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的骂战,我们的回忆
我不是个喜欢看娱乐八卦的人,却在大家争论还珠口水战的时候,被各种表情包勾起了一些熟悉的记忆,点进去浏览了一下。脑子里就回旋起了一个关于“风儿、沙、走天涯”的旋律。
时不时还会被“有一个姑娘”挑动一下那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的儿时纯真的小神经。
终于明白,过去了20年的一个电视连续剧为什么会又突然间火气了一场骂战的原因。
原来,你们看的是骂战,我们却品味的是童年。
一段孩子戳心的话,你中了吗?
大人却相反,他们喜欢在黑暗的地方睡觉。
他们几乎从来不哭,
即使洗发水流进鼻子里也不哭。
假如真的哭了,也只是轻轻啜泣。
声音如此轻,连小孩都注意不到。
不过即使注意到,
小孩也会假装什么都没看到。
——这是出自奇想国绘本《亲爱的小孩》里面的一段话。你中了几条?
那些不敢表达的眼泪和隐藏在黑暗中的情绪真的都是长大了吗?
或许只是因为我们低估了童年,低估了孩子的力量。而在长大的过程中,竟然忘记了该如何表达。
满纸童言无忌,读来发人深思
● 孩子小,就一定是幼稚吗?
错了,那是你缺乏了发现的眼睛——
小孩有双小小手,有双小小脚,
有两只小耳朵,但这并不意味着,
他们脑袋里的想法也是小小的。
他们的想法有时大得惊人,
逗得大人喜出望外,
张大嘴巴,惊讶地感叹:“哇哦!”
● 因为你其实并不知道,小小的他们有着大大的世界。
小孩的东西都是小小的,
正如他们自己一样:
小床、五彩的小书、小伞、小椅子。
然而,他们活在一个广阔的大世界里: 大到城市根本不存在,
公交车开往遥远的太空,
长长的楼梯永远没有尽头。
美国幼儿心理健康和发展精神卫生治疗领域创始人之一,著名儿童精神分析专家,塞尔玛·弗雷伯格有这样的观点:
0-6岁是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我们成人经常会以不容易被发现的方式忽略了孩子而去爱孩子。所以,在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不是帮助他们成长,而是阻碍了他们的成长。
作为父母,我们更应该看向孩子的世界,看清楚孩子,看清楚我们自己那曾经被阻碍过的童年,发现孩子的同时,发现自己。
还在找育儿指南吗?你的孩子在你眼前,你却在书里去寻找他的真相
他们是如此地不同,从外表来看,他们长得高矮胖瘦;从内心需求来说,他们要的各不相同;从思想来说,他们关注的如此迥异……
但是有一样却是相同的——
他们曾经那么细腻、敏感,他们的精神生命需要成人爱的滋养才能长大。但他们要的却又真的不多。
只要——
● 一线目光和驱走黑暗的小灯。
他们号啕大哭,想让大人听到自己的哭声。
你需要用温柔的目光来安慰他们,
并且在床头柜上放一盏小小的夜灯。
● 偶尔宽容他的一次放飞。
孩并不喜欢天天去上学。
他们常常更希望闭着眼睛
闻一闻草的清香,
叫喊着追逐鸽子,
静听远处贝壳开裂的沙沙声,
或者对着镜子龇牙咧嘴。
● 纪念日一个可心的礼物。
要穿亮闪闪的鞋子,把棉花糖当早餐。
● 每天一个睡前故事,可能还不用你费心准备新的。
每天晚上要听同一个故事。
每天一点真心的陪伴,偶尔容忍一次的放飞?对于大人而言难吗?
如果你真的觉得难,请你一定记住啊!
小孩是个小小人。
可他们只是“小”很短的一段时间,
然后,就会长成大人。
他们在不知不觉间长大,
慢慢地,悄无声息地,他们的个子长高了。
小孩不会永远只做个小孩。
有一天,他们会变了模样。
孩子的长大真的只是瞬间。再不陪伴,你就会像再口水战中回忆自己的童年那样,回忆孩子在你生命中黏腻的瞬间了。
你的每一点粗暴,都如同钉子一样,深深地扎进他们的心里
孩子在父母的身边长大,在形成自己的判断之前,都从父母对自己的评价里建立对于自己的认知。
孩就像海绵。
他们会吸收一切:
坏心情、鬼点子、别人的恐惧。
他们丢三落四,总是丢东西。
不过,那些物品随后会在他们的
书包里、床单下或一本书的前面再次出现。
著名的女星玛丽莲·梦露,尚在母亲的腹中就被生父遗弃。出生后因为母亲的精神病,她先后被多个家庭收养。从大人冷漠的目光里,她形成了深深的自卑。即使她蕙质兰心,即使她博览群书,她依然只敢用自己最擅长的求生本能来生存,冒充“愚蠢的金发姑娘”,假做傻白甜。线索在这样一个轶事中可见一斑:
在一次劳军表演的沟通中,军方要求梦露唱歌跳舞,梦露却突然说:“我还能演莎士比亚。”
对方目瞪口呆。
梦露笑了笑,说道:“别当真,我开个玩笑而已。”
所谓“玩笑”里,藏了多少自卑、苦涩和无奈,谁又能体会?
所以,你要在他大动肝火的时候,看向自己的内心,你的情绪是把孩子作为出口,还是为孩子的情绪找到出口?
小孩会时不时地
感到烦恼或者变得气呼呼的。
有些小孩永远不想上床睡觉。
有些小孩总是不听话,
有些小孩会打碎盘子、碗,
或者一切手边的东西。
如果是前者,那么,将来你的孩子有可能会变成这样:
也许,他们会留起胡子,
或变成大秃头,或染着一头绿发。
也许他们会因为运气不好,
比如一部坏了的电话,或者交通拥堵,
而大动肝火。
所以,在陪伴孩子之前,先看向自己的情绪吧,看到那个隐藏在黑暗中的内在小孩。当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地陪伴我们的孩子。
不是吗?
就在看到这本绘本的时候,看到了这样一个让人痛心的新闻,15岁女孩因父母不让玩手机跳楼身亡。
我知道生命逝去,是个无法挽回的痛,
但如果,我是说如果,父母能够很好地看到,很好地从自身情绪梳理开始,引导孩子更好地处理情绪,或许,这一切都能够避免。
所以,为了孩子,请让我们看到,那个我们内心里的,还有眼前的《亲爱的小孩》。
我是8岁男孩和1岁女孩的妈妈,曾经的教书匠。在这里我会记录下我的育儿心得、亲子共读经验、和成长思考与各位分享。欢迎大家关注我,给我留言,一起交流,共同成长。
文/晨光微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