层次不同的人争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