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医生,是你无药可医,还是我无药可救?

我上初中那会儿,青春的荷尔蒙在脸上躁动得有点儿不受控,再加上肥胖,内心多少有些自卑和阴郁,是一个不合群的死胖子。

那是个大街小巷都被谢霆锋攻陷的年代,我也不能免俗地视其为偶像,唱片影碟悉数搜罗,他应该算是我年轻的小心脏躁动叛逆的狭窄突破口。

那时候,我暗恋我的同桌,她一个不经意地在我旁边哼了曲王菲的《笑忘书》,让我对她有了最初的动物本能反应,我于是鼓起勇气瞅准机会问她:你喜欢听谢霆锋么?她如同看见油腻的烤猪头冲她微笑一样,尴尬中带着丝丝惊喜:我超爱他!从此,原本不太说话的我们,从诗词歌赋聊到了人生哲学。她也便成了我初中暗淡的生活里,唯一一抹亮色。

跟陈医生的初次相识,就是从当年初中同桌借我的一张谢霆锋演唱会的VCD开始,小谢同学弹着吉他耍帅途中,突然一个烟嗓蹿出,send someone to love me, I need to rest in arms,然后走上台来一个穿着土气,油头笑脸的怪物,他和谢霆锋合唱了首《better man》,让我对这个人有了最初的好感。

接着那年暑假,就着我奶奶家一波波的麻将洗牌声,我在channel V听到了他的《你的背包》,那首歌的mv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一个没有水的游泳池,一幕幕看不太懂、不太连续的画面拼凑出伤感的故事,配合着陈医生的沙哑声线,你的背包,让我走的好缓慢,终有一天陪着我腐烂…让我的内心第一次泛起了一种无法形容的小情愫,那种很想找人倾吐,又不知道表达什么的感觉,伴随了我一整个暑假。我在学校门口的音像店里买了收录这首歌的卡带《special thanks to …》,当时不知道special这个单词的意思,还用文曲星查了查,加到了生词本里。

现在翻出那张卡带,用初中的随身听,还能找来那个暑假的感觉,奶奶的麻将声还是幻听般的出现在专辑的每个角落。《你的背包》、《想哭》、《你会不会》,《谢谢侬》,首首经典,但是总能听出不同的感觉,尤其是每次听《想哭》,这首在那个年纪觉得并不出众的歌,现在也能感同身受觉得:若无其事原来是最狠的报复。

那之后陈医生的歌成了我的必听曲目,他的每一张唱片都成为我记忆的一座里程碑。至今我可以清楚地记得,初三临近毕业蝉声聒噪的夏天,我和同桌课间趴在桌上,一人一个耳机听Eason的《the line up》,当明年今日响起的时候,我们相视一笑,如沐春风。高中体育课打了半场篮球偷跑回教室,就着薄荷味儿的雪碧,听《U87》,现在阿牛的钢琴前奏一起,总有生理反应会打薄荷味儿的嗝。还有大学独自网吧刷夜,被《what's going on》里首首牛逼闪闪的大作吸引,盯着电脑屏幕看歌词,循环整整一个晚上。09年清明独自坐夜车去杭州,耳机里循环《H3M》,于心有愧,沙龙,七百年后,不来也不去,一个旅人,完全驱走睡意。10年考研教室里被《the time files》里的歌弄得书上一个字儿都看不进去。

其实,对于陈奕迅的国语专辑,我一向不抱太大的希望。都是囫囵听过,有个草草的印象。但是《the key》之后,无论是国语专辑还是粤语专辑,陈医生的歌好像再没有直戳心底的力量,对我再也不是药到病除的良方。我饱含期望的听过《准备中》,《无条件》《起点终站》《黑洞》,还算保留了医生的招牌。

可是这张《c’mon in》,很多歌在唱无力感,人到中年捉襟见肘的无奈。感觉可以了解到医生在这张专辑里想要传递给听众的那种谐谑、自嘲的面对人生种种艰难的精神启示,但是这些留于表面的表达,没有一首歌让我记得住,唯一有画面感的是《零下几分钟》,在表皮下还能看到些许流淌的血。

陈医生听了十几个年头,2字头的年纪也即将结束。其实陪着我们长大的那些歌手,还在坚持发唱片的,寥寥可数,凭着这点,也要谢谢医生,好想让我的年轻时代得以延续。但是听着这些空洞的歌曲,我时常想:是你无药可医了呢,还是我无药可救了。

但是,依然Special thanks  to Dear Eason!

你可能感兴趣的:(陈医生,是你无药可医,还是我无药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